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师音乐教学应体现人文主义精神。但要首先理解“人文精神”与“人文主义”的不同含义,从而构建具有人文主义理念的音乐课堂教学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展个性和人的创造性思维,将高师的音乐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 个性 价值 发展 创造性
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学术界各类文章中,“人文主义”这个词使用的非常多,而且相当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把“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等同,认为“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是中国的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总概括。却没有真正分清这两个词的不同内涵。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1 “人文主义”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它是英语“humanism”的中文译名。若追根朔源。这个词又是从德语“humanismus”中译来的,它是由教育家尼采曼尔在十九世纪初叶所创立的,后经多位哲学家如西塞罗和历史学家乔治伏伊各特以及雅各布布各哈特等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的说法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它的基本内涵是指以欧洲中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为主导思想,其实质是追求人类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承认并尊重人性和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人的个性等。也就是说“人文主义”是以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即“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与内涵的。
2 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李贤曾注:天运犹天命也,人文犹人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人文”的涵义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常常误将中国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概括地称为“人文主义精神”。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人文”一词。不能构成“主义”。它主要是泛指人世间诸方面的事态、状况以及文字、文章、典籍甚至民俗、文化等一切形态。这些均可以概括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的“人文”精神,只是不能称之为“主义”。
二、高师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
既然“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以尊重人性、承认人的价值、肯定与发展人的个性、以人作为其核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就应该融入到高师音乐教学中,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作为我们的教学指导理念。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及相互间各有差异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和不足。这种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直存在的,进入大学以后仍无例外地延续下去。(这是否和我们文化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当今的教育体制有关?值得另行探讨和研究)。
下面,我们可以从高师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缺失的表象做出一些粗略分析:
1 以“教”为主,“学”为属的传统教学理念
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以“教”为中心,而“学”的过程始终是被动的。教师的授业多数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老师所讲的概念、定论等,不用做独立的思考,更不提倡“离经叛道”的想法,缺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要着眼于“学”并服从于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从属的传统教学模式
回顾我们几十年的音乐教学。根植于我们脑海深处的“师道尊严”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思想,决定了我们的音乐教育活动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从属这样一种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则体现为“教师永远都是正确的”,极少鼓励学生发展逆向思维,也不提倡学生经独立思考后提出的不同意见,没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并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甚至还对接受与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说一些贬损人格的话语。走向了理应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反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不尊重人,不承认人的价值并泯灭人的个性发展,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3 固守传统思想与方法,个人创造性思维欠缺
交流与探讨是非常多的,也可以说构成了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的主流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创造性思维,每个学生无论回答问题多么“离谱”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像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以证明体温是否可以让鸡蛋变成小鸡这类想法,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以说很少有老师鼓励这种探索精神(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幼稚),相反却会被视为~种非理性的行为令师生取笑:我们的家长也会将其作为“问题”儿童求助于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但是在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中,老师会首先肯定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表扬学生对事物具有的探索精神,然后才来讨论用人体孵小鸡是否可行……。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鼓励与启迪创造性思维,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理念。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看,我们一贯提倡的是个人服从大家,少数服从多数,个体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理念。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如果把这一理念完全用于教学过程中,则会出现不提倡个性发展、抹杀创造性思维的偏颇现象。“教育要改革、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发展创造性思维”等口号喊了很多年,仍然不见多大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中(包括音乐教育)没有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创新意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思想、体制和方法始终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三、如何将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1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个性,承认人的价值,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
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学生均是成年人,他们已具备相对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学习、理解专业知识的相应能力。因此,无论是课内与课外,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及互动关系。在课堂内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的难点、疑惑等,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首先要予以赞扬,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问题要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联想、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课外,教师也应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 加强沟通联系。无论是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均可以作为互相交流的题材,真心诚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好师长,使师生情谊进一步融洽,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促进教学相长。
2 摈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鼓励个人创造性思维
在旧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和“学”是一种隶属关系,强调的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认真教学,学生能记会背并掌握一定的相应技能,考试良好就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并不刻意鼓励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要知道,不同的人演奏或演唱一首音乐作品,由于个人经历、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层次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也是大相迳庭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应将作品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子里,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演绎。例如,取材于陕北民歌的“哀乐”,多么地缓慢、沉痛和肃穆!可它作为原生态的民歌,速度要比“哀乐”快很多。如果将这首作品从每分钟的四十二拍提高到七十拍以上,那将另是一首风格回然不同的作品。当然,有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中外传统经典作品)也不能完全脱离原作的面貌和风格要求,只能在原作的总体风格框架内做出些许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肯定评价时再给予正确指导与合理的解释,使学生明白哪一类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可以尽情发挥,那一类作品只能做一些少量且不影响整体风格的艺术处理。
3 体现人文主义关怀,构建人文主义教学理念
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更应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如在钢琴、声乐、器乐等教学时,演奏技能、发声状态以及学生的精神状况、生理机能变化、思想动态时刻给予充分的注意和了解,保持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方能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心关爱,双方缺乏各方面的沟通,那么,任你如何认真备课,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口若悬河地讲课也是枉然。
多年来高师的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将人文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时,其课堂氛围总是轻松愉快,交流活跃,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构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是今后高师音乐教学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问题,也是教学方法人性化人本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发展方向,目的是尊重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鼓励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其意义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 人文精神 人文主义 个性 价值 发展 创造性
近些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学术界各类文章中,“人文主义”这个词使用的非常多,而且相当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把“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等同,认为“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是中国的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总概括。却没有真正分清这两个词的不同内涵。
一、“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1 “人文主义”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它是英语“humanism”的中文译名。若追根朔源。这个词又是从德语“humanismus”中译来的,它是由教育家尼采曼尔在十九世纪初叶所创立的,后经多位哲学家如西塞罗和历史学家乔治伏伊各特以及雅各布布各哈特等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人文主义”的说法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便在欧洲流行开来。它的基本内涵是指以欧洲中世纪以后的文艺复兴为主导思想,其实质是追求人类思想解放、促进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承认并尊重人性和人的自我价值、肯定人的个性等。也就是说“人文主义”是以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即“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与内涵的。
2 汉语中的“人文”一词,最早出自《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李贤曾注:天运犹天命也,人文犹人事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人文”的涵义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们常常误将中国儒家精神和传统文化概括地称为“人文主义精神”。事实上,中国古代的“人文”一词。不能构成“主义”。它主要是泛指人世间诸方面的事态、状况以及文字、文章、典籍甚至民俗、文化等一切形态。这些均可以概括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的“人文”精神,只是不能称之为“主义”。
二、高师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
既然“人文主义”的内涵是以尊重人性、承认人的价值、肯定与发展人的个性、以人作为其核心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就应该融入到高师音乐教学中,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作为我们的教学指导理念。承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尊重他们的人格,鼓励与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及相互间各有差异的创造性思维。然而,在高师音乐教育和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人文主义”精神的缺失和不足。这种人文主义教育的缺失,实际上在我国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一直存在的,进入大学以后仍无例外地延续下去。(这是否和我们文化传统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及当今的教育体制有关?值得另行探讨和研究)。
下面,我们可以从高师音乐教育中人文主义缺失的表象做出一些粗略分析:
1 以“教”为主,“学”为属的传统教学理念
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我们高师音乐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以“教”为中心,而“学”的过程始终是被动的。教师的授业多数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老师所讲的概念、定论等,不用做独立的思考,更不提倡“离经叛道”的想法,缺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要着眼于“学”并服从于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2 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从属的传统教学模式
回顾我们几十年的音乐教学。根植于我们脑海深处的“师道尊严”和“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传统思想,决定了我们的音乐教育活动一直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从属这样一种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教学活动中则体现为“教师永远都是正确的”,极少鼓励学生发展逆向思维,也不提倡学生经独立思考后提出的不同意见,没有“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并鼓励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有的教师甚至还对接受与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说一些贬损人格的话语。走向了理应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反面。这样的教学方法根本不尊重人,不承认人的价值并泯灭人的个性发展,完全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3 固守传统思想与方法,个人创造性思维欠缺
交流与探讨是非常多的,也可以说构成了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和沟通的主流教学模式。上课时,教师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创造性思维,每个学生无论回答问题多么“离谱”都能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像小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孵鸡蛋,以证明体温是否可以让鸡蛋变成小鸡这类想法,如果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以说很少有老师鼓励这种探索精神(不管这种行为是否幼稚),相反却会被视为~种非理性的行为令师生取笑:我们的家长也会将其作为“问题”儿童求助于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但是在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活动中,老师会首先肯定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表扬学生对事物具有的探索精神,然后才来讨论用人体孵小鸡是否可行……。这样的教育方式才能鼓励与启迪创造性思维,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理念。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看,我们一贯提倡的是个人服从大家,少数服从多数,个体服从集体的集体主义理念。这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社会伦理道德的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如果把这一理念完全用于教学过程中,则会出现不提倡个性发展、抹杀创造性思维的偏颇现象。“教育要改革、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发展创造性思维”等口号喊了很多年,仍然不见多大效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中(包括音乐教育)没有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创新意识。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教育思想、体制和方法始终培养不出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三、如何将人文主义精神真正融入到音乐教学中
1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
“人文主义”也可以称为“人本主义”,其核心是尊重人的个性,承认人的价值,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活动。
在高师音乐教学中,学生均是成年人,他们已具备相对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学习、理解专业知识的相应能力。因此,无论是课内与课外,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及互动关系。在课堂内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的难点、疑惑等,师生之间以平等的地位进行分析讨论。教师要善于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学生多提出问题。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首先要予以赞扬,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对问题要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联想、创新、思维能力,形成良性互动的课堂氛围。课外,教师也应以平等的地位和学生 加强沟通联系。无论是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均可以作为互相交流的题材,真心诚意做他们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姐妹、好师长,使师生情谊进一步融洽,体现人文主义关怀,促进教学相长。
2 摈弃旧的教学理念与模式,鼓励个人创造性思维
在旧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和“学”是一种隶属关系,强调的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案认真教学,学生能记会背并掌握一定的相应技能,考试良好就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并不刻意鼓励学生个人的创造性思维。要知道,不同的人演奏或演唱一首音乐作品,由于个人经历、社会阅历和文化知识层次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也是大相迳庭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应将作品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子里,要鼓励学生尝试多种不同的演绎。例如,取材于陕北民歌的“哀乐”,多么地缓慢、沉痛和肃穆!可它作为原生态的民歌,速度要比“哀乐”快很多。如果将这首作品从每分钟的四十二拍提高到七十拍以上,那将另是一首风格回然不同的作品。当然,有些音乐作品(特别是中外传统经典作品)也不能完全脱离原作的面貌和风格要求,只能在原作的总体风格框架内做出些许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做出肯定评价时再给予正确指导与合理的解释,使学生明白哪一类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可以尽情发挥,那一类作品只能做一些少量且不影响整体风格的艺术处理。
3 体现人文主义关怀,构建人文主义教学理念
高师音乐教育中的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更应体现人文主义关怀。如在钢琴、声乐、器乐等教学时,演奏技能、发声状态以及学生的精神状况、生理机能变化、思想动态时刻给予充分的注意和了解,保持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方能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常言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如果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真心关爱,双方缺乏各方面的沟通,那么,任你如何认真备课,滔滔不绝,天花乱坠,口若悬河地讲课也是枉然。
多年来高师的音乐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将人文关怀和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到教学中时,其课堂氛围总是轻松愉快,交流活跃,师生融洽,兴趣盎然,教学效果显著。因此,构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是今后高师音乐教学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的问题,也是教学方法人性化人本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教学方面的发展方向,目的是尊重人的个性。肯定人的价值,鼓励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其意义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