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研究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shui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善、政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相关主体要精心设置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巩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优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补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短板,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乡村振兴战略;家庭教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2-0036-03
  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一样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再次强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坚持和完善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
   一、新时代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
   笔者通过研究教育部、民政部、全国妇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给留守儿童下的定义,发现各部门在儿童的年龄、父母外出情况等认知上略有不同。经综合分析,觉得《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定义比较合理,即“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与2016年首次摸底排查数902万人相比下降了22.7%。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生存状态
   1.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缺乏父母精神上的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任务的完成,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方面陷入困境的情形已经基本杜绝,但在精神上对父母亲的关爱需求远未得到满足。留守儿童因缺乏亲情抚慰普遍缺乏安全感,有时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造成不良情绪的积压。如果无法排解,则可能导致性格乖戾、品行不良,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2.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状态不尽如人意,学业成绩总体水平相对偏低
   学习习惯不好、不会主动学习、学业成绩较差等情况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较为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对他们的学习关注、督促过少有关。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且溺爱孙辈,其他亲戚普遍存在怕“担责”而不愿“深管”的心理,加上留守儿童处在青春期,性格较为叛逆,致使祖父母等监护人难以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学业水平偏低。
   3.农村留守儿童处世态度散漫不易管教,成长过程存在诸多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在为人处世方面则普遍存在管得少、管不了、不会管的情况,使得孩子几乎处在“失控”或“半失控”状态。集中表现为在家不听监护人教导,在校不遵守纪律,轻则迟到、早退、逃学、旷课,重则说谎、打架、欺凌同学,更有甚者与社会上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参与违法犯罪行为。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意识,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遇到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突出表现在学校教育针对性不强、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社会教育体系不完善、政府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1.学校教育的优势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相对于一般家庭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亲情关爱和有效的教育指导,学校也就成了他们寻求学习辅导和情感慰藉的主阵地、主渠道。但部分学校在促進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天然优势未能充分发挥,一些学校尚未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全都交由班主任负责,而班主任在重点关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精准帮扶。一般来讲,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但受制于投入不足、建设不到位等因素,暂时难以满足所有农村留守儿童需求。
   2.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的关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许多父母已经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但没有把做好家庭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并落到实处。有的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一味溺爱,放任其“自然”发展;有的父母不愿与孩子沟通,缺乏民主意识,凡事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从不换位思考,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任性、叛逆;有的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责骂多于说理、唠叨多于交流,不善于倾听,导致孩子与父母产生疏离感,不愿与其交流,甚至为避免责骂而说谎、逃避。
   3.社会教育协同发展的关爱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全社会重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帮扶体系还不系统、完善。每天放学后、每个法定节假日,甚至寒暑假,都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社会机构提供关爱、教育、指导、帮扶的时候,但社会机构很少为其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主要原因是关爱、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专门机构较少,活动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特别是高等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等机构发挥爱心帮扶的作用不明显。
   4.政府精准帮扶的协调保障机制还不健全
   精准帮扶农村留守儿童是政府精准扶贫的内在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政、教育、妇联、工会、共青团、少先队以及社区或村屯都要参与。当前政府精准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够,民政部门唱“独角戏”,多部门联动的有效协作工作机制尚未形成;专项资金投入不足,地域间投入不平衡,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机构建设及正常运营经费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专职社会教育工作者严重不足,工作人员几乎全部是兼职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时间和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操作规范,缺乏科学可行的考核评价机制等。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教育工作是各级政府、广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各相关主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协同开展关爱、教育工作,才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设置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一是育德。“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育德首先要扶心。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咨询师或利用本校的心理教师进行授课,设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开展意志力、抗挫力的训练,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关于留守儿童扶心教育的校本课程。同时要重视普法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聘请法律工作者到校授课或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到公检法机构参观学习,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
   二是扶志。“扶智先扶志”,要引导农村留守儿童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发展观、成才观。学校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爱好、理想和职业意向,并为其提供相应条件。作为教师、社区服务者、志愿者要发挥自身重要作用,以支持者的身份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期待,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及合理的职业发展倾向。
   三是扶智。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扶智教育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学业帮扶,激发其内在力量,促进其主动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正常的课堂学习效果有时不是很理想,这就需要教师能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课后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也需要社区的志愿服务者做好校外辅导。
   四是健体。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易出现生长迟缓、膳食结构不合理以及近视等問题。为此,需要由妇联或卫健部门牵头研制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监测指标和评价标准,由民政部门牵头制定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资助政策和监护人干预政策,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整理面向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科普教育资料。
   五是促美。美育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开齐、开全美育课程是当务之急。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如绘画、书法、歌唱、器乐等,使学生有机会欣赏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要重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使留守儿童通过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有关活动体验乡土文化的魅力。要通过美育,使农村留守儿童掌握一项到两项艺术技能,能够应用艺术手段排解不良情绪,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幸福生活的激情。
   六是善劳。参与劳动机会多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优势。学校、家庭要转变观念,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使其理解劳动的艰辛,在劳动中感受到快乐,理解家长的艰辛,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行。要教育他们在家里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减轻监护人的负担。学校要设置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做好值日生工作、积极参与其他校园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
   2.实行“一生一策”、精准扶助,巩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
   各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要发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主力军作用,制定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档立卡,实行“一生一策”,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确保各项关爱、教育工作有章可循。学校要强化师资力量,在开发教学内容、设计组织相应活动等方面提供软硬件支持,重点做好课后作业辅导、师生沟通交流、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困境疏导等工作,激发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内在动力,着眼农村留守儿童的终身幸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动员社区村屯、社会组织,优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
   有条件的社区或村屯可以探索通过政府委托、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合作、社会捐资等多种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为留守儿童创设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社区或村屯应该组织在本辖区居住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大学生等成立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课后辅导,保障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强化家教指导、家校共育,补足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短板
   家庭教育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短板,学校要强化家教指导,充分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融洽亲子关系,丰富学生的亲情体验,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学校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家长学校、个别交流等形式主导家校合作育人工作,使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增强做好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利用移动通讯新技术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学校沟通交流,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向而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5.加大部门协调、资源投入,完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障
   政府要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体系,建立各相关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明确各项工作职责及牵头单位,进而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做好统筹协调,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服务平台,优化农村留守儿童信息管理系统。要加大专项经费投入,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日常运行及办公经费。要落实相关政策,将农村留守儿童纳入社会帮扶救济范畴,争取一部分帮扶、救助、补助资金,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的保障力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6-02/14/content_5041066.htm,2016-02-14.
  [2]新华网.民政部:全国现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两年下降22.7%[EB/ 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0/30/c_1123634905.htm,2018-10-30.
  [3]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06).
  [4]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407/t20140704_171144.html,2014-07-04.
  [5]国家统计局,等.2015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EB/OL].https://www.unicef.cn/media/7711/file,2017-05-31.
  [6]新华社.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精准摸排数量902万人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11/09/content_ 5130653.htm,2016-11-09.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是中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科目。生活化教学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章简述中职学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中职学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中职学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政课;生活化教学;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深刻改变了外语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多模态理论为大学德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分析视角。词汇教学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环节,没有词汇就无法传递信息。文章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大学德语词汇教学实践相结合,探索多模态化德语词汇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词汇习得能力。   关键词:多模态;大学德语;词汇教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摘 要:晨会课是班主任每天必须要上的一节课,班主任有效利用晨会课,在这十几分钟里“大做文章”,能为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奠定主旋律,提高班级管理效率,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章从以德为先育真人、防疫防控是常态、传统文化悦享读、节日节气传美德、谈天说地扬正义等方面,对有效开展班级晨会课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晨会课;班级管理;德育工作;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6
摘 要: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小先生制”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互帮互带的方式提升阅读能力。文章简述“小先生制”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作用,并探讨“小先生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小先生制”促合作,让英语阅读课堂更高效;“小先生制”树榜样,让英语阅读学习更有效;“小先生制”强互动,让英语阅读学习更生动。   关键词:小先生制;英语阅读教学;互帮互带;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文章简述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内涵,并从情境导入、活动组织、方法传授、习惯培养和思维延伸五个方面探讨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的应用路径,旨在积极创设语文教学环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成长空间和发展平台,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读写结合;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
摘 要: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对幼儿的身体发展、认知发展、学习兴趣、社会性发展等方面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研究随机选取西安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15所民办幼儿园为研究对象,探讨民办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问题,提出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幼儿园与小学的良性合作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民办幼儿园;“小学化”;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高校着眼于教学质量提升的战略需要,深化以人为本理念的探索与实践,推动以人为本理念在文秘工作中的渗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在高校文秘工作渗透人本理念的意义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应立足实际,强化调研,明确建设思路,优化流程,强化服务,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培训,建强队伍,强化环境支持。   关键词:高校;以人为本;文秘工作;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还包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操作能力、创造力等,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作用。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重视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利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口语交际信心,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交际能力;能力培养;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1;G6
摘 要: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的衔接历来是地理教学的重难点,受到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等因素的制约,地理课程教学衔接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无法满足核心素养下的地理教学目标。文章以初高中阶段地理教学衔接作为切入点,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高中地理教學;教学衔接;核心素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创造了重要机遇。作为高校应该加强中华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立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有利地位,实现中华文化的国际化发展。高校应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采取加强文化顶层设计、加强高校智库相关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打造文化精品等措施,不断发挥高校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载体作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