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观察分析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治疗小组,对照组40例患者仅采用中药辨证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考察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结果:观察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9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9例,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3例,有效率为84.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效果明显。结论: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在中药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可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该种治疗方式操作比较简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 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 周围性面瘫 疗效 分析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和面神经性麻痹,发病之前无明显的前兆,一般均为急性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两天内便可达到高峰。主要症状为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以及不能皱眉等,闭眼睛时会出现白色巩膜露出的状况。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的命名为“口眼斜”和“口僻”等,主要是由络脉空虚、正气不足、风热风寒造成,面部气血痹阻而导致经筋失养,因此肌肉局部弛缓。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明显、操作方便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周围性面瘫中医治疗经验,以40例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该疾病治疗提供参考。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治疗小组。对照组40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2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5±11.25)岁,起病时间在3天至10个月之间,平均起病时间为21天;观察组4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11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2±11.31)岁,起病时间在3天至11个月之间,平均起病时间为23天。两组患者病情分布基本均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仅采用中药辨证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
中药辨证治疗方法:运用中药汤剂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通窍活血汤中药组方如下:川芍20g、赤芍药、白芷与郁金各12g、石菖蒲l0g、红花与葱白各8g、桃仁10g、细辛与生姜各3g。健忘头晕患者,加何首乌与热地黄各15g、枣仁与枸杞子各12g以及夜交藤l0g,肝火偏盛患者,加桅子l0g、黄苓8g、龙胆草8g;痰多患者加法半夏、陈皮各10g与胆南星6g[1]。开水煎服,每口1剂,每剂药熬煮两次,10剂药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疾病改善情况适当缩减药量,观察记录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方法:首先进行穴位选取,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辅之以手、足少阳经,以疏风通络,调理虚实。主要针灸穴位:下关、太冲、迎香、颊车、阳白、牵正、太阳、鱼腰、四白、地仓、合谷等。配穴方式:风热证加曲池,风寒证加风池,耳周疼痛加翳风,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痰多加足三里。下关、合谷、风池、豁风穴直刺,其余平刺,并透穴。针刺后留针,用电针治疗仪30min。一日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间隔三天。
1.3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根据治疗结果的差异将疗效分为四个等级:痊愈(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显著恢复,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极大改善)、有效(面部表情肌功能有所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无效(患者面部表情肌功能无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2]。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數+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数值n和百分比(%)形式展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9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9例,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3例,有效率为84.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效果明显,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采用中医针灸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尽快消除患病局部部位水肿状况,通过机体穴位刺激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状况,提高神经兴奋度,合理调节患者机体功能,加快康复速度。在中药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能够活血化瘀、理气通窍,辩证施治可达到良好的治疗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3]。
本次临床治疗对照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可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该种治疗方式操作比较简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大元. 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3,25.
[2]易玉珍,阮经文.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2010,09(09):42-43.
[3]杨攀,李利民,朱佳静. 针灸结合艾条、生姜施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附:120例病例报告[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04):36-37.
【关键词】 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 周围性面瘫 疗效 分析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尔麻痹和面神经性麻痹,发病之前无明显的前兆,一般均为急性发病,发病后数小时至两天内便可达到高峰。主要症状为面部表情肌瘫痪、眼裂闭合不全、额纹消失以及不能皱眉等,闭眼睛时会出现白色巩膜露出的状况。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学中的命名为“口眼斜”和“口僻”等,主要是由络脉空虚、正气不足、风热风寒造成,面部气血痹阻而导致经筋失养,因此肌肉局部弛缓。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明显、操作方便且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周围性面瘫中医治疗经验,以40例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为该疾病治疗提供参考。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治疗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个治疗小组。对照组40例患者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12岁至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5±11.25)岁,起病时间在3天至10个月之间,平均起病时间为21天;观察组40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11岁至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2±11.31)岁,起病时间在3天至11个月之间,平均起病时间为23天。两组患者病情分布基本均等。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以及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仅采用中药辨证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
中药辨证治疗方法:运用中药汤剂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通窍活血汤中药组方如下:川芍20g、赤芍药、白芷与郁金各12g、石菖蒲l0g、红花与葱白各8g、桃仁10g、细辛与生姜各3g。健忘头晕患者,加何首乌与热地黄各15g、枣仁与枸杞子各12g以及夜交藤l0g,肝火偏盛患者,加桅子l0g、黄苓8g、龙胆草8g;痰多患者加法半夏、陈皮各10g与胆南星6g[1]。开水煎服,每口1剂,每剂药熬煮两次,10剂药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疾病改善情况适当缩减药量,观察记录治疗效果。
针灸治疗方法:首先进行穴位选取,主要选取手、足阳明经,辅之以手、足少阳经,以疏风通络,调理虚实。主要针灸穴位:下关、太冲、迎香、颊车、阳白、牵正、太阳、鱼腰、四白、地仓、合谷等。配穴方式:风热证加曲池,风寒证加风池,耳周疼痛加翳风,人中沟歪斜加水沟,痰多加足三里。下关、合谷、风池、豁风穴直刺,其余平刺,并透穴。针刺后留针,用电针治疗仪30min。一日一次,十天为一个疗程。疗程与疗程之间间隔三天。
1.3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根据治疗结果的差异将疗效分为四个等级:痊愈(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显著恢复,临床症状体征得到极大改善)、有效(面部表情肌功能有所恢复,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与无效(患者面部表情肌功能无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改善)[2]。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數+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数值n和百分比(%)形式展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治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9例,有效率为97.5%;对照组40例患者治愈9例,显效21例,有效3例,无效7例,治疗总有效例数为33例,有效率为84.9%;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效果明显,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采用中医针灸方式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尽快消除患病局部部位水肿状况,通过机体穴位刺激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状况,提高神经兴奋度,合理调节患者机体功能,加快康复速度。在中药通窍活血汤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能够活血化瘀、理气通窍,辩证施治可达到良好的治疗针对性,治疗效果显著[3]。
本次临床治疗对照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治疗可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该种治疗方式操作比较简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较少,治疗安全性较高,因此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金大元. 温针灸足三里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03,25.
[2]易玉珍,阮经文. 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 现代临床护理,2010,09(09):42-43.
[3]杨攀,李利民,朱佳静. 针灸结合艾条、生姜施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附:120例病例报告[J].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1(0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