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在荧幕上的那些青春——中国式青春电影的现状及思考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fox_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2年开始,中国荧幕自始至终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气息,看着千篇一律的中国式青春电影,我不禁要问国产青春片路在何方?我所认为的青春不仅是指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这样的青春片才能撑得上是真正的青春电影。
  【关键词】:中国式;青春;电影;剧情;正能量
  记忆中的青春,是他人无法触及的领域,关乎梦想,关乎友谊,关乎那个他……是静谧的夜晚中,你伏在蓝课桌上的奋笔疾书,黑板上的倒计时快速地翻转;是毕业晚会上,仰起微醺的红脸蛋,你们高呼友谊地久天长;是一米阳光下,他正好穿了你喜欢的白衬衣,骑着单车从你身旁掠过……
  2012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登陆荧幕,低成本投入,高票房回收,至此掀起了国产青春片的热潮。紧接着,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春派》,2014年《同桌的你》,《匆匆那年》,2015年《左耳》,《栀子花开》还有贯穿13,14,15年的《小时代》四部等,我们可以看到自2012年开始,中国荧幕自始至终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气息,中小成本的青春题材电影举重若轻,异军突起,颇有占据江山,改天换日之势。然而如今活跃在荧屏上的青春片,满眼的45度明媚忧伤和唯美大逆光,星光闪闪泪光点点,一成不变的初吻,“青春”等于“滥爱”,看着千篇一律的中国式青春电影,我不禁要问国产青春片路在何方?
  一、粗枝烂叶的八点档剧情
  初吻,出轨,堕胎,外遇,几乎所有的青春片都要涉及到的元素,中国人的青春到底怎么了?韩剧中“车祸,小三,癌症,出国”的剧情广受诟病,但是国产青春片导演跟商量好一样,硬生生的把这些悲情路线塞进电影,投向荧幕。人们总说回忆匆匆,青春带来美好也带来伤痛,可满屏幕的苍白青春回忆,是否只是在说:“只恨当时年纪小啊!”
  不说其他,单单以《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为例,三片中堕胎命中率高达100%,这简直就是无打胎不青春,这样的青春是我们的青春吗?单纯美好的的校园生活为什么非要和医院扯上联系?《致青春》里女神阮宛冷着脸,亲自陪小三去堕胎,之后高冷的对自己的渣男说了那句:“只此一次,下不为例”的经典台词,这荒唐的爱情最终也没有换来甜蜜;《同桌的你》更甚,直接将女主角的人流情节作为男女主人公爱情巅峰来临的铺垫,着实令人无语;而到了《匆匆那年》,女主角倪妮打胎时选择不用麻药,对劈腿男主角进行了伤人先伤己的毁灭性报复。的确,谁的青春不流泪,谁的青春不彷徨,谁的青春没有爱上过渣男?可是这些千篇一律的残酷物语式的青春,到底教会了正值花样的少男少女什么?是父母辈们对爱情的随便,对身体的摧残还是对青春的挥霍?
  除了堕胎,小三出现导致男女分手也是国产青春片的必然性命题,也是这三部影片,此剧情出现率100%。颜值好,家世好,成绩好的男一号永远是学校女生追逐的对象,而青春善良可爱的女一号也不乏有追求者,于是男一男二,女一女二,一段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多重恋展现在观影者面前。《致青春》中除了女主角郑微,林静和陈孝正这段三角感情线,还加入了阮宛,赵世永,师哥老张这两对三角恋,瞬间影片内容丰满起来,谁都没想到这青春的回忆到最后付出的是梦魇般的纠葛,甚至是生命。《同桌的你》男主角林一的同学Tom追求女主角周小栀的行为,使得两个男生心生间隙大打出手,周小栀对男友这一不理智的行为进行缩短约会时间的处罚,如此甜蜜的爱恋最终输给了异国恋。《匆匆那年》这部商业片,由当前商业价值极高的彭于晏和倪妮担当男女主角,再加上跑男二人组,选秀二人組,情节中更是将三角恋,劈腿,暗恋,备胎等因素糅合,电影结尾始终在纠结男主角有没有后悔当初分手,而女主角远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一袭红色长裙嫣然一笑,完成了对这段青春的最美谢幕。
  其实剩余的车祸、出国等也是国产青春片必不可少的剧情。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可以理解导演和编剧对剧情矛盾点的夸大渲染,可为了票房肆意增加电影噱头,将一代人的青春演绎的和八点档狗血剧一样不伦不类,我想这如何开创中国电影的光明大道呢?《左耳》的每个镜头都是专业水准,每个场景的布置和人物的画面都是业界良心,《大红灯笼高高挂》《让子弹飞》的摄影赵非,《春光乍泄》《悲情城市》的音效杜笃之,甚至有87版《倩女幽魂》的造型顾问陈顾方。可内容依旧是小三,报复,车祸的老一套,令人乏味,就像是一块早已变质的牛排配上再好的作料,也终究是上不了台面。
  二、饱受诟病的拍摄角度及结构
  首先,国产青春片拍摄的角度就有问题,编剧编写统一按照班主任视角进行编排,什么是班主任视角,“简而言之,这些青春片拍出来,全部是样板戏一样的规范行为:早恋,打群架,被同学欺负,暗恋隔壁班男生......”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青春,青春的回忆应该是融入其中,感同身受,并不是居高临下,肆意指责或是如班主任一样站在窗户边隔岸观火,静静观望。
  其次,我发现有些国产青春片喜欢用成人视角回忆过去,《同桌的你》与《匆匆那年》在结构上拥有惊人的雷同感。同样都是因一场结婚而引发的集体回忆,同样也是从高中回忆到了大学,男女主角同样也是经历了感情的变故最后天各一方。而电影版《何以笙箫默》更是将成人视角进行到底,将回忆碎片式的穿插进每一个当下生活,大学时的相识相知相恋,最终成就了一对痴男怨女的爱情生活。这种回忆式的手法并不是不好,相反也体现了创作者的匠心独具,可是当所有的创作者都用过去时去追忆青春,扼腕叹息那已流逝的岁月,为什么不试着用进行时去再走青春,真正融入到那段美好的岁月呢?另外当下创作者的这种创作结构也使剧情发生混乱,现在与过去的互相乱入,总给观影者一种顾此失彼的感觉。
  最后为了突出青春怀旧这一主题,各种历史标志性事件的强行植入,各种老道具的利用。对于这种观点《匆匆那年》的导演张一白这样说:“现在拍的青春片,其实是在还历史的帐。”他认为青春片并没有被中国电影市场过度消费,反而欠缺很多,其实张导的观点我是赞同的,我承认中国市场的青春片如果作为一种类型电影,它的数量远远不够,但同时质量着实令人堪忧,如果说当代能出现几部能和《马路天使》《阳光灿烂的日子》相媲美的电影,怎么会有人提出过度消费这一观点呢?又怎么会让观影者差评如潮呢?有人说60后的电影是《中国合伙人》,70后的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80后的有《匆匆那年》,90后的有《小时代》,如果我们的青春记忆止步于这些电影,该是何其悲哀?导演们为了这些历史标志性的东西煞费苦心,《同桌的你》说起了大使馆被炸之后的游行,2003年的“非典”,《匆匆那年》说起了千年虫,申奥的成功,世界杯上的中国之战,还有铁皮玩具,大白兔奶糖,小虎队,《灌篮高手》《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也纷纷出现,创作者试图用这些历史上的具体截点和物件作为时代坐标,渴望刻画出时代感,同时试图抓住观众的共鸣。这一招或许有效,但用多了,就成了无意义的堆砌,多而滥。   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消极主题
  日本制片人间赖泰宏曾经说过:“青春片是在青春年代,我们所留下的青春和汗水,”不得不承认当代国产青春片缺少奋斗的基调,缺乏与这个时代的砥砺与激荡,青春片不如说是单纯的怀旧爱情片,当青春叙事缺乏奋斗色彩,当成全爱情就要放弃青春,这样投放到大荧幕上的青春片未免略显单薄?为了抓住观影者的情绪,触动观影者的泪点,编剧往往利用你侬我侬的爱情故事无病呻吟,无论是《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对校园青春的无限怀念,还是《老男孩之猛龙过江》中对“时间都去哪了”的深情演绎,都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国产青春片讲述了一个个追忆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那些年的奋斗,理想,被编者的笔触无情的磨灭。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我所认为的青春不仅是指一个特定的年龄阶段,更是一种精神气质和时代氛围,这样的青春片才能撑得上是真正的青春电影。比如《马路天使》的残酷物语,周璇唱起《天涯歌女》、《四季歌》,当赵丹出门前拿领带擦皮鞋,为周璇的歌声伴奏之时,活泼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又如革命的《青春之歌》,林道静的青春革命理想,为当时多少年轻人点明前进的道路;《十七岁的单车》中十七岁的小人物在大城市里奋斗打拼,尝尽艰苦,看遍黑暗,仍初心未改。《青春派》是属于90后的记忆,“就算冲的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的大楼,”我们最懵懂的青春在学校度过,白花花的卷子是生活的主色调,偶尔的暗恋和损友也只是课余的添加剂。
  四、有收益的国产青春片
  当然,近代国产青春片也并非一无是处。第一,它的商业价值无人能及,一个个票房过亿不在话下,捧红了主角,导演,编剧,原创小说,带动了相关图书产业的发展,比如《何以笙箫默》当当图书销量稳居第一。第二,它的确勾起了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引起了观影者的共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观影者从影院走出,虽然差评不断,但也不禁感叹青春真好。第三,这些青春片的歌曲,歌词令人称赞。胡夏的《那些年》,王菲的《致青春》,《匆匆那年》,张靓颖、韩庚的《有多少爱可以重来》,陈学冬的《不再见》......一首首歌曲敲开青春回忆之门,歌词的含义总让人眼窝泛红,鼻头发酸,这些歌曲终将从流行成为经典。
  最近电影拉开了新一轮大战,以《栀子花开》与《小时代4》为首的青春片对弈厮杀,我无力吐槽,也无心观看。中国式的青春電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些年的青春不应该如此,那些记忆中的流年期待在以后的电影中如花般绽放。
  总之,作为电影艺术,要紧扣时代主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演绎真、善、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向美,激励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开拓奋进。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