模因论在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输出环节,能直观体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针对目前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困境,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模因论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语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该文在阐述模因论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从制造模因、复制模因、表达模因和传播模因四个方面,设计小学英语写作教学中运用模因论的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职学生的社会交往产生了巨大影响,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也为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奠定了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研分析高职学生移动社交网络舆情现状,发现手机已成为高职学生网络沟通的主要载体,QQ与微信使用率高,部分学生网络交流时间长且与陌生人联络,大部分高职学生对待网上热门事件比较谨慎、能理性发帖,但对相关法律了解不多、对新闻发言人思想信仰重视度不够.由此提出,大数据时代需要正视高职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治理,高校要强化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信仰的培养,应尊重高职学生特点进行移动社交网络舆情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青少年开展人工智能素质培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课程建设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教育政策的趋势、社会发展的需求、青少年成长的期望等方面分析面向青少年设置人工智能课程的必要性.在分析阐述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认知思维、能力基础上构建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模型,同时在具体分析研究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目标及知识维度上,探索形成青少年人工智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陶行知是第一位自觉而长期为儿童写诗的诗人,但多数人对陶行知儿童诗的评价一直并不高.本文认为,陶行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儿童诗创作就显露出宝贵的“儿童本位”意识,这恰恰是五四儿童文学整体所缺乏的,为便于儿童接受,他还自觉借鉴传统歌谣形式,为现代儿童诗的民族化道路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陶行知儿童诗中充满对儿童的关爱和深切希望,也寄寓着他通过现代儿童主体构建所生发的国家、民族的未来想象,而这种国族想象在抗战的时代洪流下越发得以彰显.
以常州某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问卷调查,对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新时期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工作认同感、职业规划活动参与度、基础职业技能等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困境,提出构建学生—家庭协调机制、打造就业指导联动机制、提升专业培养机制建议.
本文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形成过程与教育改革实践进程为主线,通过还原儿童文学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系统中的发生与应用,搜寻陶行知从“儿童的发现”到“儿童文学”的心路历程,探析陶行知儿童文学观的丰富内涵及主要特征,以及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密切关系,为现代儿童文学史研究提供新思考,为新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与教学提供新思路.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陶行知是最早进行自觉的多门类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细加辨认,他的儿童文学创作表现出三重境界:其一,在集体意识的裹挟下书写时代情绪,表现历史苦难中的儿童;其二,在教育情怀的指引下表达“真的儿童”的期待与渴望,发出塑造现代儿童人格精神与建立新的成长方式的吁求;其三,在诗性精神的勃发中,成为孩童的知音,成为“变成儿童”的“老翁”,为儿童生活与儿童的精神面影留下本真的文字.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发轫期,陶行知的这些作品既体现了特殊历史情势下儿童文学的独特样貌,亦展现了儿童文学发展的多种可能.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南朝陵墓营葬中存在“母子同陵”现象和“长子位”的观念.南朝母子同陵墓例中,母皆非嫡妻,未能合葬夫墓,故依子而葬.长子位应位于东侧,然分析南京狮子冲两墓埋藏环境和萧统人生轨迹,所谓“长子位”在现实中更多停留在观念层面,并非必须为长子所居.萧统葬地原始地势低洼的客观事实,加之其壮年而薨的不幸遭遇,两种独立事件被渲染成因果关系,成为文献中其生母丁贵嫔葬地“地不利长子”的史料来源.
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为主要方法,以江苏省N市某小学六年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和教学案例的反思,探讨了“微课+任务单”辅助小学高年段英语语法复习的教学效果及若干有效运用建议.通过研究发现:“微课+任务单”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地复习语法和培养自主复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语法复习成果和提升单元复习质量;能够强化学生自主复习英语语法的积极体验和情感态度.
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史学研究中,政治史素受重视,地位突出,是中国史学传统中有别于西方史学的一个明显特征.但无可否认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始,政治史研究逐渐趋于冷寂,失去了“聚焦”“热点”的地位,相关研究也难以成为学术研究的“前沿”.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兴起的文化史、社会史等研究,这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领域显现得尤为明显.个中缘由固然与西方史学风潮的传播,研究视角转而关注下层社会与文化流变有关,更为关键的是,由于学界在政治史领域的长期深耕熟耘,凭借已有的脉络、架构进行新的阐释显得愈发困难.如何突破这一研究瓶颈
期刊
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推动下,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现已得到不断深化.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研究在其概念界定、价值取向、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等方面成果颇丰.但是,研究中也还存在着若干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概念界定不够清晰、教师素质结构不够突出、培养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培养条件不够充分等.因此,可以通过尝试寻求相对统一的内涵界定、彰显跨学科教学的特殊素养、完善培养制度体系,以及反思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现实必要性等,来进一步深化现有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