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发展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已开发到一定阶段,本文按照人文、自然两方面对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统计,在此基础上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环巢湖;体育旅游;资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3.006
   体育旅游是依托旅游资源,以人类的活动为基础的一项凸显体育元素的旅游活动,具有集参与性与观赏性、娱乐性与健身性、专业性与高品位性、教育性与互动性于一体的特征。随着消费方式的转变、健康理念的提升、体育产业的泛化,体育旅游得到快速发展。体育与旅游的协同发展,不仅为全民健身服务,更在其产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深入分析当地体育旅游资源,结合现状进行发展尤为重要。
  1 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分析
  1.1 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2015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批复同意创建首个国家级旅游休闲区——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休闲区正在规划建设五大板块,包括国际休闲运动旅游示范区和中国康体养生示范区。体育旅游作为环巢湖地区重点发展对象有利于成为环巢湖地区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据统计,环巢湖普查区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为159个:自然旅游资源49个,人文旅游资源68个,文化节事及风俗活动27个,主要特色旅游商品15个。“159个旅游资源五级8个,四级20个,三级52个,二级50个,一级27个,未获等级2个”,旅游资源质量较高。环巢湖地区历史优秀,文化底蕴丰厚,拥有较多的人文及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类型比较齐全。然而,体育旅游资源亦是旅游资源的一个部分,是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相互融合。环巢湖地区在众多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体育旅游发展,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提供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学者不同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基础之上,采用体育旅游资源分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两大类型这一标准对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统计,具体见表1。
  1.2 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特点
  1.2.1 体育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较为分散
  环巢湖地区拥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人文自然资源均俱,如湿地湖泊、温泉、民俗、赛事建筑资源。但是各类旅游资源分布在环巢湖地区的各个方向,且资源总量不大,没有形成资源合力,未产生较有影响的目的地吸引物。
  1.2.2 水资源特色明显,但污染问题依然存在
  环巢湖地区以巢湖为核心水资源,水系发达,沿湖共有河流35条,蓄水量和丰水期与五大淡水湖相比优势明显,具备层次分明的环湖地形地貌,省内罕见的湖岛景观与其发展较为成熟的环湖大道及衍生资源为湖区增添了更多的吸引力。同时区域内温泉出露点较多,四季长流,丰富的水资源具有的独特性为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湖区沿岸大量使用农药及工业排放污水使湖内的氮、磷两种元素呈现富营养化,产生大量蓝藻,尤其进入夏季,会出现恶臭。虽然政府已经下大力气处理,污染情况有所缓解,但是水域污染问题依旧存在。
  1.2.3 民俗文化丰富,但缺乏影响力
  环巢湖地区文化色彩浓厚,节目丰富,具备区域地方特色,一些民俗体育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地区有“巢文化”“吴楚文化”“三国文化”“水乡文化”等,有“牡丹节观赏”“夏至节”“庙会节”“亚父纪念节”,有划龙船、踩高脚、舞龙舞狮、虾子灯、旱船、腰鼓、莲湘舞等,但是该民俗文化挖掘深度浅薄,缺乏特色主题,知名度不高,展现民俗文化的载体较为单一,时间存在局限性,可参与性较低,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1.2.4 体育建筑类及基础接待设施薄弱
  环巢湖地区的建筑类体育资源设施不足,虽然周边有奥体中心、合肥体育中心、安徽省体育馆、紫蓬山训练基地等,但都不在环巢湖地区的核心板块,前往路程较远,在开发的城市中央公园虽起到弥补,但他的主体作用更多是为周边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设施,而体育小镇也只在规划阶段。并且,环巢湖地区基础接待设施薄弱,沿湖公共厕所设置较少,餐饮场所、民宿及主题度假村发展滞后,缺乏与体育旅游相关的产品。
  2 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2.1 以举办赛事为吸引力的体育旅游已初具成效,但同質性较大
  近几年,环巢湖地区的赛事举办频繁,影响力逐渐提升,大型体育赛事纷纷落户环巢湖,形成水陆空全部空间的环巢湖竞赛体系,对环巢湖旅游和城市空间旅游结构产生重大影响。如合肥国际马拉松赛、世界铁人三项(世界顶级赛事)、环巢湖地区全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中国青年帆船帆板精英赛暨全国0P帆船锦标赛、全国速度轮滑(场地)锦标赛、中日韩三国围棋赛、全国速度轮滑(公路)锦标赛、中国热气球挑战赛(半汤站)等。其中合肥国际马拉松赛在2020年被世界田径正式评定为“国际金标赛事”,成为中国内地第13个国际金标赛事,合肥国际马拉松正式迈入“双金时代”!诸多的体育赛事的举办全面提升合肥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放眼全国,虽然环巢湖地区体育赛事取得长足的发展,但是其他城市同样成绩不俗,甚至于体育旅游强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仅靠赛事举办提升游客对目的地地区的吸引力可能效果不佳。
  2.2 民俗体育旅游活动频,但影响力较弱
  环巢湖区域民俗体育活动几年来发展势头良好,该地区连续多界举办了民俗文化节、在特定的节日里,以娱乐表演和体育比赛等为载体向游客展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民俗体育活动。环巢湖区域相关的民俗体育活动能真正结合当地民俗特色、诠释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神话传说,满足游客确实需求的相关活动很少。另外,由于只在特殊的时节举办,时间局限性大、观赏性一般,参与感不够,不能赢得较多的关注。   2.3 大量体育旅游资源处于浅层独立开发阶段,未形成联动效应
  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湿地资源存量巨大,水资源优势明显。以水资源为例,目前环巢湖地区开发的水资源体育项目仍以滨水为主,具有开发价值的湿地资源基本处于待开发或者开发的初级阶段,一些水上项目只偶见于节日活动。山地项目开发比较简单,同时各个景点之间比较分散,游玩项目大量同质,旅游线路较长,不能很好实现板块内区域联动,进行游客引流,笔者一些旅游网站上输入“环巢湖”以及“巢湖”字样,连基本的旅游线路推荐都未呈现。
  3 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3.1 围绕环巢湖地区品牌体育赛事,政府企业联动提升旅游附加值
  目前,环巢湖地区体育赛事基本处于政府统筹主办,社会资本介入体育旅游较少,体育项目参与人员难以转变为游客。因此,可以与企业进行联合,利用社会资本开发体育俱乐部,鼓励省外俱乐部落户合肥,针对各种赛事开发环巢湖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行社作用,设计赛后的旅游休闲线路,增加赛事人员的停留时间。
  3.2 打造精品体育旅游项目,做到一景一特色,区域联动发展
  体育旅游品牌产品的开发并非越多越好。目前环巢湖地区的旅游项目不少,但同质性较大,创意不够,深度不够。在具体的开发中不要盲目追求他有我有,要自有自身独特的资源做到他无我有。在民俗文化中,印象丽江、印象西湖、黄山印象都是利用当地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打造出自己独特的旅游项目,环巢湖地区也可以利用民俗文化、山水景观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在水资源中,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开发特色的水上项目,景区之间相互引流,打造二日以上的旅游线路。
  3.3 构建体育+大健康旅游,增加常规性体育项目
  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研究指出城市居民体育旅游结伴主要是以“家庭”为主,男性人群总体上选择垂钓、登山、山地车的比例远远高于女性,而女性人群对龙舟和野营的参与动机要高于男性。环巢湖地区吸引的游客群体主要是合肥周边及长三角地区,短途旅游一般呈现出频次高,停留时间短的特点。因此,要结合大健康发展一些常规性体育项目,如开辟野营宿营地、设立垂钓点、开展登山,花草等项目,将健身走,夜跑、骑行作为每日项目,做好体育旅游的同时提升合肥市居民的健身质量。
  3.4 做好基础设施工作,建造标志性体育建筑
  环巢湖地区举办赛事较为成功,参加人员较多,但是人不仅要引进来,更要留下来。目前巢湖水域污染问题依然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休闲度假型酒店缺乏,这些都成为旅游者留下来的绊脚石,政府下大力气做好水污染治理工作,要利用依靠国际、国内顶级赛事支撑,进行招商引资,做好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建造标志性体育建筑将环巢湖体育旅游的宣传打出去。
  4 结语
  环巢湖地区体育资丰富,体育旅游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理念及出游方式必会发生一些转变,以现有的发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优化提升。在合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契机下,环巢湖地区的体育旅游也要将机遇与挑战共存,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1]石真.山东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2]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合肥市旅游局.环巢湖旅游资源普查资料汇编[Z].2013.
  [3]邓凤莲.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和开发支持系统及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8),1048-1050.
  [4]倪再谢.巢湖地区民俗体育莲湘舞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菏泽学院學报,2018,40(5),71.
  [5]杨叶红.大型节事活动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J].经济论坛,2018,12,64-67.
  [6]陈诚,杨宝雷.环巢湖区域民俗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8),81-83.
  [7]梁婷玉,左新荣.城市居民体育旅游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以安徽城市居民不同群体为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1),89-93.
  基金项目:合肥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后疫情时代环巢湖地区体育旅游+大健康的融合发展研究”(2021SKB18);2020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真人秀节目旅游广告的植入对游客行为意向影响的研究”(SK2020A0751)。
  作者简介:杨洋(1986-),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管理;王庭婷(1987-),女,安徽桐城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市场营销;舒婷(1991-),女,安徽安庆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旅游营销。
其他文献
摘 要:在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互联网金融等新金融模式,虽然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企业融资难题得到了一些缓解,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高”的问题还是存在。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刑事案由”为检索条件在中国裁判文书进行检索,除去2013年以前文书收录不全故不能作为参考的结果,相关案件文书从2014年的2022份增至2019年的13566份,2020年虽有下降但也有13000余份,文书数量虽
摘 要:在“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国内各高校陆续推行教育信息模式改革,以慕课为代表的学习平台为财经类民办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双重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本文阐述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财经类民办高校中的应用,为我国财经类民办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数字信息时代;民办高校;混合式教学模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对赣州养老旅游产业造成严重冲击,赣州养老旅游供给侧遭遇重大挑战。研究小组基于半结构式主题访谈和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剖析后疫情时代赣州养老旅游市场供需两端的动态变化,从发展模式、养老旅游产品创新与营销、旅游企业互助机制建设等方面对后疫情时代赣州养老旅游市场开发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养老旅游;新冠肺炎疫情;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二者的有机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为二者的融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讨论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总结了自媒体时代给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合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自媒体;红色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新商科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思政化具有必要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补充环节,对课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高等数学课程不仅仅讲授高等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克服学习高等数学的恐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到高等数学,学有所获。  关键词:课程思政;新商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商标法》于2019年进行了第四次修订,其中第四条新增的“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恶意商标注册申请,应当予以驳回”引起了学界热议。此次修法是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大量以傍名牌为目的的恶意申请和为转让牟利而大量囤积商标的现象,为规制恶意申请注册商标行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上位法依据。在以往的法律实践中,有关部门曾利用《商标法》“不正当手段”“在先权利”等条款对类似的恶意申请注册商标行为进行规制,对第四条规
摘 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既是创新党建工作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又是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实现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信息中心实际情况,探索以工作理念、体制机制、IT业务、人才培养、员工服务五个维度为抓手,并结合党员积分制,打造一套与信息中心管理机制相协调的党建工作体系,推进党建工作与IT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更好地确保党组织作用发挥。  关键词:党建工作;业务工作;融合  中图
摘 要:近年来互联网等技术急剧发展,区块链已开始进入美国法院,跨国间的贸易、投资等越来越便捷,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给国家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多挑战。电子证据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效力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问题,跨境的电子证据取得也受到诸多限制,国内对于域外取得的电子证据缺少相关立法,取证主体、取证方式、证据效力方面都没有明确而全面的规定,使域外电子证据的适用更加困难。本文结合电子证据的域外取证问题、把分析的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教育的理性回归,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财会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将思政教育落实在每一堂专业课程中,《管理会计》作为财会专业核心课程,在培养财会人才的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深入挖掘章节内容涵盖的思政元素,以期为《管理会计》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管理会计》;课程思政;高质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