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的百年探索与实践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h1990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领导建立了具有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属性的人民民主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健全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选举民主,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不断发展和完善参与式民主,不断丰富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与时俱进地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主形式,为人类民主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其他文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的理论内核,其话语意涵需要从话语体系层面把握.本文在搭建新时代中国民族工作话语体系语料库的基础上,综合NLPIR汉语分词系统的量化研究和质性分析,归纳出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体系的核心特征特质.文章构建了民族工作话语体系的"质性议题"分析模型,从安全、权利、发展三个议题以及相应层级出发,发展出九个次级话语层次,为认知民族事务治理提供了更为精细精准的分类线索和分析架构.兼顾整体主义与矛盾论思想,兼顾国家战略思维与科学治理思维,兼顾国家话语与社会话语的有效对接,是该话语体
边疆汇聚成中国的过程,以及与之并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始终是一组值得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构性的重要议题.如何理解不同时代的边疆—民族论述,并揭示其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与结构性变迁,进而认识中国主流政治话语与边疆—民族议题的内在关联,尤其是在巩固和发展边疆的过程中,对民族议题的整体性思考如何对王朝或国家整体结构产生影响,就凸显为一个相当具有探讨空间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20世纪边政研究中边疆—民族关系的梳理,尝试性地分析其中所蕴含的一种具有整体性的思想关系结构,进而理解"人"与"物"在沟
传说作为部族文化的符号载体,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特征.舜帝传说类型的阶段性地域演绎,揭示了舜部族的迁徙轨迹,反映了舜部族文化与其他文明的关系.具体可以从部族文化的多层体系来看,图腾崇拜信仰的演变整合与物质生产文明的相互作用,体现了舜部族与太皞氏及东南沿海文明的代际传承关系;部族间制度建设与心意信仰的相互渗透,展示了中原地区与南方部族的深度融合及南方部族对中原文明的文化认同.舜帝传说中的多元部族文化意蕴体现了部族的迁徙融合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其融合方式在传说体系中由战争向和平的集中转折与阐释,展现
我国民族政策可概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制定推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初期的重申恢复定型、深入改革开放时期的不断发展、新时代以来的调整完善五个阶段.始终围绕中心工作,立足发展全局,坚持人民立场,重视民生需求,是民族政策制定、实践和调整及最终取得成效的逻辑起点.关注不同时期民生需求的政策调整,有效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实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新中国的民族政策,不仅具有国家认同和国家建设的功能性,也具有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性和建设美好生活的人
中华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族群及其所建政权大体可以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类,二者在"大一统"思想的主导下共同缔造了多民族国家中国."大一统"思想诞生于中原农耕族群,但为游牧族群所继承并发展:从匈奴到鲜卑呈现对抗、认同与发展的特征;从突厥、契丹、女真到蒙古则呈现努力实现"中国"一统的特点;清朝集历代王朝之大成,在定型和实践"大一统"的同时,也将多民族国家由传统王朝带入了近现代主权国家行列.准确认识农耕和游牧族群对"大一统"思想的认同,有助于清晰认识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并准确评价两大族群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民族地区脱贫人口的返贫风险问题对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本文在可持续生计框架和社会风险管理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返贫风险暴露—返贫风险应对—生计恢复能力"的返贫风险管理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中,基于"三区三州"M县的调查,分析民族地区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路径.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脱贫人口面临多重政策性返贫风险、较大的环境性返贫风险和个体性返贫风险,风险应对主体相对单一,社区与社会团体的参与需进一步提升,返贫风险对生计资本造成影响,脱贫人口生计恢复能力较差.针对这些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工作的百年史,既是一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一部与时俱进、因时而化的创新史,又是一部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发展史,更是一部不断取得胜利、创造伟大成就的辉煌史.回顾这一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领导人民在城市中进行了武装斗争、开展了生产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实现了跨越发展,彰显了党领导城市工作的能力、策略与方法,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现代化道路.立足于当代实践,应加强党的建设以领导城市工作、端正指导思想以推动城市改革、尊重顺应规律以促进城市发展、
如何开展图像文本的视觉语义分析?视觉修辞学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分析路径和方法模型.视觉语义主要关注图像文本中符号要素的构成法则与语言结构,具体可以从视觉语法分析和视觉话语分析两个维度切入:视觉语法分析主要包括形式结构分析、语义规则分析和语图关系分析;视觉话语分析主要包括意指系统分析、修辞结构分析、认知模式分析、视觉框架分析和视觉论证分析.但必须承认,此二者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具有内在的对话结构,即视觉语法中不仅有要素结构和语义规则,还有意义生成与话语建构.我们有理由将视觉语法和视觉话语结合起来,建构一种相对
就传统马克思主义及其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而言,民族建设理论基本是空白的,实践是失败的.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民族建设实践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理论上不断自觉.其中需特别领悟的理论创新点是:民族规律的借助问题、中华民族建设的核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建设的"多元一体论"、强调文化认同和共命运意识、珍惜中华民族建设的独特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相关论述最终指向的都是如何建设好中华民族的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建设理论日渐形成.这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乃至科学社会
费孝通在广西大瑶山调查发现,以土地为中心的农民生活和民族(支系)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联系.其农民生活研究在理论上为西方人类学界所重视,但其核心问题意识却只能在现实语境中得到理解.与此相对照,当代农民生活之地权问题已解决,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的二元农业格局,使得劳动密集型农业无利可图,小农户劳动力和资本外流,大资本却急欲下乡.研究此类地区的乡村振兴,防范"三农"问题转化成民族问题,需要两种问题意识和视野辩证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