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创新教育即充分认识语文的内涵,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其学习热情,焕发主动学习的潜能,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视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88-01
一、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三个视点
(一)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分析
语文学习的目标上,语文学习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涵盖了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对于语言文学的创作能力、对于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通过对于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升自身世界观和思想品德的水平和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但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语文按照学科不但涵盖语文自身的语言学、逻辑学、文艺理论等,还涵盖着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和哲学思想的培养都是由传统的国学教育完成的,从中国的文学源头来看,中国自古就有文学、史学和哲学一体化的特点。以中国的著名史学专著《史记》为例,其自身为史学专著,但是其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同样重要;老子的《道德经》同样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由此可见,语文的学习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系统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完成整体的学习目标和培养目标。
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
(二)从语文教学活动内容看
其一,听。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一问一答是人与人交流的最为基本和常见的沟通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快速听懂对方的话语,能够准确把握对方话语中的基本信息和重点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听的能力,才能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准确回答,才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听是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一个主要的能力就是“听懂”。
其二,说。一问一答是交流的基本形式,说是回答的主要方式,同时说是一个人表达能力的主要体现。每个人的思想和想法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情感性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考量一名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一个主要能力就是“说好”。
其三,读。阅读能力是人学习的主要能力之一,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知识的获得渠道来自阅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首先,科学信息量较以往飞速增长,人们的主要知识的来源已经从实践和言传身教转向了阅读和观看。其次,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学生成人后的后续学习方式,相当一部分来自媒体上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准确性,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学生阅读后的理解能力具有个体性,每个人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人物的理解永远存在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脑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其四,写。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運用,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活动,学生在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通过创造性的写作,体现自身对于事物的看法、观点和感受。
(三)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
首先,语文学习具有整体性。其次,语文学习的直觉性。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扬弃
重视语文的批判继承——语文创新基础。创新与创造、幻想、想象、天资常常作为同义词使用,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说的,但“创”与“守”,“新”与“旧”又是继承与发展的扬弃、辩证关系。无“承旧”也谈不上“创新”,而无“创新”,则也谈不上“承旧”。创造力是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青少年发展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三、语文创新教育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方式上,我们应树立多元意识。教学手段上,引进信息技术、网络式教学。教学评价方式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刘佳,梁庆乐.对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创新问题的探析[J].语文建设,2012(12):61-63.
[2]刘永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创新[J].学苑教育,2012(16):33.
[3]杨屹,张琳,魏微,邹春红,徐轶,段宗平,颜秉君,易进,杨建国,于艳荣,江明.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创新(低段)[J].小学语文教学,2012(25):7-9.
[4]程绩.新课改理念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中旬),2012(09):42.
[5]许步芸.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探索低年级语文教学创新识字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3(09):16.
[6]邵国华.把握三个环节 培养创新素质——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浅析[J].学苑教育,2010(11):22.
[7]曹晋秀.从鲁迅小说的解读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85-86.
[8]刘欣.语文教师综合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有效整合——评田瑞云教授的专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创新》[J].泰山学院学报,2010(05):142-144.
责任编辑:武聪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教育 视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88-01
一、语文学科创新教育的三个视点
(一)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分析
语文学习的目标上,语文学习是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涵盖了学生的基础语文知识的掌握、对于语言文学的创作能力、对于语言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通过对于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升自身世界观和思想品德的水平和素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学生语文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但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是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语文按照学科不但涵盖语文自身的语言学、逻辑学、文艺理论等,还涵盖着哲学、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
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和哲学思想的培养都是由传统的国学教育完成的,从中国的文学源头来看,中国自古就有文学、史学和哲学一体化的特点。以中国的著名史学专著《史记》为例,其自身为史学专著,但是其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同样重要;老子的《道德经》同样具有相同的文学价值和哲学价值。由此可见,语文的学习不但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要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系统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完成整体的学习目标和培养目标。
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
(二)从语文教学活动内容看
其一,听。语言在交流过程中,主要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一问一答是人与人交流的最为基本和常见的沟通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能够快速听懂对方的话语,能够准确把握对方话语中的基本信息和重点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听的能力,才能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准确回答,才不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听是交流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一个主要的能力就是“听懂”。
其二,说。一问一答是交流的基本形式,说是回答的主要方式,同时说是一个人表达能力的主要体现。每个人的思想和想法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情感性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和对于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考量一名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一个主要能力就是“说好”。
其三,读。阅读能力是人学习的主要能力之一,现代社会大部分人知识的获得渠道来自阅读。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首先,科学信息量较以往飞速增长,人们的主要知识的来源已经从实践和言传身教转向了阅读和观看。其次,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特别是学生成人后的后续学习方式,相当一部分来自媒体上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准确性,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学生阅读后的理解能力具有个体性,每个人对于同一文学作品的人物的理解永远存在不同,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脑中有一千个林黛玉。
其四,写。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運用,同时也是学生的一种创新活动,学生在通过对于语文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情趣等,通过创造性的写作,体现自身对于事物的看法、观点和感受。
(三)从语文学习的特点看
首先,语文学习具有整体性。其次,语文学习的直觉性。
二、语文创新教育的扬弃
重视语文的批判继承——语文创新基础。创新与创造、幻想、想象、天资常常作为同义词使用,创新是相对于“守旧”说的,但“创”与“守”,“新”与“旧”又是继承与发展的扬弃、辩证关系。无“承旧”也谈不上“创新”,而无“创新”,则也谈不上“承旧”。创造力是以知识和智能为基础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青少年发展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三、语文创新教育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方式上,我们应树立多元意识。教学手段上,引进信息技术、网络式教学。教学评价方式上,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观。
【参考文献】
[1]刘佳,梁庆乐.对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创新问题的探析[J].语文建设,2012(12):61-63.
[2]刘永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创新[J].学苑教育,2012(16):33.
[3]杨屹,张琳,魏微,邹春红,徐轶,段宗平,颜秉君,易进,杨建国,于艳荣,江明.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教学创新(低段)[J].小学语文教学,2012(25):7-9.
[4]程绩.新课改理念下职业中专语文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中旬),2012(09):42.
[5]许步芸.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探索低年级语文教学创新识字方法[J].新课程学习(下),2013(09):16.
[6]邵国华.把握三个环节 培养创新素质——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浅析[J].学苑教育,2010(11):22.
[7]曹晋秀.从鲁迅小说的解读看中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06):85-86.
[8]刘欣.语文教师综合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有效整合——评田瑞云教授的专著《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创新》[J].泰山学院学报,2010(05):142-144.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