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专业课中的实践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得到开拓,创新的意识被唤醒,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任务驱动;协作学习;情感表现;审美素养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声乐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模式是传递——接受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了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想象力不丰富,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如何切实激發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逐步引导他们走出学习声乐的误区,使他们变厌学为想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不断提高审美素养,提高声乐水平,为今后走向社会、走上讲台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摆在我们专业教师面前的现实任务。
  我们认为: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一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全新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实例: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声乐课《摇篮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按照“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组织备课,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任务驱动”教学法教案:
  教学目标:(1) 掌握歌唱时的咬字、吐字与气息的结合。(2) 处理作品,增强学生理解和表现作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和表现作品。
  教学难点:咬字、吐字与气息的结合。
  教学过程:
  1. 任务提出:声乐要求的就是真实地反映作品和表现作品,《摇篮曲》所要表现的是一种温馨、宁静、甜美、温柔的意境。演唱者应该感受到摇篮轻柔的晃动的感觉,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味作品。要想正确地表现作品就必须要理解作品,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地表现作品。那么如何理解作品?理解作品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在理解的基础上又该如何去表现作品?此类任务驱动的出发点也正是集中在这里,它围绕作品所需技能进行目标驱使,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动状态,触发学生完成任务的迫切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利用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
  2. 任务分析:此项任务的最终解决方案可为四大步骤:(1)理解作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决):①作者——舒柏特:了解作者的生平、代表作品。②创作背景;③作品内容: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孩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2)表现作品:①把握作品感情——抒情、柔和、甜美的,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旋律去感受和想象摇篮晃动,自己就是摇篮中的婴儿的那种非常平和、宁静、温柔的感觉。②歌唱技巧——气息的控制、连贯、咬字、吐字清楚(在这个环节要进行有关气息方面和咬字、吐字方面的发声练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③用正确的声音有感情地歌唱(正确的声音包括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正确的歌唱位置)。(3)习唱指导:有重点地分析字句,分析作品的感情,如何做到咬字、吐字与气息相结合,如何有感情地去表现作品,启发学生有激情地演唱。(4)欣赏作品:让学生欣赏磁带或VCD中歌唱家的演唱,教师引导学生从欣赏中理解和分析作品,提高他们对声乐演唱优劣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唱的欲望,感受音乐的魅力。
  3. 完成任务过程:将总的任务分解成几个循序渐进的子任务或步骤进行实施,在发声训练和理解表现作品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指出优、缺点,并试着去给对方纠正不足。经过教师巧妙地设置任务,学生围绕学习任务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将学习与完成任务完整地结合起来,为协作学习创造一个平台。
  4. 任务总结过程:教师要善于适时发现学生的优点,用表扬和赞许来激发学生内心中的成就感,从而使他们更努力学习,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样教师也要努力创设条件来引导和鼓励那些不能很好完成任务的学生,让他们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上述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习态度积极,课堂现场讨论热烈,学生能够想象出很多画面和场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审美兴趣,达到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职业技能素养的目的。
  
  二、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因素
  
  1. 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素养是实施任务驱动的关键。“任务驱动”式教学实践模式最大的难度是在于任务的设置。“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只有“任务”明确真实,编排合理,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强化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良好的人格素养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加强自身职业技能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要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亲自参与到同学们的实践活动中来,进行引导、启发、指导和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3. 改变教学思想,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幼儿师范教育声乐专业中的实践和应用需要我们继续进行尝试、实践、改革和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出创新型的、适应性强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M].
  [2]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M].
  (临沂市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笔者听了一堂“线性规划”课。从同行们的言语中,感受到对它的不屑。但在我眼中,这却是一堂“看似遗憾,实却精彩”的数学课。现以其教学实录为例,谈谈自己的感想。  1. 教学设计框架    2. 教学实录  2.1构建数学模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这么一个问题……(停留几分钟读题、思考)  师:解决问题应该以什么作为突破口?  生:当然是所要求的问题。  师:对。那本题的问题是什么?
自我调节学习作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定程度上从元认知、动机和行为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学习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人未来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大量的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学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中进行合理与科学的自我调节不仅能够提高学业成就,而且还能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人格特征,从而受益终身。  虽说
21世纪的中等职业教育要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完善教育教学内涵,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
声乐教学历来以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为主要的目的,可是现在很多学生对于唱歌接触得很少,那么如何针对这一点进行更加有效率的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 努力提高学生对声乐的兴趣    学生进入学校以后,便要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训练,像乐理,视唱练耳课可以为他们打好音乐理论和音乐常识的基础,舞蹈课训练他们的形体以及身体的协调性,那么声乐课则要教会他们怎么样利用自己的声音来唱歌,以及更好
为降低大机型高产液井的机采井能耗,研究试验WCYJW14-8-11.5节能抽油机。WCYJW14-8-11.5节能抽油机取消了常规游梁式抽油机的游梁、曲柄和减速箱等装置,传动效率得到大幅地提
体育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多、难度大,同时,还要受到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如何才能搞好体育课教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体育课的目的任务,明确德、智、体三者的关系,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体育是基础。树立为建设祖国而锻炼身体的思想。每堂课都讲清楚目标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完成任务。  体育教师要对学生全面负责,课
听力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听”是“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中的首要能力,能促进学生读、写、说等其他三种能力的同步发展;“听”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参与实践、大胆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听”的训练是一种人格教育;“听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效率”“价值”意义,成为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最为直接的反映。  历史上很多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都把“耳聪目明”“能言善辩”提
摘要: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这是个必须明确的教学概念。通过色彩构成的学习,使学生对色彩的组织形态和色彩特征的认识得到加强,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使学生在思考能力,表现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学会科学的思维程序,打破常规界限,掌握逆反思维的创意方法,以新求质的创意理念从心理,生理意象上多角度,多渠道,多途径的拓展设计的创作方法。  关键词:色彩构成;多
"早上8点起床,洗漱,吃早点,9点赶到报社。上网浏览各大媒体标题,考虑选题,然后拿自己的选题和指导老师商量。12点吃饭,12点15分检索资料,约采访对象,拟采访提纲……晚上,关注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名篇的作者或者其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悲剧色彩,研究这些悲剧所体现出来的复杂人性,将有助于我们帮助学生更深的理解这些名篇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魅力和审美价值。  悲剧或者悲剧的审美价值,往往是摧毁美好的东西或者压制合理的要求,让读者感受到毁灭的惨烈,遭遇到情感的震惊和激荡,产生深刻的怜悯、同情、激愤甚至恐惧的心理体验,从而获得独特的悲剧审美体验,从而引起对人性更多深沉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