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到了20世纪下半叶,已达登峰造极之态,人类对自然界各种资源进行着肆意的改造和无情的攫取,生产出形形色色的产品,来满足人类自己的欲望和需要。从而造就了人类社会暂时的繁荣,但是无情攫取终究会资源枯竭。肆意改造必将破坏生态平衡。这种变化使人类难以与自然界互济共存。而肆意改造更是贻害子孙后代,无异自掘坟墓。
在20世纪。人类合成了大量的化合物,诸如杀虫剂、除莠剂、冷凝剂等。正当人们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受到伤害的自然界已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其中DDT(滴滴涕),PBF,CFC(氯氟烃)等侵蚀着从海洋到内陆几乎所有的生物,在人类的血液和脂肪中也普遍发现了它的踪迹。
目前,环境污染对生物界的影响已日渐显露,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受到空前的威胁。
蕾切尔·卡森在她著名的讲演中指出:“我们迫不得已正在将整个人类暴露在合成化学物质面前,在动物实验中,这些化合物质已被证实是极其有害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毒害作用可以被积累、放大。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甚至尚未出生、还在母亲体内时就已经受到污染。如果人们不改弦更张的话,这种污染将会终生跟随我们,而这种污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目前却谁也无法预料。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用来帮助、启示我们做出预测和判断。”
时至今日,我们不断认识合成化学物质污染的后果,关于污染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两本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我们被偷走的未来》从化学合成物与性发育障碍及生殖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数据。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事实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海湾鸟类协会成员布罗莱发现:80%的白头雕没有生殖能力,2/3的成鸟对求偶筑巢毫无兴趣;
50年代后期,英国狩獭爱好者们发现:水獭数目剧减;
60年代,美国密歇根湖养貂人发现大量的雌貂出现不孕不育;
70年代,美国安大略湖生物学家迈克·基尔贝松发现:80%的银鸥在雏鸟尚未完全孵化时就已经死亡;
8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阿波普卡湖短吻鳄养殖场发现能孵化出的鳄卵由90%下降到18%,且孵化后约有一半短吻鳄幼体逐渐衰弱和死亡,雄鳄60%存在阴茎异常短小;
80年代末,北欧的卡特加特海峡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豹瘟疫,一年间发现死亡海豹18000头,相当于北海海豹种群的40%;
90年代,地中海出现大面积的斑纹海豚死亡,从意大利逐渐向希腊群岛蔓延,仅发现的尸体就达到11000多头;
1992年丹麦哥本哈根生物研究员尼尔·莎巴克发现:人类的精子数量明显下降且畸形的精子越来越多,从1938~1990年,精子数平均下降了50%。从4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丹麦的睾丸癌发病率增加了2倍,男孩的生殖系统异常和输尿管萎缩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线索
环境污染
经过多年的资料分析和实验研究。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才逐渐发现上述各种令人不安的现象背后均有一条看不见的锁链,那就是环境污染。
1)水污染
以中国内陆为例,在水环境方面,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流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70%以上的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不能饮用。
2)化工产品的污染
化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研制出来投放市场的新型化工产品超过1千种,其中绝大多数未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也缺乏有效的预测。其中有些人工化合物对生物极其有害,如:二恶英、DDT、PBF、CFC等,上述的生态危机很多都是这类有害化工产品的污染造成。
3)农药污染
1938年瑞士科学家P.MILLER发现了DDT(滴滴涕)的杀虫活性以后,有机合成农药迅速发展,使千百万人免于恶性传染病的致命灾难,并因此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毫无疑问,农药对作物的高产丰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农药也造成了对大气、土壤、水体的广泛污染,特别是农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终进入人体,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如虹鳟鱼生活在农药很稀的溶液中(药剂浓度为0.0023毫克/升),17~23日后腮内含药浓度可达18毫克(MG)/千克(KG),鱼肉中为7.7MG/KG,肝脏中为16MG/KG,浓缩了3,500~80,000倍。在全球环境污染中,农药可谓是“功不可没”。
目前全世界农药品种已达数千种,上万个剂型。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为世界平均人均耕地面积的40%。1996年,我国农作物化学防治面积达40余亿亩次,化学除草面积达6.2亿亩次。目前我国农药生产使用仍以杀虫剂为主,占农药总产量(40万吨)的70%以上,主要为有机磷(占70%~80%)。我国大吨位的除草剂有:草甘磷、莠去津、丁草胺、乙草胺和甲磺磷等。
由于转基因作物(如抗草甘磷作物、抗草胺磷作物)的大量出现,将导致农药产量和比例的变化,随着抗病抗虫作物的出现预计杀虫剂用量将减少25%~30%,除草剂用量将提高到65%~70%,重点是超高效除草剂:磺酰脲类和咪唑酮类。
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和消失途径主要包括物理消失和化学及生物降解三大部分,如光解、挥发、土壤吸附、淋溶,而最主要的降解途径为土壤微生物降解及在植物体内氧化、还原、水解和轭合,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药剂可在生物体内积蓄比食饵更高的浓度。EDWARDS(1973)发现如果大气中含有2×10-10~1×10-5SMG/KG的滴滴涕,在食物链最高位的人体内,可富集大约60万倍到30亿倍之多。
我国菜农滥用有机磷农药情况严重,用药浓度超标,用药次数不断增加,蔬菜用药不到安全间隔期上市的占60.5%,高毒禁用农药使用现象普遍。蔬菜农药污染严重,农药检出率达68.7%。
虽然有机磷农药的滥用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居民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入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有所增加,主要来自北方一区和南方二区水产类样品中林丹的污染。
导致绝后的种种可能
1)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殖健康,据报道自1970年,以来,世界男婴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1%,而我国10%的夫妇患有不育不孕之症。因此,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强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生殖健康策略,提出了“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国际卫生 奋斗目标。
2)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
专家指出,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在孕期接触的环境因素如激素类药、农药、镇静药、中成药、孕期体力劳动过重、母亲有妊娠并发症、患慢性病和父亲接触化学制剂等。
唇腭裂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在采用1:1配对的方法,对90例唇腭裂患儿的母亲与非唇腭裂患儿的母亲进行了对照研究后发现,危险度大小排列为:孕期接触工业毒物(9.0),孕期使用某些化学药物(8.0),家中饲养猫、狗等宠物(6.0),父母近亲结婚(6.0),孕期内受病毒感染(4.5)和孕期内喷洒农药除草剂(4.0)。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损害
①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损害
专家采用放射免疫检测(RIA)技术,发现乙醇和有机农药菌毒清、虫霸对小鼠的睾酮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续染毒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中毒症状。短时间接触呋喃丹可对大鼠睾丸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睾丸组织有损害。
②对优生优育的影响
孕妇所暴露的农药品种数愈多,发生自然流产和出生缺陷的危险度愈大,农药品种数与它们对胎儿发育的不良影响之间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多种农药的同时使用可能发生交互作用,而这种对胎儿发育的不良联合效应对较早期的妊娠尤为明显。
在对农药厂生产一线的860名女职工和329名纺织厂女职工的生育情况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发现农药厂一线女工死胎、死产、畸形和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纺织厂女职工。
农药厂环境污染是导致周围居民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对222名接触有机磷农药的作业女工和132名非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女工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接触组自然流产、不孕及CHE活性<70%和HB降低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世界资源研究所报告认为广泛使用农药会抑制人的免疫系统。
环境激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首先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在其所著的《被偷走的未来》一书中提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作的严格定义是:“使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对个体及其子孙或者集团(部分是亚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
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环境激素的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不但能蓄积于鲸鱼、海豚等动物的皮下脂肪。扰乱水栖动物的生殖;还能浓缩于人体内。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空洞、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环境激素化合物的种类
人造化学物质大约有10万种,每年会产生出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及经人体本身代谢而产生的有害物质。
在目前已认识的环境激素中,毒性最大的是1977年荷兰首先从垃圾焚烧炉的烟气中发现的二恶英。其毒性是剧毒氰化钾的1000倍。
120多种有害物质被怀疑是环境激素,其中用来制造涂料、树脂、可塑剂、洗衣剂的丁基锡、辛基苯酚、壬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八氯苯乙烯、苯酰苯、邻苯二甲酸环已基本被确定为最危险的环境激素。此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如DDT、DDE、艾氏剂等)等农药以及聚氯联苯(PCB)等类也是怀疑对象。不过,上述这些化学物质究竟与哪种生殖异常现象有关,以及怎样有关等,目前尚无定论。
在我国。有些人为了短暂的商业利益,在饲养动物时大量使用免费发放的雌激素类药物——避孕药,使得一些人工养殖的鱼类、鳖类体内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从而间接地危害到食用这些产品的人群,比如导致一些男性的肥胖、阳痿,一些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这类食品对于妊娠期的妇女危害尤甚,经常可以造成流产或引起胎儿性发育畸形。更有甚者竟然在蔬果培养中也使用避孕药,曾经有一个5岁的幼女因性早熟、月经初潮来医院就诊,全面的身体检查未发现异常,对其家人进行调查,发现其父母是以卖豆芽为生,为了提高产量,竟然在豆芽生发期间放入大量的避孕药,其女儿经常在发豆芽的水槽边嬉水。经常接触雌激素引起性早熟。
环境激素的危害
放射免疫检测(KIA)技术,发现了乙醇、吗啡和有机农药(菌毒清、虫霸)对雄性NIH小鼠的睾酮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续染毒还可使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中毒症状。
酒是社会上非常普遍的饮品,偶或一用可以助性。但长期的酗酒不但危害我们的消化系统,引起肝硬化、胃炎,而且可以伤害人们的生殖系统。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个家庭,其三个孩子均是两性畸形,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其父母在遗传上具有一些发病的易感基因,而其父每日饮用大量白酒则构成了发病的诱发因素。
环境激素令雄性退化,人类也难逃厄运。有关数据表明,即使极其微量的环境激素,都会对人类的甲状腺、睾丸、卵巢等分泌系统器官造成畸形与损害,致使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失常和生物体雌化现象增多等一系列反常现象。
在对人体的影响方面,一般认为有如下表现:精子数量减少。生殖器发生异常,发生精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症,女性青春期提前,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遭到损害,甚至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等。
臭名昭着的环境污染物:二恶英(TCDD)
二恶英(TCDD)是一类氯代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有氯供体存在时的燃烧过程和有氯处理工艺的化学工业过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二恶英污染有加重的趋势,这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恶英可以引起睾丸形态发生改变,主要以精细胞减少为特征,输精管中精母细胞及成熟精子退化,数量减少,所涉及的动物种属包括恒河猴、大鼠、小鼠、豚鼠和鸡。2,3,7,8-TCDD染毒可以使发育成熟大鼠的生殖能力受到损害,伴随睾丸及附睾重量与形态异常、生精能力减低,这些改变与睾丸生成雄激素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血清中雄激素减少有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激素方面研究发展很快,1991~1998年已召开了7次关于环境激素的国际会议,2000年在美国蒙特雷召开了第20次关于二恶英的国际会议。目前美国已投资6000万美元启动了“环境基因组计划”拟建立基因多态性数据库,进而改进环境污染物危险度评定的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筛检和保护高危人群。
我国对环境激素至今还未形成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对二恶英的研究实验更是空白。
目前的关键在于:必须以战略的眼光,采取果断的相应
在20世纪。人类合成了大量的化合物,诸如杀虫剂、除莠剂、冷凝剂等。正当人们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时,受到伤害的自然界已开始无情地报复人类,其中DDT(滴滴涕),PBF,CFC(氯氟烃)等侵蚀着从海洋到内陆几乎所有的生物,在人类的血液和脂肪中也普遍发现了它的踪迹。
目前,环境污染对生物界的影响已日渐显露,而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也受到空前的威胁。
蕾切尔·卡森在她著名的讲演中指出:“我们迫不得已正在将整个人类暴露在合成化学物质面前,在动物实验中,这些化合物质已被证实是极其有害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毒害作用可以被积累、放大。我们一生下来就开始受到这些化学物质的污染,甚至尚未出生、还在母亲体内时就已经受到污染。如果人们不改弦更张的话,这种污染将会终生跟随我们,而这种污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目前却谁也无法预料。因为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先例可以用来帮助、启示我们做出预测和判断。”
时至今日,我们不断认识合成化学物质污染的后果,关于污染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两本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我们被偷走的未来》从化学合成物与性发育障碍及生殖的关系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动物实验数据。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事实
上世纪5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海湾鸟类协会成员布罗莱发现:80%的白头雕没有生殖能力,2/3的成鸟对求偶筑巢毫无兴趣;
50年代后期,英国狩獭爱好者们发现:水獭数目剧减;
60年代,美国密歇根湖养貂人发现大量的雌貂出现不孕不育;
70年代,美国安大略湖生物学家迈克·基尔贝松发现:80%的银鸥在雏鸟尚未完全孵化时就已经死亡;
8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阿波普卡湖短吻鳄养殖场发现能孵化出的鳄卵由90%下降到18%,且孵化后约有一半短吻鳄幼体逐渐衰弱和死亡,雄鳄60%存在阴茎异常短小;
80年代末,北欧的卡特加特海峡出现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豹瘟疫,一年间发现死亡海豹18000头,相当于北海海豹种群的40%;
90年代,地中海出现大面积的斑纹海豚死亡,从意大利逐渐向希腊群岛蔓延,仅发现的尸体就达到11000多头;
1992年丹麦哥本哈根生物研究员尼尔·莎巴克发现:人类的精子数量明显下降且畸形的精子越来越多,从1938~1990年,精子数平均下降了50%。从4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丹麦的睾丸癌发病率增加了2倍,男孩的生殖系统异常和输尿管萎缩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线索
环境污染
经过多年的资料分析和实验研究。到了20世纪后期人们才逐渐发现上述各种令人不安的现象背后均有一条看不见的锁链,那就是环境污染。
1)水污染
以中国内陆为例,在水环境方面,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流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70%以上的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不能饮用。
2)化工产品的污染
化工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产业之一,每年研制出来投放市场的新型化工产品超过1千种,其中绝大多数未经过严格的动物实验研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也缺乏有效的预测。其中有些人工化合物对生物极其有害,如:二恶英、DDT、PBF、CFC等,上述的生态危机很多都是这类有害化工产品的污染造成。
3)农药污染
1938年瑞士科学家P.MILLER发现了DDT(滴滴涕)的杀虫活性以后,有机合成农药迅速发展,使千百万人免于恶性传染病的致命灾难,并因此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毫无疑问,农药对作物的高产丰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农药也造成了对大气、土壤、水体的广泛污染,特别是农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终进入人体,严重地影响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如虹鳟鱼生活在农药很稀的溶液中(药剂浓度为0.0023毫克/升),17~23日后腮内含药浓度可达18毫克(MG)/千克(KG),鱼肉中为7.7MG/KG,肝脏中为16MG/KG,浓缩了3,500~80,000倍。在全球环境污染中,农药可谓是“功不可没”。
目前全世界农药品种已达数千种,上万个剂型。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1.4亩,仅为世界平均人均耕地面积的40%。1996年,我国农作物化学防治面积达40余亿亩次,化学除草面积达6.2亿亩次。目前我国农药生产使用仍以杀虫剂为主,占农药总产量(40万吨)的70%以上,主要为有机磷(占70%~80%)。我国大吨位的除草剂有:草甘磷、莠去津、丁草胺、乙草胺和甲磺磷等。
由于转基因作物(如抗草甘磷作物、抗草胺磷作物)的大量出现,将导致农药产量和比例的变化,随着抗病抗虫作物的出现预计杀虫剂用量将减少25%~30%,除草剂用量将提高到65%~70%,重点是超高效除草剂:磺酰脲类和咪唑酮类。
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和消失途径主要包括物理消失和化学及生物降解三大部分,如光解、挥发、土壤吸附、淋溶,而最主要的降解途径为土壤微生物降解及在植物体内氧化、还原、水解和轭合,通过生物间的食物链,药剂可在生物体内积蓄比食饵更高的浓度。EDWARDS(1973)发现如果大气中含有2×10-10~1×10-5SMG/KG的滴滴涕,在食物链最高位的人体内,可富集大约60万倍到30亿倍之多。
我国菜农滥用有机磷农药情况严重,用药浓度超标,用药次数不断增加,蔬菜用药不到安全间隔期上市的占60.5%,高毒禁用农药使用现象普遍。蔬菜农药污染严重,农药检出率达68.7%。
虽然有机磷农药的滥用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与1990年相比,2000年我国居民从动物性食品中摄入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HCH)有所增加,主要来自北方一区和南方二区水产类样品中林丹的污染。
导致绝后的种种可能
1)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殖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越来越影响人类的生殖健康,据报道自1970年,以来,世界男婴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1%,而我国10%的夫妇患有不育不孕之症。因此,1995年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强调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全球生殖健康策略,提出了“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国际卫生 奋斗目标。
2)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
专家指出,出生缺陷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母亲在孕期接触的环境因素如激素类药、农药、镇静药、中成药、孕期体力劳动过重、母亲有妊娠并发症、患慢性病和父亲接触化学制剂等。
唇腭裂的发生与环境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在采用1:1配对的方法,对90例唇腭裂患儿的母亲与非唇腭裂患儿的母亲进行了对照研究后发现,危险度大小排列为:孕期接触工业毒物(9.0),孕期使用某些化学药物(8.0),家中饲养猫、狗等宠物(6.0),父母近亲结婚(6.0),孕期内受病毒感染(4.5)和孕期内喷洒农药除草剂(4.0)。
环境污染对生物的损害
①对生殖内分泌系统的损害
专家采用放射免疫检测(RIA)技术,发现乙醇和有机农药菌毒清、虫霸对小鼠的睾酮分泌有明显抑制作用,而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续染毒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中毒症状。短时间接触呋喃丹可对大鼠睾丸组织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对睾丸组织有损害。
②对优生优育的影响
孕妇所暴露的农药品种数愈多,发生自然流产和出生缺陷的危险度愈大,农药品种数与它们对胎儿发育的不良影响之间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由此得出结论:多种农药的同时使用可能发生交互作用,而这种对胎儿发育的不良联合效应对较早期的妊娠尤为明显。
在对农药厂生产一线的860名女职工和329名纺织厂女职工的生育情况进行调查比较,结果发现农药厂一线女工死胎、死产、畸形和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纺织厂女职工。
农药厂环境污染是导致周围居民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对222名接触有机磷农药的作业女工和132名非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女工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接触组自然流产、不孕及CHE活性<70%和HB降低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世界资源研究所报告认为广泛使用农药会抑制人的免疫系统。
环境激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一词是1996年首先由美国《波士顿环境》报记者安·达玛诺斯基在其所著的《被偷走的未来》一书中提出来的。世界卫生组织给环境激素所作的严格定义是:“使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并因此对个体及其子孙或者集团(部分是亚集团)产生有害影响的外因性化学物质或者混合物。”
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环境激素的多氯联苯等有害物质,不但能蓄积于鲸鱼、海豚等动物的皮下脂肪。扰乱水栖动物的生殖;还能浓缩于人体内。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空洞、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环境激素化合物的种类
人造化学物质大约有10万种,每年会产生出大约1000种有害物质及经人体本身代谢而产生的有害物质。
在目前已认识的环境激素中,毒性最大的是1977年荷兰首先从垃圾焚烧炉的烟气中发现的二恶英。其毒性是剧毒氰化钾的1000倍。
120多种有害物质被怀疑是环境激素,其中用来制造涂料、树脂、可塑剂、洗衣剂的丁基锡、辛基苯酚、壬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八氯苯乙烯、苯酰苯、邻苯二甲酸环已基本被确定为最危险的环境激素。此外,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如DDT、DDE、艾氏剂等)等农药以及聚氯联苯(PCB)等类也是怀疑对象。不过,上述这些化学物质究竟与哪种生殖异常现象有关,以及怎样有关等,目前尚无定论。
在我国。有些人为了短暂的商业利益,在饲养动物时大量使用免费发放的雌激素类药物——避孕药,使得一些人工养殖的鱼类、鳖类体内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从而间接地危害到食用这些产品的人群,比如导致一些男性的肥胖、阳痿,一些女性的月经不调、不孕。这类食品对于妊娠期的妇女危害尤甚,经常可以造成流产或引起胎儿性发育畸形。更有甚者竟然在蔬果培养中也使用避孕药,曾经有一个5岁的幼女因性早熟、月经初潮来医院就诊,全面的身体检查未发现异常,对其家人进行调查,发现其父母是以卖豆芽为生,为了提高产量,竟然在豆芽生发期间放入大量的避孕药,其女儿经常在发豆芽的水槽边嬉水。经常接触雌激素引起性早熟。
环境激素的危害
放射免疫检测(KIA)技术,发现了乙醇、吗啡和有机农药(菌毒清、虫霸)对雄性NIH小鼠的睾酮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血浆黄体生成素水平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持续染毒还可使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中毒症状。
酒是社会上非常普遍的饮品,偶或一用可以助性。但长期的酗酒不但危害我们的消化系统,引起肝硬化、胃炎,而且可以伤害人们的生殖系统。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个家庭,其三个孩子均是两性畸形,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其父母在遗传上具有一些发病的易感基因,而其父每日饮用大量白酒则构成了发病的诱发因素。
环境激素令雄性退化,人类也难逃厄运。有关数据表明,即使极其微量的环境激素,都会对人类的甲状腺、睾丸、卵巢等分泌系统器官造成畸形与损害,致使免疫力下降,神经系统失常和生物体雌化现象增多等一系列反常现象。
在对人体的影响方面,一般认为有如下表现:精子数量减少。生殖器发生异常,发生精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症,女性青春期提前,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遭到损害,甚至对下一代产生不良影响等。
臭名昭着的环境污染物:二恶英(TCDD)
二恶英(TCDD)是一类氯代芳香族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有氯供体存在时的燃烧过程和有氯处理工艺的化学工业过程。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二恶英污染有加重的趋势,这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二恶英可以引起睾丸形态发生改变,主要以精细胞减少为特征,输精管中精母细胞及成熟精子退化,数量减少,所涉及的动物种属包括恒河猴、大鼠、小鼠、豚鼠和鸡。2,3,7,8-TCDD染毒可以使发育成熟大鼠的生殖能力受到损害,伴随睾丸及附睾重量与形态异常、生精能力减低,这些改变与睾丸生成雄激素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血清中雄激素减少有关。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激素方面研究发展很快,1991~1998年已召开了7次关于环境激素的国际会议,2000年在美国蒙特雷召开了第20次关于二恶英的国际会议。目前美国已投资6000万美元启动了“环境基因组计划”拟建立基因多态性数据库,进而改进环境污染物危险度评定的策略和方法,以便更好地筛检和保护高危人群。
我国对环境激素至今还未形成有组织的系统研究,对二恶英的研究实验更是空白。
目前的关键在于:必须以战略的眼光,采取果断的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