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迂为直强化体验提升实效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形式,实验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提高教学实效。文章结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的探究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强化体验提升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42
  在物理探究教学中,我们经常先让学生猜想:因变量跟哪些自变量(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教师针对各个因素设计实验进行逐个验证,排除无关因素,最后找到与因变量相关的自变量。但是,由于初中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加上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往往出现学生不着边际的“胡想乱猜”,弄得教师“手足无措”,最后不得不以“自说自话”来圆场。为讨论方便,文章结合“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进行适当的分析探讨。
  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是“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前的重要探究活动,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天马行空般的猜想,常常让一线物理教师感到难以把握。笔者记录了建湖县汇文实验初级中学物理课堂中的这一教学环节。在这个课例中,教师不仅设计了多个实验,一一检验学生的各种合理猜想,同时通过这些师生、生生活动,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探究实验设计
  1.浮力跟物体本身的重力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轻”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重”的物体会沉入水底。导致有学生认为物体重力越小,浮力就会越大。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探究实验:在一个玻璃瓶中,分两次装沙,让瓶浸没在液体同一深度(也有同学猜到“浮力跟深度有关”),如图1所示用称重法,观察测力计示数,比较两次玻璃瓶所受浮力的大小。
  2.浮力跟液体的多少(质量)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物体受到的浮力是液体对它向上的“托力”,那么液体越多,产生的“托力”越大,众人拾柴火焰高。探究实验设计如图2所示:把装有沙的密封玻璃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下,浸没在液体中,观察测力计指针位置。再慢慢地注入更多的液体,观察测力计指针有没有变化。
  3.浮力跟物体底面积大小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底面宽大的物体受到的“托力”更大些。探究实验设计如图3所示: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挂上锥形重物(用锥形瓶灌沙做成),分别测出锥形重物的锥尖向上和向下时,浸没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并比较其大小。
  4.浮力跟物体形状有关
  实验设计如图4所示:将球形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测出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改变橡皮泥形状,再测其浸没在液体中时受到的浮力。
  5.浮力跟物体表面积有关
  在学生前概念中,扁平宽大的物体比“团缩”的物体受到的浮力要大。学生有了第4个实验的经历,先让学生进一步推理,寻找答案,再利用上述橡皮泥重复图4中的实验进行验证:首先将橡皮泥揉成球形,测一次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再将橡皮泥压扁,测一次橡皮泥浸没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认为,压扁的橡皮泥的表面与液面平行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大,压扁的橡皮泥的表面与液面垂直放置受到的浮力最小。教师可以根据第3个实验的结论进行推理,再用实验证明:不管被压扁的橡皮泥如何放置,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6.浮力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
  在学生前概念中,物体浸入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实验如图5所示:让锥形重物浸没在液体内不同深度,测出它受到的浮力,学生发现锥形重物受到的浮力都相等。
  但是,生活经验告诉学生:在涉水时,越往深处走,“漂浮”感会越强,人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推断浮力跟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也常常把浮力大小与深度的关系分成两段述说。探究实验设计如图6所示,将锥形瓶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第一次让瓶底浸入液体,第二次让瓶口浸入液体,前后两次浸入的深度一样(但物体均未浸没),结果测得瓶受到的浮力不相等,学生一下子就发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的深度无关。
  7.浮力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因为语文课上学过“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加上浮力导入时,教师可能用到清水、盐水等,所以自然会联想到物体受到的浮力跟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这个探究实验,教师都是有备而来。如图7所示:只要让同一个物体,浸没在清水中、盐水中、酒精中分别测一下浮力,马上可以验证学生的猜想。
  8.浮力跟物体的体积有关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浮力跟物体体积有关,物体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探究实验设计:如图8所示,选择一大、一小两个玻璃瓶,在瓶里灌沙,既要让他们全部浸没在液体中,又要保持两只瓶和瓶中沙的总质量相等。首先让两个瓶浸没在液体中,测出它们各自受到的浮力,发现大瓶受到的浮力大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学生的猜想似乎是“正确”。慢慢从液体中提起大瓶,发现当大瓶露出液面后其受到的浮力在减小,再往上提,大瓶受到的浮力还会小于小瓶受到的浮力。实验验证:浮力跟物体本身的体积是无关的。
  实验到这里,教师追问:物体受到的浮力除了跟液体密度有关外,还跟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可以回答: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即液面下的体积有关。因为有量筒测不规则物体实验的经验,学生能接受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就是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二、教学反思
  1.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没有想到的,就认为是“生成”;凡是教师想到的、准备好了的教学内容,就是“预设”,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教师都希望学生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其实,生成性学习与预设性,不是针对教师是否有准备而言的,恰恰
  是指学生在学习情景中,为了解决当前的问题而自然产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动机需要教师的引导、激发,所以对教师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是“预设”的。上述案例,教师根据她的教学经验,几乎准备学生会猜到的影响浮力大小的所有(相关或无关)因素,通過教师“预设”的实验,探究学生当场“生成”的问题。学生经历一个个实验,去伪存真,为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构建起生动的物理模型。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因课前准备不充分,无法应对“生成性”的问题,常常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探究,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全方位、多角度认知,而且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也许有教师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初中课程标准中,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已经降低了难度,我们花这么多的精力去探究,值不值得?阿基米德原理的演示有专门的器材,当重物浸没在液体中时,测一下受到的浮力大小,再测一下溢出液体的重力,马上就可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呢?我们教师经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终点看起点”,用我们有经验的成人观去看待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学过程能简单则简单,忽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忽视了教学内容潜在的教育价值。孙子兵法有一个主张,叫“以迂为直”,运用到教学过程中,看似走了点“弯路”,实质上学生除了收获知识与技能外,还可以体验更多的过程与方法,从而收获严谨的态度、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3.案例中第7个实验的安排,其教学效果令人叫绝。当大玻璃瓶从水中慢慢提起时,其受到的浮力随之减小,在某个位置可能等于小玻璃瓶受到的浮力。再往上提大玻璃瓶,这时其受到的浮力小于小玻璃瓶受到的浮力。在这个情景中,学生马上得出,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本身的体积无关,而跟浸入液体中的那部分体积有关。这部分体积跟被它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等。这时,形成阿基米德原理的物理模型就建立起来了,思维活动有了基点,接下来的教学就是“水到渠成”的了。这样的认知方式,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生成性”的学习,而不是教师预设性的灌输,实验的安排体现出教师的精心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笔者觉得有三层含义:一是教材是个例子,是一个一个典型的例子组成了教与学的基本素材,所以我们要研究教材、用好教材。二是教材就是个例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经验改编教材,使得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三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来创编教材,让隐藏在教学内容后面的潜在的教育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责任编辑易志毅)
其他文献
“九号星”扑朔迷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却不是简单的重复。因察觉行星的运行异常而发现另一颗星,这在历史上并不算稀奇的事情。而“搜寻第九大行星”这样的事也一直在重演。自冥王星失去大行星的地位后,天文学家们便又开始热衷于寻找太阳系中的“第九大行星”了。  大量的研究表明,这颗星似乎的确存在,因为人们观测到,太阳系中许多遥远的天体好像正被一个看不见的巨行星引导着呈现聚集的状态。这个看不见的天体被一些天
近日,科学家已成功尝试在鸡蛋中培养出具有强大的抗癌和抗病毒作用的蛋白质。  在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母鸡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以产生几种类型的细胞因子:干扰素α2a(IFNalpha2a)和两种类型(人和猪)的融合集落刺激因子(CSF1)蛋白。IFNalpha2a具有抗病毒特性,也可用于癌症治疗;而CSF1在组织修复过程中具有很大潜力。  为了培养这些细胞因子,研究人員将它们编码到母鸡的DNA中,这
[摘 要]批判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特征,需要从认知技能和人格气质两个维度培养。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为例,从认知技能和人格气质两个维度阐述批判性思维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具体渗透。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认知技能;人格气质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5-0080-02
[摘 要]针对楞次定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问题导向逐步引导、启发学生思维,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完成实验探究,使学生有效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向;学科核心素养;楞次定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有效教育的途径.  一、如何有效地“讲”和“做”  有效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给我点亮了一盏教学明灯,给我们师生展示才华的平台,给过去一潭死水、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多么精彩、活跃的课堂啊!  新型课堂提倡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探究新知,自己解决问题.
那年我18岁,师范三年级。1980年的农村还很保守,男婚女嫁,大多都靠别人介绍。  有一天,初中班主任捎话说,他要给我介绍一个对象。第一次有人给我介绍对象,真有些难为情。犹豫再三,我穿上了大红色的羽绒衣,怀揣着小兔子般扑腾扑腾的心,在周末羞羞答答地去母校,敲开老师宿舍的门。  老师介绍的是他的老乡。老师说:“小伙今年才23岁,就当了技校的团支部书记,将来一定前途无量。”然后,老师骑着一辆借来的自行
[摘 要]根据初中生心智发育的特点,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将注意力集中45分钟,学生的思路不可能与教师完全同行,他们有自己的思考,也会有疑问。因此有必要探讨创设、捕捉和利用“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教育时机 创设 捕捉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320093  “抓住最佳教育时机”是指教
趁此機会,给胸罩放个长假。  这是路易丝·基尔伯恩几周以来第一次冒险外出购物,回家后她才意识到自己没穿胸罩。“我完全忘记了。”她说。基尔伯恩是一名大学教师,最近仍然忙着在网上授课,不过通常不会开摄像头。她用睡衣和家居服打造了一套更舒适的工作行头。“其中不包括胸罩。”基尔伯恩笑着说。她的胸罩藏在一堆疫情之前穿的衣服底下,实在太难找了。  居家令改变了我们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许多女性选择的改变就是扔
阿P在离家不远的街上开了个书店,店面不大,生意惨淡,特别是现在盗版猖獗,网店发达,来买书的人很少,阿P都快坚持不下去了。阿P对门邻居关大妈,是居委会主任兼广场舞总队队长,热心泼辣人脉极广,她看着阿P怪同情的,生意没起色,老大不小的,还单着呢,就给他介绍了个女朋友,叫小白。  第一次相亲,小白就到阿P的书店里“视察”了一番,她说阿P的书店生意不好,是因为装修上显得没什么品位,格调不是太高,仅是有些小
分赃  老津门过去有个行当叫大拿。干吗的啊,就是中间人,替人了结难了的事儿,也叫大了。  南市有个李丸,排行老三,仗着混混头儿吴八是表哥,专吃大拿这碗饭,吃了这头黑那头,没几年就发了。  这天早上,李丸刚沏了一壶香片儿,就来了一生人。那瘦子一拱手:“三爷,有件事儿请您帮忙了一下。”李丸打量了几眼瘦子,端了起来:“嘛事儿啊?”话音刚落,瘦子咳了一声,故意撩起黑褂儿,露出腰里的独撅(自制手枪),一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