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被选择”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obu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到了夏天。院子里的孩子们跟约好了似的,在某一个下午忽然地都跑出来玩了。孩子们追逐玩耍,妈妈们则站在一边聊育儿经。我发现,在兴趣班这个话题上,大家普遍的说法都是“给孩子自由選择的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他们到底喜欢什么,而不是简单地由家长为孩子做出選择。一个妈妈说:“我带孩子先去试听了美术课、钢琴课和芭蕾课。然后征求她的意见,看她自己愿意学什么,我不强迫她。”另一个妈妈接着说:“现在的孩子多幸福,有那么多選择,我们小时候哪知道選择是什么呀?”
  
  選择并不意昧着自由
  
  是啊,選择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已不再是一种奢侈。然而拥有選择的权利是否就意味着拥有了自由?是否代表着一切都由自己做主了呢?
  并不尽然。诚然,当下的物质财富和资源使得商品数量和种类丰富得令人震惊,市场背后的神奇机制也给予我们无限的選择余地。在不远的过去,我们还只能凭着国家统一发放、限量供应的各种票证去购买生活必需品。而今光在超市出售的大米品牌就有不下30种,更不用说其他商品了。看过“非诚勿扰”节目的朋友一定有这样一个印象:男嘉宾在从24个美丽女生中選择心动女生时,虽然稍显紧张,但也掩饰不住那种喜滋滋的满足神情。
  无论是在超市买东西,或是在饭店点菜,甚至是在婚恋网上寻找伴侣,自由選择的权利都使我们感到对自己的生活拥有了无比的控制力和自治权,我们也常常为選到满意的东西而感到高兴(眼前又浮现出男嘉宾成功牵手“动女生”之后喜不自禁的情景)。但是,我们的選择是否真的就是“自由”選择的结果呢?我们選择的是否真的是“至爱”呢?
  
  被操控的選择
  
  事实上,人们的選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决策情境和選项特征的影响,而后者是可以由营销者操控和设计的。也就是说,面对今天繁荣的商品市场,消费者在選择自己喜好的产品时,很多时候遭遇“被選择’’的命运。我在上课时常给MBA同学们讲一个例子,他们都表示深有同感。这是关于买房或是租房的一个现象,一个精通业务的房屋中介一般都先带客户看几所不好的房子,或很好但又十分昂贵的房子,最后再带客户看那些性价比稍好的房子。中介为什么不直接就为客户介绍合适的房子呢?显然,没有那些“不合理”的房子做参照系,客户不会立即对稍显合理的房子感到满意。当有了比较之后,那些“貌似”合理的房子就给了人们做出選择的充分理由。
  然而,客户是否做出了一个真正理想的選择?试想,如果没有那些“不合理”房子作衬托,所谓“合理”的房子可能看上去也并不怎么吸引人,看房的人很可能会要求多看几个再做選择。换而言之,售房人员的“策略”使得消费者更加轻易地作出了决定,選了一个客观来说并不怎么样的房子。
  另一个例子是行为决策学里的“妥协效应”,也就是说,消费者在選择时常常采取“中庸”态度。比如说一个消费者去商店想买一个苹果iTouch,他看到有三种iTouch可供選择:一个有8GB的内存,可以容纳1750首歌曲、10小时的视频及10000张照片,售价是RMB1999;一个是32GB的内存,可以容纳7000首歌曲、40小时的视频及40000张照片,售价是RMB2999;还有一个是64GB的内存,可以容纳14000首歌曲、80小时的视频及90000张照片,售价是RMB3999。研究发现,消费者大多数倾向于购买第二种iTouch,也就是功能配置不是最差同时也不是最贵的那款。
  消费者为什么偏好“中庸”之道?原因就是他们做選择时进行了风险规避,其他两个選项不是太贵,就是某个配置最差。然而归根结底是因为,实际上消费者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哪种配置。基于这样的心理,营销者可以“偷换”中间项,比如说把64GB的款型变成中间项,而32GB和128GB变成其他两个選项,那么人们又会更多地選择64GB而非32GB的了。
  
  “被”選择了吗?
  
  为什么選择的自由并不能真正带给我们自由的選择呢?首先,这个“自由”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由,而是一个市场给定限制下的自由。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拥有完整的信息和备選项,并在这样的前提下做出利益最大化的選择。然而人们不可能拥有完整信息,也不可能接触到无限的备選项,消费者永远处在信息不对称的那端。
  事实上,商家掌握着商品信息并熟知消费者的心理特征,而消费者则是缺乏信息和专业知识的。所以说,商家提供给消费者什么样的選项和哪部分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消费者会做出怎样的選择,本质上并不是消费者自己在做决定。
  再者,人们大多数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或是想要什么。我们当然知道自己爱吃甜的而不是苦的,喜欢亮色不喜欢暗色的衣服,但对很多商品的具体指标或参数却所知甚少。因此,我们只可能是从可供選择的選项中去揣摩、发现自己的喜好,或是相对而言最优的選项。所以,当我们在一堆“相貌平平”的選项中“晾艳”于一个中等偏上的货色时,是否该再琢磨琢磨,也许我们在選择的过程中已经“被”選择了。
  现在的孩子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也享受着父辈们孩提时不敢奢望的丰富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在学习自己去選择,学会独立,这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但是在高兴之余,不妨想想,也许我们给予孩子们的可選项就已经是被家长们过滤过的,或是被社会定义好的“默认選项”。孩子“自己的選择”未必实现了他们真正的自由。由此我想起一个朋友发出的感叹:“现在的孩子都多才多艺,非常优秀,但可惜的是,他们掌握的才艺和他们的优秀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其他文献
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来又蜷缩回去,  我挣脱自身,  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  ——里尔克《预感》  光滑的大理石地面,透明玻璃构建的明亮空间,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这个物质供给极为充裕的时代,实体商场似乎缓过了劲。随着线上流量红利的消逝,人们再次将目光投注在实体空间。肉身无法在虚拟世界安放,人的需求经历了一次复归,人们开始渴望实体空间并享受与空间新的关系。很显然,这种关系相较于从
期刊
长久以来,权力一直被认为会带来道德上的堕落,我们常常怀疑那些寻求权力的人动机不纯。甚至连拥有权力的欲望都是那样不登大雅之堂,以至几乎没有人会公开承认自己渴望获得权力。    权力与智商无关    表面上看,那些虚伪自负的人在捞取(以及滥用)权力方面尤具才华,而且大多数人也许都曾经败在更擅长玩弄政治权术的对手手下。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杰弗里·普费弗(Jeffrey Pfeffer)教授则在《权力:为
期刊
一年前,央企考核引入EVA(经济增长值)。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种“跷跷板”效应在部分经营性企业中出现了——所谓“跷跷板”效应,即是指EVA指标和收入利润指标、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战略目标之间的捉襟见肘、顾此失彼。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倘若依靠放大或维持资产规模以完成收入或利润目标,则发现EVA不能达标;  (2)若想优化EVA指标数值,企业又会因大面积处置资产及其所连带业务的削减
期刊
多年以后,在一次活动上,已经不再是记者的张鹏回想起雷军与他“吹牛”的那个下午。  “当时我代表《商业价值》去采访他,三个小时内,两个人抽了有两包烟,一根续一根。他不断地在问我:‘你觉得这个事儿能说服你吗?’他通过我的表情在演算,‘我这么说对吗?我拿什么再夯实这句话?我关于手机的故事怎么講?’我想我不是唯一被他演算过的人,这些话,他在投资人、员工、合作伙伴面前,演算了得有几十回,应该是他做手机之前几
期刊
从商学院教授转型为一个创业者,朱小斌说这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这种“痛苦”来源于打破一直以来的舒适区域,处理不可避免的得失问题,在拥有退路和“All In”之间作出选择。“我们要求企业家去重塑动力、激情和人生的意义,而当你自己真正下定决心去全身心做这件事时,还是低估了它的困难。”  领教工坊创立的第六年,在经历过“重塑自我”的朱小斌看来算是新的开始。组织已经跨越了从0到1的阶段,自己也从一位学
期刊
20世纪经历了贵金属(金银)货币的全面退场,迎来了不可兑换纸币的新时代,于是通货膨胀的连续居4开始在全球上演。这事在从前可不那么容易。国王们就算想增加货币供应,一时半会也很难凑齐足够显著影响全社会货币供应水平的材料,小钱改铸大钱也是相当麻烦的。而纸币世界大大“进步”了,总统或国王只要动一动笔,改一改准备金率或调一下汇率,货币就源源不断地供应上来了,根本不用操心币材不够之类鸡毛蒜皮的小问题。正如浪漫
期刊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轰炸上海,商务印书馆遭灭顶之灾,王云五临危受命,重举科学管理大旗,商务印书馆短期内得以复兴,可称为文化史上之奇迹。世纪20年代,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茶,新知识分子在北京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领风气之先。同时,上海的出版业和文化界受到责难,陈独秀、罗家伦甚至公开点名批评商务印书馆的保守,商务印书馆的业绩也日渐衰退。  商务印书馆创立于1897年,1901年改组为股份公司,
期刊
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食指《相信未来》  德鲁克说过,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正确。前者是老板的战略谋划,后者是经理人的高效执行。生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金融资本和实体产业之间的杠杆博弈,上演着一出出的悲喜剧:时而让人为之一振,比如小米2017年产值挺进千亿元俱乐部;时而让人扼腕叹息,比如80后天才创业家茅侃侃的不幸
期刊
雅虎曾请国内几名著名导演为其制作广告片,其中之一就是女孩(范冰冰饰)寻找自己叫“阿虎”的狗,名人“范冰冰”、“狗”及深情的故事都让人印象深刻。但广告后,人们却容易把网站错记成“搜虎”或“搜狗”。  这个广告就是典型的“眼动’’败笔。  犯这种错误的广告例子不在少数,尤其在明星代言广告中更为普遍。很多企业热衷于请明星代言广告,可高价请名人来代言就一定有高额回报吗?不少企业已经尝过苦果,热火朝天的广告
期刊
我们一直用点击来评估网络广告的效果。然而如果只看“点击”,就会严重忽视曝光广告、广告后续行为的价值。    不久前,SOHO中国CEO张欣在新浪微博上宣称,以后SOHO不投传统媒体广告,  只投新媒体。新媒体广告尤其是互联网受欢迎的趋势可见一斑。  随着互联网广告的普及,广告效果的评估和优化也引起越来越多广告主的重视。一项AdMaster(精硕科技)针对近300家广告主的联合调研结果显示,76%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