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新课标的普遍实施,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我们教师应该实时把握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学方式,努力实践,才能适应新课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标强调;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仅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一些看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如在学习相似时我就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利用太阳测量树高,旗杆的高。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到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分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择优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模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必须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学会探究,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成为“演员”。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多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督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教师应使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比如,在上复习课时,采用小先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再由教师补充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四、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接受外界输入的照片图像声音等信息。根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十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算、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欣赏一些由平移得到的美丽图案,然后根据图案找出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平移的定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接着用简约的动画展示小船在网格中的平移,让学生归纳得出平移的特征。计算机的应用形象地展示了平移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尽量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做,每个学生可以做,尽量让每个学生做”,这样课堂效率一定会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新课标强调;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主阵地,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仅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对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一些看法。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如在学习相似时我就带领大家走出教室利用太阳测量树高,旗杆的高。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布置学生到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储蓄的利率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然后分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教师择优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做得较好的同学进行表扬。通过这样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把握教师教与学生学模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时,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等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具有现实背景的活动中去研究、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精神,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课题的学习活动就必须成为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新课改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学会探究,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懂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自然也就提高了学习的能力,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那就是只要我们上课感觉很累,我们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讲得太多了,学生参与的时间太少了,这节课的某些环节是否能够改进一下,改成学生活动,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成为“演员”。思想一变,方法自然会有。教学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
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大多数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很小,学生接受知识是被动的、消极的。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填鸭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掌握呆滞的课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相信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学的机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朗格郎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也曾督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的学习意愿,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自主的行为。教师应使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比如,在上复习课时,采用小先生讲课的方法,请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归纳的本节知识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再由教师补充讲解。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在准备和讲解的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总结,锻炼了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
四、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改變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计算机可以方便地接受外界输入的照片图像声音等信息。根据计算机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将一些十分抽象的数学知识、运算、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表示出来。例如:在讲《图形的平移》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观看幻灯片欣赏一些由平移得到的美丽图案,然后根据图案找出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引出平移的定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接着用简约的动画展示小船在网格中的平移,让学生归纳得出平移的特征。计算机的应用形象地展示了平移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必须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尽量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做,每个学生可以做,尽量让每个学生做”,这样课堂效率一定会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