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迅猛发展也给现代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大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越来越得心应手的同时,也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了,信息技术本身也趋向于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在课堂上我们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这是信息技术化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需要,更是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需要。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息应用的实践力。按照课题和目的应用适当的信息手段,主要包括积极独立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和创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对方的具体情况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第二,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包括对信息手段特性的理解,对为了评价和改善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评性地处理信息,在接受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训练的,而且应该是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第三,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共事的精神。
二、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里老师要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设定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获取快速灵活,交互方式丰富多彩,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研究型学习、合作型学习和资源型学习。同时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以使学生在学会本学科的课本知识外,更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问题情境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看、说的机会和内容,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触发学生思维灵感,同时还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协商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让学生了解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时,便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深入到问题情境,建构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并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获得新知识且直接体验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与结果,减少教学所带来的无用知识的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自我监控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综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等元素,把抽象事物变成具体事物,使其显得更加形象又直观,还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并提高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例如:比如横画的写法,要求平稳,而不是水平,要把横写得左低右高,在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三个过程中,轻按起笔,匀速运笔,在收笔时稍顿即可,写成头轻尾重,富有变化,具有美感。是很难用文字来说清楚的。重要的还是老师的示范,在黑板上写,学生看得不真切;握着学生的手写,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它的规律,可是老师不可能全班每个同学都握手示范。如用多媒体中的投影仪,把示范的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学生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些转瞬即逝的动作和笔势定位,看得更清晰,更准确。可以让学生了然于心,不断揣摩,缩短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而教师是参与者。作为为教师,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环境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撑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激励者,在学习中,我们就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才能给学生开辟实践和创新的界面和环境。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探究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的科学性,认知结构的合理性和教学手段助长性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真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1、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信息素养是指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确定、评价、有效利用信息以及利用各种形式交流信息的能力。我们认为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信息应用的实践力。按照课题和目的应用适当的信息手段,主要包括积极独立地收集、判断、表现、处理和创造必要的信息,按照对方的具体情况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第二,对信息科学的理解。包括对信息手段特性的理解,对为了评价和改善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在信息收集、处理和利用的所有阶段,批评性地处理信息,在接受信息之前,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这些素养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训练的,而且应该是通过加强科学分析思维能力的训练来培养。第三,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对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的作用的理解,思考信息道德的必要性以及对信息的责任,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信息社会的态度。要求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与他人共事的精神。
二、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学科整合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些教师理解太绝对,太片面,总认为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往往当制作的课件较为新颖时,看似丰富多彩,学生反而会杂乱无序,不去思考,只看热闹。也许不用课件的课堂还会紧张有序,但用了实质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一节课下来很热闹,但老师和学生的收获并不多,学生是占了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点没体现出来,这正是课堂教学的大忌。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或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里老师要注重的是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利用,设定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利用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信息获取快速灵活,交互方式丰富多彩,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研究型学习、合作型学习和资源型学习。同时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以使学生在学会本学科的课本知识外,更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应该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问题情境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看、说的机会和内容,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从而促使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触发学生思维灵感,同时还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达到主动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并按思考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协商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例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让学生了解在长征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时,便可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积极深入到问题情境,建构解决问题的活动,进一步利用已有的知识主动解决问题,并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获得新知识且直接体验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与结果,减少教学所带来的无用知识的量。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水平的自我监控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综合了声音、文字、图形、动画等元素,把抽象事物变成具体事物,使其显得更加形象又直观,还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并提高了四十分钟的课堂效率。例如:比如横画的写法,要求平稳,而不是水平,要把横写得左低右高,在起笔、运笔和收笔的三个过程中,轻按起笔,匀速运笔,在收笔时稍顿即可,写成头轻尾重,富有变化,具有美感。是很难用文字来说清楚的。重要的还是老师的示范,在黑板上写,学生看得不真切;握着学生的手写,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它的规律,可是老师不可能全班每个同学都握手示范。如用多媒体中的投影仪,把示范的过程投影到屏幕上,学生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些转瞬即逝的动作和笔势定位,看得更清晰,更准确。可以让学生了然于心,不断揣摩,缩短了教学时间,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要活动者,而教师是参与者。作为为教师,我们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教学环境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过程的设计者,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支撑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激励者,在学习中,我们就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才能给学生开辟实践和创新的界面和环境。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和特点,探究教学过程中知识结构的科学性,认知结构的合理性和教学手段助长性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真正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加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信息技术的信息资源、教学方法、内容、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