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地位解读

来源 :党政干部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erb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革命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早已成为四项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也不能例外。虽然如此,现实中仍有少数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地位表示怀疑,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因此,从历史传统、现实需要等多重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确认马克思主义在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仍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其他文献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党与腐败“水火不相容”这样的铿锵之词,显示了拥有73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面对腐败的坚决态度。胡锦涛说:“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集中活动结束后,按照中央部署.整个工作转入经常性阶段,重点是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不断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此,去年以来
为研究车体低频横向晃动的原因及提高旅客乘坐舒适性,首先依据模糊数学的欧式贴近度准则,有效追踪和分析了车辆各刚体模态随速度变化的情况;其次,基于欧式贴近度定义整个系统
分离和鉴定差异表达基因是了解各项生命活动和疾病分子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大多数基因克隆方法不能获得稀少转录的低丰度差异基因,且在分离基因的鉴定上易出现假阳性.将抑制
创新是与时俱进,推动人类进步的原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一个民族没有创新就看不到希望,一个国家没有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