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处处以人为本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的知识直接影响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一旦学生不喜欢某个老师,就不喜欢这些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关爱每一位学生,处处以人为本,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只有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爱,以百倍的热心关爱他们,处处以人为本,使每一位学生树立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才能使他们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以人为本 教书育人 语言艺术 德育因素
  一、 既教书,又育人,关注学生发展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由于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有个性,较为孤僻、自私、狭隘,再加上家长溺爱,老师的引导不利,致使一些学生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学困生”。因而,经常会听到一些老师批评学生,固然有的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自己所教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成绩优异的好学生,但这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教师关注的对象,而关注的实质就是尊重他们,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千方百计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挖掘学生心中真、善、美的东西,从而使之学会尊重人、关怀人,懂得感恩,为别人义务,为社会义务,为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们才会充满做人的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生命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正因为人们的个性不尽相同,才使这个世界丰富多彩。毕竟最终能够走进高等学府的人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从事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工作者,这样一想,我们就能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通过不同的途径,使他们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循序渐进,提高素质。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从中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自豪感,提高学习效率;老师会减少工作压力,在愉快的教育教学氛围中,提高工作效率。
  二、讲究语言艺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课上,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他们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特长,尽可能多地给予他们肯定和赞扬,就能使他们在不断成功中培养自信,激起他们对成功的追求,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又是情感的符号。任何文学作品所反映的人和事,都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一簇心理体验”。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思想、命运、遭遇及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态度的把握,都需要“披文入情”。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音乐美,从美中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陶冶情操。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友好、民主、平等的关系,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默契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挖掘德育因素,注重学生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价值观取向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既表现了一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及她那高超的教育艺术,又展示了一个盲聋哑女孩的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海伦的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会感染每一个人。《岳阳楼记》中,着重创设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追求,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送东阳马生序》叙述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一心向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的效仿对象。同样,作品中许多文学形象及其优秀品质,都会给予学生真善美的启迪和熏陶,无不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取向。
  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倾心倾力,通过情感渲染,使学生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就可以成为他们自我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既是新形势、新任务的客观要求,又是各级基层党组织的迫切任务。作为基层人社系统中的一名党支部书记,笔者谈谈对于当前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看法。  一、纵观全局,明确差距,认清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严峻形势。
当前,网络博客已成了网民交流信息、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之一。博客作为富有时代特色的新兴媒体,赋予了隐喻话题新的时代气息。博客文章题材多样,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贴近实际
卫生监督机构历经十年的改革历程,在行使职能、建立机制、转变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对新一轮卫生监督大部制改革中的问题,如何稳定职工队伍的思想,及时转变工作模式和程序,顺利完成改革任务,是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势下,我们认为,必须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从实践中寻找做好职工思想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深刻领会十八大
“做人的工作是最难的,而做新时期认得思想工作更难”。在新时期新的工作条件下,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谈谈体会。  一、注重语言艺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语言是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凭借,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与职工沟通时要注重语言艺术。一要言实,从而有亲和力。人无信不立,做思想政治工作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能说空话、不办事。说实话,就要掌握和
“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提法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及社会和谐的本质一脉相承,彰显了党中央的人本情怀,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优秀的思想工作者必然是一个善于倾听心声和沟通思想的“艺术家”,能够以人文关怀的思路,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和点拨,解决干部职工思想中的疑惑,让干部职工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和生活中。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新的科学
摘 要: 作者首先对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其次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统一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最后基于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的相关内容,就如何实现培养高校中小学语文学科师范生提出一孔之见。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人文性 工具性 师范生培养  一  对于语文课程的本质内涵,新课标给出了如下阐释:“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学生是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学生阅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没有学生的初步阅读,一切语文阅读教学都将是空中楼阁,因而学生初步阅读的质量至关重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只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阅读,阅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引导是关键。  然而,教师阅读教学中的引导总离不开提问:课文的引入需要提问,引导阅读需要提高,启迪思维需要提问……教师提问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常规武器,提问质量的高低直
摘 要: 抓住什么样的关键点,才能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呢?关键之一在于语文课堂提问要凸显针对性、启发性和连续性;关键之二在于把握语文课堂提问的切入点。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有效提问 关键点  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问,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效促进学生在语文课上听、说、读、写,从而凸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但遗憾的是,初中语文课上的很多时候,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保持沉默,常常出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