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分层次教学中的心理维护策略刍议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bin81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实行分层次教学,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但层次的划分也对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本文就学生在分层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维护,使教学工作及教学成果得以最大的优化。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分层次教学 心理维护
  英语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尝试实施“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分层次教学模式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和不完善性,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轻微的心理偏差,对分层次教学有抵触情绪,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因此,在实行分层次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其心理偏差进行及时有效的辅导与维护,为分层教学得以更好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分层次教学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综合能力的掌握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我们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为特长发展生,约占班级人数的20%;B层为能力发展生,占班级人数的60%左右;其余的学生为C层,C层是基础层,即只要求把握教材、保证基本成绩并逐步提高。
  我们发现,不管教师如何费尽心思地划分层次,由于分层次教学模式固有的局限性,总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每一个层次中都有相应的不良情绪,为此,我们专门进行了调查。
  1.A层次学生的心理偏差
  该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智力水平高、综合能力强,在分层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心理状况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①自傲自大。这部分学生平时“家里受宠,学校被捧”,长期生活在喝彩声中,听多了表扬和鼓励,往往自我感觉良好,加上儿童式的幼稚心理,不知不觉中产生“谁都不如我”的优越感,看不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久而久之,傲气油然而生。
  ②争强好胜,嫉妒心强。优秀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对同学之间的竞争缺乏“双赢”的理念和心态。在平时的学习中崇尚个人奋斗,一旦被他人超越,则耿耿于怀,心理不平衡,乃至产生怨恨心理。
  ③焦虑抑郁,禁不起挫折。由于家长、老师的期望值过高,使有些学生产生“高处不胜寒”之感。有的学生担心自己成绩下滑,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无形中增加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偶遇挫折就失去信心,一蹶不振。
  2.B层次学生的心理偏差
  该层次的学生长期处于“中等地位”,人数在班级中占绝对优势,总体上比较努力,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他们中的部分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容易“掉队”,产生两极分化。分层次教学对他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自我满足。有些学生满足于目前取得的成绩,认为有难度的学习任务属于优等生,因此学习动力不足,虽然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缺乏主动性和钻研精神。
  ②自卑。这部分学生曾经努力过,但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而未能如愿,对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等感到怀疑,并作出过低的评价。
  ③消极,随大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形成了一种“抓两头、带中间”的模式,事实上往往“忙两头、丢中间”。这部分学生大多缺乏主见,缺乏学习的热情和竞争的勇气,喜欢得过且过、随大流。
  3.C层次学生的心理偏差
  该层次学生大多数为学困生,层次的划分对他们产生的心理影响是最大的,需要教师对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学习情况给予特别的关注。他们的心理偏差主要表现为。
  ①焦虑。有些学生虽然学习努力,但成绩总是不理想,由于分的层次较低,担心父母的责备、打骂以及同学的嘲笑,因而在学习中常常会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难以集中注意力。每当临近考试,更是情绪难以平静,知觉范围变窄、思维慌乱,甚至出现食欲不振、失眠等状况。
  ②自卑。他们认为分层揭出了其“短处”,感到自己在班级中低人一等,被人看不起。同时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学习目标模糊,自尊心减弱,消极地看待事物,对未来不抱什么希望。
  二、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
  我们发现,A层和C层的学生是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也是最需要教师进行关心和心理维护的群体。学生在分层次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1.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其能力、性格、心态、人格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心理波动大,情绪变化明显,易发生逆反心理,对家长语重心长的教育不以为然,面对老师善意的批评常常产生抵触情绪,这些都可能诱发心理障碍。
  2.学校的原因
  学校因素主要是指学校制定的层次划分标准及相关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手段。由于层次结构的构成主要是以学生的“自我感觉”和“自我定档”为前提的,学生分层是随着学生积极性、能力以及成绩波动呈动态变化的。因而划分层次的标准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掺杂着教师对某一个学生的主观印象与情感因素,因此不可能公平严谨到无懈可击的地步,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使部分学生对分层次教学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到自己的日常学习。
  3.家长影响的结果
  绝大部分家长把分层次教学误解为学校在分“快慢班”,对此有着一种天生的抵制与反对,因为能够进入A层次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在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是唯一的,是最好的,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一方面反对分层次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却竭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到A层次进行学习,这样就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三、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维护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产生心理偏差的原因所在,才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1.以学生为主体,在动态中科学分层
  英语是最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学科,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征、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结合英语的学科特点,有区别地制定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变换授课方式,创立评估体系,促进每个学生在最合适自己的学习层次中得到最佳的发展。
  2.贯彻最近发展区域原则,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分层次教学中必须切实贯彻“最近发展区域”原则,关注学生可能到达的发展水平。教师要以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随时捕捉闪光点并加以肯定,鼓励学生“跳一跳,摘到桃”,使他们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自我效能感,消除学习障碍。
  3.抓好挫折教育,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避免或减少痛苦、适应人生与社会、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本能力。首先,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挫折。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此外,我们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在学习中的成败得失,引导他们在与同学的竞争中养成“双赢”的理念,学会相互帮助,乐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4.创设宣泄机会,疏解压抑情绪
  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是非常繁重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可想而知。教师要善于观察,要成为有效的心理维护者。由于正处在青春期,不少学生在产生学习焦虑的同时,也会遇到生活上的心理难题,时间一长,心理问题就产生了。因此,教师不仅要做细心的发现者,更要成为真诚的引导者和倾听者,充分运用缓解压力的重要手段——情绪宣泄,为学生提供宣泄的机会,帮助他们维护心理健康。
  四、结束语
  “十个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次教学能够体现面向全体、分层优化、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其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层次”的划分对部分学生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建立及时有效的心理维护机制,关爱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学生从紧张、焦虑、自卑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这样,分层次教学才能焕发生命力,真正地结出因材施教的硕果。
  【参考文献】
  [1] 郑雪.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瓦恩布雷纳.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学策略[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 顾碧君. 分层教学与分类辅导的教学策略[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9卷第03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滨江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一脚踏进娘子关,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令你不由得驻足神往:蜿蜒起伏、浑然天成的太行、吕梁山脉流露出来的凝重和自信;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寺庙亭台呈现出来的清幽和包容;缓缓
▲李婉怡  It’s our duty to save the energy. A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hat should we do to save the energy?  First of all, we would better ride bikes or walk to school instead of driving the private c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