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新常态,取舍恰当更有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学科是一门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它的设置和实施必有意义和价值,但一直以来似乎难有定论。“泛语文”“伪语文”甚至“非语文”大行其道。了解语文的本真,还原语文本色,取舍好“课标”与“教材”,取舍好“学生”与“教师”的辩证关系,追求课标、教材、学生、教师之间的“相似和谐的振动”,打造以“学”为中心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
  关键词:语文本色 有效取舍 语用学习
  语文学科是一门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它的设置和实施必有其意义和价值,但一直以来似乎难有定论。走进如今的语文课堂,犹如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眼花缭乱,语文成了百变金剐,时而走进某一主题的主题班会,如《背影》主题变成了“感受父爱,学会感恩”;时而转型成了历史课,如《安妮日记》回顾了“二战”的控诉篇:时而变脸成了旅游宣传片,如《苏州园林》。如此看来,“泛语文”“伪语文”甚至“非语文”大行其道。凡此种种现象的出现,一线的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明白语文课到底要教些什么?该怎么教?怎样教更有效?
  一、追好“本”。取舍好“课标”与“教材”。利剑在弦
  追好“本”,先简单了解“课标”的历史。在我国教育史上,“课程标准”这一概念已有百年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的《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是我国课程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课程标准,上世纪50年代,我们向苏联学习,“课程标准”被“教学大纲”替代,“教学大纲”成为我们教育的基石,直到2001年,课程标准重新返回教育的舞台,再次走进我们的视线。
  语文学科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所独有的具有排他性的价值决定了本体价值。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两段话:段一: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段二:彼时同人之意,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由上面两段话不难发现:“语言”就是语文课程的本体价值,换句话具体说,语文就是学习语言、研究语言、运用语言的。
  洪镇涛老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我看过他的课堂实录《天上的街市》,李老师课堂上开口第一句话是“请大家推荐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没有客套的寒暄,直奔语文“读”的本真,让一位男生读了还不够,继续让第二位朗读,整堂课书声琅琅,在朗读中觅得风雅无穷,在品味中感受脉脉意蕴,让文字有了温度、生命和动感……
  我拜读过韩军老师的课堂实录《背影》,他的课堂从识释字词人手,同样注重朗读积累,看起来课堂引入平淡无奇,让人怀疑这不是韩军这样的老师的开场白。可恰恰如是。
  君不见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最值得重视的一条经验,就是从教儿童识字开始,至少有3500个左右字的形、音、义,都要一个一个地记,实践证明,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成功地解决了儿童识字的问题。相反,传统教学中的“字词句篇语逻辑文”的八字宪法老早不见踪影,现在的教材没有了原来浙教版每个单元后的语法知识、修辞、逻辑、文法方面知识,把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也弱化了,于是,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大大弱化,闻“知”色变,闻“讲”色变,过分追求学生主体地位,对语文的人文性过分解读。如今一些孩子为什么错字现象屡见不鲜?为什么一些孩子词不达意只会夸夸其谈?这其中是不是也与此有一定关联。传统教学十分重视学习的早期积累,不问理解多少,先“吞下去”再说,日后慢慢“反刍”消化。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陆世仪说得很有道理:凡人有记性、悟性。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渐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人凡有所当读书,皆当自十五以前使之熟读。“四书五经”这些经典先吞,当时也许并不理解,但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文史常识、人物典故等,等长大后一旦在新的语境中重新接触,往往就会豁然开朗。
  语言是语文学科的“本”,教材真是语文这“本”的有效载体。如今的语文教材作为整体一个完整系统,各个元素之间有一定关联,有纲有目,纲举目张,以某一主题为一个单元集合体,有这样的评价:一课一题一话是将,课程目标是帅,文本当然是兵卒了,2013版新人教版教材受《国文百八课》影响,以作文为中心围绕一个主题组成单元课文,大开大合,丝丝入扣。教材内容是一切传递、体现和传承语文学科的“本”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反过来,教材也不是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而只是老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工具,是师生活动的中介,只是找到语文根本的工具和跳板,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或者北京版的语文,语文教材从来不是产生在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它也呈现出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等与时俱进的特点,“画眉深浅入时无”、“朝扣富家门”,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回归到语言的学习,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皮特·科德说:“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是教人们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关于语文的知识。”佐证了语文教育的准则正在回归。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情感目标、审美目标等多元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语文承载太多任务,但抓住了“学习语言”这个根本目标,课堂的每一分钟都围绕“语文”两个字深入研究,那么,就可以使多元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语文课真正充满“语文”味。
  二、溯好“源”,取舍好“学生”与“教师”,百步穿杨
  找到了语文的根基,就把握了语文教育的命脉,要让每一个根都能茁壮,在阳光下灿烂,那么,我们首先要溯好“源”,找到源头的起点,一个班级个体的学生,对“语”的体验各不全同,老师要追求“相似和谐的振动”。
  1.舍弃架子,得到纯真。
  老师与学生之间,天生就有一道无形的鸿沟,受师道尊严影响,学生的心门是紧闭的,你越想推开它,它越紧闭。反之亦然。特级老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没有“特级”的架子,他在上“老母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的习作课时,亲自参与到表演的活动中,妙趣横生的表演,乐了孩子,欢了课堂,当然也精彩了习作。我们不必担心没有师长的尊严,更不必顾虑和颜悦色乱了课堂,其实老师首先打开心结,放下架子,用课堂魅力凸显语文魅力,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就喜欢给自己带来学习愉悦感的老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自己将会得到孩子们没有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更会感动于那份纯真与释怀。
  2.舍得“赶、满”,获得“更满”。
  一堂课,只有45分钟,既有字词基础目标要实现,又有文本内容要把握,更有情感体验要落实,于是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学生如同赶脚的鸭子,沿途有各色食物,因为老师已经为学生预设了一系列教学任务:还有一路美丽的风景,因为一篇篇精美的文章本身就是一道好风景。就是因为老师在后面催着,学生才来不及吃下第一口食物,已经被赶到下一个食物点,更别说消化和挑选,至于美文的美读,有时更可能是昙花一现,蜻蜓点水匆匆过场。
  于是,教师要学会舍得“赶、满”。一种教材多种教法,其实也在提示我们处理教材时要舍得“赶、满”。“这方法、那方法、吃透教材、落到根本”才是关键的,同一教材,不同老师完全可以提取不同教学内容,组建不同教学方式。正如有人所说:米可煮饭,也可酿酒。这样,老师何不巧妙地预设相关练习,用预习这跟金针度学生的学情,教师也吃透了“两头”,一课一得,一架蔷薇满园香。曾观摩过浙江省优质课一等奖李妙云老师的《春之舞》课,李老师巧妙地从“舞”字的不同字体人手,直接给学生架起了视觉上的舞动感,引导学生沿着“文一意一情”的路径去学习,舞来了春天,跃动了生命,学生走进了自己的春天。
  “删减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舍得是教学的一种境界,诚如贾平凹所言:会活的人,或者取得成功的人,其实懂得了两个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教师何尝不要这样选择,熟黯舍得之道,舍教学之枯枝,得学生之发展,得教学之新境界。嘻,何不做一个勇敢的探索者。
  语文是“言”和“意”的两面体,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没有言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学科的价值;没有了意的语文教学,充其量是一堆零散的语言材料,实现言与意的共生,追好“本”溯对“源”,熟黯取舍,教出语文新常态。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在研究近些年流失的高考考生群体,尤其是其中重要群体出国留学学生在出国类语言考试(TOEFL,IELTS)写作部分遭遇的困难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关于思辨能力研究的成果,提出应尽早在写作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提出具体的课堂培养方法。  关键词: 高中生 思辨能力 培养方法 写作课堂  近些年来,我国高考报名人数呈下降趋势。据统计,2008年,全国考生总数是1050万,2009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可见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说过:古诗文教学既要重视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又要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可见古诗词教学最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的就是语言文字。有这样一批名师,他们在古诗词教学中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语言文字训练令我们耳目一新。笔者通过多次观摩及多年的教学思考悟出:在古诗教学中设计“
学院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以诚信铸品牌”的办学思想,在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集中五年时间首先发展机电学科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走“专业促进产业发展”的道路,把“基于专利发明,产学研用结合创新教学模式”作为发展方向,同时把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心理需求结合起来,主动做好机电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全面突击攻克独立学院学生就业难题。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今社会俨然已被网络包围,计算机网络与日常生活和学习联系得越来越紧密。魔灯平台在这一背景下诞生,为学校教学提供了一个高效快捷的平台,特别是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给初中古诗文教学带来利好。本文主要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为例,探讨魔灯平台“利好”初中古诗文教学。  关键词: 魔灯平台 初中古诗文 教学方法  一、魔灯平台  魔灯由Moodle的谐音
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创设假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积极思维,回答在这种情境中会怎样做,就是假设性提问。常见的开头词语是“如果”、“假如”、“假设”等。假设性提问经常被社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有效的假设性提问往往能激发兴趣,引发争论,启发思维,让学生在论证“假设”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进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然而,纵观社会教师对假设性提问的运用,笔者发现
“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学生普遍怕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这严重妨碍小学语文素养的提高。如何解决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使作文成为学生一件感兴趣的事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注
艺体生作文指导一直是语文教师头疼的焦点,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基础薄弱,二是学习时间不足,三是精力不够集中。  我担任美术班、音乐班和体育班语文教师多年,现将作文指导点滴经验总结如下(以议论文为例):  一、开好凤头  文章开头,也就是“凤头”,写好则起一锤定音效果。以材料作文为例,提供格式“引出观点 引用名言 提出观点 引起下文”(前三步,顺序可随意调整)。如作文题“甲乙丙丁是应届高三同班同学,甲同
摘 要: 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具有资源海量化、形式多样化、活动交互性等特性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源头活水”,优化了课堂结构,拓展了学习空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使语文课堂更鲜活、灵动。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中职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 《雷雨》  目前,教育已进入网
摘 要: 文章基于初中语文阅读表现性监测评估教学应用的设计依据及优势分析,开展监测评估的教学应用,积极作出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表现性监测评估 教学应用  监测评估是一种基于过程证据的推理评价,“由于评价涉及获得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所以,获得任何有关教育目标所期望的行为的有效证据,都是一种合适的评价方法”[1],因此,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关学生意识、行为变化的证据则是监测评估
摘 要: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日益增多,就业形式日益严峻,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高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开展了一定的就业指导课程。就业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是一门比较实用的课程。然而,高校中的就业指导课没发挥相应作用,定位不准确。本文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的情景教学模式为例,进行一定的探究,分析其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指导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