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的父母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地方谋生。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其他孩子都在享受父爱母爱的时候,他们被留在家里,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社会已经意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关爱留守儿童。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6-1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父母与孩子加强亲子交流
目前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正常的亲子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但也不要长时间割断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每一个孩子最初性格特点的形成都受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影响。留守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父母亲分隔两地,只有在学校做出了严重违纪的事情时,父母才会偶尔出面协调。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叛逆的孩子而言,在他们的眼中,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父母亲怒火冲冲、脸色沉重的模样,留守儿童进而和家长的关系更为疏远。所以作为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和老师要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远离父母,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异常,学校要高度重视并承担起部分责任。首先是加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指导,增强“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还要注重营造温馨和谐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更应该从饮食、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考虑,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给他们营造宽松温暖的校园生活氛围,帮他们找回家的感觉。
一项调查表明,有心事的时候,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伙伴,第三才是监护人。所以,老师作为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要充满爱心,走进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当他们迷惘叛逆时要及时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多与周围的交往,学会释放自己,多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恼,懂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能够释怀琐事。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倾心相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校园的温暖。
三、加强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的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携手,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出“瓶颈”,走向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留守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花开季节,花开有声,驻足倾听。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02).
[2]范海艳.花开有声,驻足倾听——走进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教育精神的理性回归》2010【教育文化论丛】.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关爱;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6-1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家乡涌向城市,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和教育。这些孩子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和温暖,缺乏监护人细心的学习引导和管理,使他们在学习、心理、身体上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大多数孩子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孩子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这些不良习气的存在给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大危害,也给班级教育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家庭、学校、社会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三个重要因素,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父母与孩子加强亲子交流
目前多数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子不教,父之过”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打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正常的亲子交流是非常关键的,尽管外出打工是为了子女,但也不要长时间割断亲子交流,父母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启蒙,每一个孩子最初性格特点的形成都受到父母不同程度的影响。留守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和父母亲分隔两地,只有在学校做出了严重违纪的事情时,父母才会偶尔出面协调。尤其是对于那些比较叛逆的孩子而言,在他们的眼中,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父母亲怒火冲冲、脸色沉重的模样,留守儿童进而和家长的关系更为疏远。所以作为家长,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地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瑕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和老师要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引导者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情感交流的空缺,远离父母,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异常,学校要高度重视并承担起部分责任。首先是加强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请心理专家来校讲学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指导,增强“留守子女”自我心理抵抗能力,发现问题,及早解决,不断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其次,还要注重营造温馨和谐健康的校园生活环境,尤其是寄宿制学校,更应该从饮食、生活、学习等多方面考虑,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给他们营造宽松温暖的校园生活氛围,帮他们找回家的感觉。
一项调查表明,有心事的时候,留守儿童选择的第一倾诉对象是教师,第二为伙伴,第三才是监护人。所以,老师作为和他们接触最多的人,要充满爱心,走进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及时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当他们迷惘叛逆时要及时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多与周围的交往,学会释放自己,多向别人倾诉自己的烦恼,懂得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能够释怀琐事。当他们需要帮助时倾心相助,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校园的温暖。
三、加强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
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的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县、乡镇政府部门要努力整治好学校周边环境,加强监管直至取消学校周围那些接待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加大危害学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秩序的打击力度。针对“留守儿童”易受到不法分子的攻击伤害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给儿童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携手,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出“瓶颈”,走向健康。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能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和谐发展。留守的孩子正处在人生的花开季节,花开有声,驻足倾听。让我们一起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02).
[2]范海艳.花开有声,驻足倾听——走进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教育精神的理性回归》2010【教育文化论丛】.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