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骑车历险记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061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剑桥市非常小,骑自行车40分钟之内就到达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由于剑桥大学的学生很多来自英国各地、世界各地,散落地住在各个学院;而各个系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街区,上课、听讲座经常要跑很远的地方,自行车自然而然成为这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人甚至把剑桥叫“Bycle City”(自行车城)。所以,不同于其他城市,本来就只有两条车道的路上还要给自行车留出单独车道。
   窄窄的自行车道和机动车道紧挨着,没有任何隔离装置;如果不拉上拉链,随风敞开的外套就会打到从右后方超过的汽车的反光镜上。汽车的速度在中国是难以想象的,连最笨重的长途汽车在普通车道上的行驶速度都达到100公里/小时以上;在很多外国学生看来,在剑桥骑车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事。
   我呢,在北京长大,什么样的“人车大战”没见过!一来就接受了“前辈们”的建议,买了一辆法国“标致”的二手跑车。但立刻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问题:左行!
   众所周知,英国是至今顽固的保留着左行交通规则、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据说是为了沿袭过去骑士右手执长枪打仗、靠左侧策马进攻的习惯。绝大部分外国人到这里第一个不适应的就是靠左行驶。首先是过马路的时候要先看右边再看左边,有时候忘了,脚已经迈出去了,才意识到右边有车飞驰而来。好在英国人比较绅士,在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通常会停下、让行人和自行车先过。要是你在绿灯的时候强行过马路的话——就像我们在北京经常看到的那样——就会招致愤怒的鸣笛了(他们平时不用喇叭的)。
   所以虽然我的“车龄”已经有10年,但好像一走在了路的左边就马上归零了。调整了很长一段时间才稍微适应。有一次,我走到一个环岛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觉、顺脚就走到了右边。迎面过来一辆自行车,一个外国男生正飞也似的骑着,看见我,紧急捏闸!突然停住、差点儿把他甩出来。他冲我生气地大叫:“What are you doing??!!”眼看没和他撞上,又被他吼,我连“Sorry”都顾不上说,巴不得尽快离开这里,或者找个地缝儿钻下去。还没等我回过神儿来,迎面又飞来一辆汽车!他正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拐弯,也是紧急刹车;尖厉的叫声足以让我记一辈子,再也不敢往右边走了!慌不择路地把车推上人行道,我才发现自己浑身冷汗……
   还有一次是为了单行。剑桥很多路是单行道,但有时候自行车不受限制。我以为只要靠边儿骑,无论什么道也不要紧的。没想到,有一天我正在学院附近的路上骑着,一辆汽车斜插过来把我别住了!一个头发全白的老头儿伸出头来对我说,这是单行道,你这样走非常危险,因为对面的汽车过来都是不减速的,他们看见你来不及刹车……虽然他态度很好,讲解很耐心,也让我十分尴尬。
   其实,自行车是剑桥的传统问题,市政府相应的管理政策非常多。18岁以下、60岁以上的人骑自行车必须佩戴头盔。在我们看来挺傻的,但在他们看来就是法律。还有,每辆自行车都必须配备前后两盏车灯,是可以自行闪亮的车灯。在国内没人有这种概念,这里要15英镑(约合180元人民币)才能装好。要是没有灯晚上上街,会被无处不在的警察罚款30英镑。在剑桥经常有人丢自行车的(这点和北京倒是有点儿像)。也许有些人只不过想临时用一下你的车,用完后就会随手扔在街上。警察隔一段时间会清理一次,你要是报失登记了,他们发现了和你的车特征差不多的,还会通知你去领。让我感到新鲜的,是他们本来都没有锁车的意识,过着夜不闭户的生活;直到政府告诉他们有丢车的可能性,他们才如梦方醒,并且好像学到了新知识一样地津津乐道、逢人便讲,就像政府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过程一样。
  (张敬东摘自《北京青年报》)
其他文献
我到乡间去走亲戚时,听我的一位在小镇上蹬三轮的表姐夫讲了一件他亲历的事。他那个地方附近有个监狱,星期天常常有人从外地赶来探监。那天我表姐夫拉了一个像是外地来探监模样、看样子很有钱的人,拉到以后,那人问他要多少钱,我表姐夫因累懒得说话,只伸出两个手指示意,意思是2元钱,谁知那人毫不犹豫地掏出20元给了他,二话不说就匆匆钻进了监狱,转眼不见了。  我表姐夫是个老实人,当时都还没有回过神来,后来他总觉得
期刊
“我很忙,忙到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如果一位总裁这样对你说,那只能说明他虽然勤奋,但缺乏有效的时间管理。如果一位老板对你这样说:“我正在陪客户吃饭,最近的应酬搞得我团团转。”那你应该对他说,你在干你的客户经理要干的事情。  美国一位投资家说过:我宁可少赚一些钱,但我要一个快乐。    潘石屹、汪延:喜欢就去做    潘石屹不在乎钱,只要乐在其中,于是他陆续为摩托罗拉、LG、Sony、IBM等世界知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12.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597X(2007)12-0007-04  【摘要】 现代免疫学根据实验研究提出,艾滋病导致免疫衰退的主要标志,是外周血CD4细胞的功能与数量之下降。但中西不同疗法对该一雷同现象的形成机制却有着本质区别:首先是病毒载量下降机理迥异,其次是CD4与CD8的表达量相距悬殊。  【关键词】 艾滋病;HIV下降;CD8与CD
期刊
当中产阶级成为这个世界的主流,所谓的皇宫与王室,已不再握有权力的金杖、倾国的财富、文化上的荣耀和社会的尊敬。而君主时代的荣耀仍在,王室的故事还会牵动人民的神经,中产阶级乐意按照自己的意志让王室从权力神话走向童话中的理想国。  现代王室最终沦为中产阶级的一个戏院,剧情之外的人民或者唏嘘不已或者倒彩不断。这使人想起舟与水的比喻。近年来的温莎堡一直在颠簸的海浪中绝望地飘摇。从对中产阶级的抵触到主动接受,
期刊
二十五岁前,觉得浪漫一定和爱情有关,浪漫应该是两个人的事:  浪漫是坐在那个人单车后去看一场烂得不能再烂的露天电影;  浪漫是突然想起那个人某天在电话里为你唱过的那首老歌;  浪漫是带着盈盈的笑为爱的那个人念一首《人间四月天》;  浪漫是在冰激凌店的点唱机前等半小时,然后在《直到世界末日》的旋律中牵手离开;  ……  二十五岁之后,觉得浪漫不必和爱情有关,浪漫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事:  浪漫可以是料峭
期刊
我在北京一家报纸上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抱怨中国年轻人正在抛弃许多中国的文化传统——他提到了京剧、剪纸、茶道、放风筝和民间舞——并且正在逐渐地认同嘻哈时尚、摇滚乐、快餐、商业技巧这些“外国的”东西以及外国人的体育运动和业余爱好。作者写道,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中国文化将很快会在本土消亡。  尽管我理解作者对于国内发生的快速变化表示担心是很自然的,但我并不认同中国的年轻人正在摒弃中国文化的观点
期刊
我是一个在加里福尼亚州一所高中上学的中国学生。红十字会来我们学校鼓励年龄十七岁的学生献血。一下子献血几乎成了一种潮流,大家争着抢着去报名。一些是非常虔诚地想要挽救人的生命,一些是因为能够逃避将近两个小时的上课时间,还有一些纯粹是为了献血过后可以随便吃的巧克力饼干和糖。美国学生不经意流露出的单纯让人觉得又傻又可爱。  为了献这次血我足足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至于我献血的目的嘛……一是因为我妈死活不让我
期刊
这位世界首富没有自己的私人司机,公务旅行不坐飞机头等舱却坐经济舱,衣着从不讲究名牌;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对打折商品深怀兴趣,更不愿意为泊车多花几美元……很多中国时尚白领对此不屑,认为世界首富为这点“小钱”如此斤斤计较,他一定是“现代的阿巴公(吝啬鬼)”!  比尔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单从他对待金钱的态度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对他而言.创业是他人生的旅途,财富是他价值量化的标尺,他曾经说过:”我不是在
期刊
给你做一道题,看你是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这是美国一家大公司总裁招聘员工时亲自出的题目——  你开着一辆豪华轿车。  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  经过一个车站。  有三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  一个是快要病死的老人,生命危在旦夕。  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恩人,还有一个你做梦都想是你一见倾心的异性,如果错过了,你一辈子都会后悔。  但你的车只能坐一个人。  你会如何选择?请解
期刊
科隆狂欢节是德国最有名气最为热闹的狂欢节,每年的观众超过一百万。  “科隆站起来!”当早春的科隆到处欢呼着这一句话时,就意味着一年当中的“第五个季节”——狂欢节到来了。这时,“疯人”们统治了城市,他们穿着奇装异服涌到大街上,酒馆里和超级市场里,各式各样的乐队吹吹打打地高唱和演奏着狂欢节歌曲,众人们则跟着一起唱和跳。  狂欢节一开始,许多城市、村镇都要建立各种组织来筹划狂欢节中高潮期的活动。首先,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