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正街曾经的天下第一街,20年后其地位却被是自己徒弟的义乌所取代,其原因究竟何在,本文通过对汉正街和义乌的对比分析,找出影响两个市场形成的原因,希望通过对这些原因的分析,找出对汉正街今后发展有参考性的对策。
关键词:汉正街、义乌、小商品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汉正街因小商品批发市场而兴,甚至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天下第一街"美名由此得以传播。但时至今日,汉正街早已被温州、绍兴、义乌等同类小商品市场远远抛在后面。20年前,义乌市场销售额仅是汉正街市场的45%;20年后,义乌市场销售额已是汉正街市场的3倍。现在汉正街市场的辐射范围仍在逐步萎缩,由昔日的全国市场,正在"退化"为一个区域市场,而义乌则由区域市场发展到世界市场。武汉商业界人士无不担忧,汉正街也很"着急",汉正街到底怎么了?
二、调查的具体过程,调查问卷分析和总结
此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询问等形式主要针对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品质量、价格差异、店主服务水平、销售模式、网上销售的发展,地理位置因素,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方面进行调查。针对店主共做了近2500份问卷,有效回收的有2200份左右; 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生产企业进行调研与访谈,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材料均来自此次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
三、武汉小商品市场转型、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汉正街管理委员会,加强市场的统一规划管理
义乌市场作为义乌市的龙头项目是举全市之力打造而成的品牌,在所调查的问卷中88%认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义乌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得义乌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仅仅只有6%的认为是地址位置因素。而汉正街处于汉口城区中心地带,地缘极其复杂,商居混住,条块分割很严重,制约汉正街的发展。因而要实现一种有效的统一管理,科学的统一管理,走企业操作市场、政府监督市场之路,确定好统一管理的实现形式。关于这种统一的实现形式,决不能统一在一个区的管辖下,而必须在市政府下设一个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集中工商、税务、质检、公安等部门人员统一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统筹兼顾,及时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的经营特色,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汉正街管理层,从全市全省的高度,贯彻中央中部崛起的战略,按照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不断提升汉正街的全面繁荣与复兴。
(二)积极开展"贸工互动",规划汉正街综合工业园
从上世纪80年代,义乌就开始"贸工互动"。本地聚集着1万多家中小型企业,形成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等20多个优势产业,其中,饰品占全国市场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本地产品占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半壁江山。贸工业的联动发展成为了支持低成本的重要因素。调查中70%店面表明义乌之所以保持低价和良好的质量,得益于本地经营生产和加工,还有18%店面认为减少物流环节是保持低价的原因。而汉正街实际上是一个纯中介性的市场除了部分服装是来自周边县市以外,其余商品大部分来自全国其他地区,本土产品的占有率还不到5%。始终没有完成从传统集贸市场向现代化市场的转变。汉正街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单纯的物资集散地向产销一体化方向迈进。可规划建设汉正街综合工业园,使得超越单一流通模式的,是流通、生产、资本的整体运作。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促进汉正街市场与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的产业对接,利用区域品牌优势吸引投资,鼓励市场内的"老板"创办生产型企业,疏通两者物流通道,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大产业"流通链条。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68%的店面表明现代化市场是义乌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义乌国际商贸城有7000余个商位,大型货柜车可一直开进室内的三层露面。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但随着全国整体交通条件的改善,汉正街在这方面的优势被大大削弱。不仅如此,汉正街自身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而被忽略了、落后了,主要表现在街道多为陈年老街,狭窄拥挤;沿街房屋破败不堪;水电、消防、仓储、食宿等基础设施疲于应付。客商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切肤之痛,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大铺小铺混杂,商品堆放杂乱,没有明确的商业布局,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大杂烩"。汉正街至今仍没形成市场内的机动车交通环线,更没有大型停车场,所以一方面是巨大的人流、物流,另一方面是非常滞后的道路交通,这一矛盾无疑成为制约汉正街市场发展的"瓶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洲教授说,偶尔一次堵车,可能会让一个老板失掉一笔大生意;经常性的堵车,可能让一个老板破产;常态性的堵车,更会让百年汉正街的信誉、商誉逐渐丢失。
(四)诚信经营,加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90年代前,是全国商业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顾客满意率达99.6%;连续多年被湖北省和武汉市授予"购物放心街"、"信得过市场"等荣誉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此视察。然而,90年代末,伴随着汉正街的红火,"一日鞋"、假冒名牌烟酒等产品乘虚而入,影响了汉正街的声誉。2000年4月,汉正街管委会对68家经营牛仔裤的服装店进行了抽查,发现近1/3商品是"水货"。"水货"引发了汉正街市场的萧条,市场信誉度明显下降。诚信经营是当代商业贸易的基本原则,汉正街要重新做大做强,必须提高市场主体素质,从而使商品经营者从不懂商标、乱用商标,到树立商标意识,懂得知识产权,创立自己的品牌;从不懂合同,到确立契约意识,学会运用经济合同法;从不重视质量,到"质量是市场的生命、文明是市场的财富"的观念的确立。只有这样,汉正街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健康的发展。从经营场所上,要更加适应经营者的需求,逐步培养经营者的规模经营;从人员素质上,要不断提升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经营和服务、管理能力,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从市场运作和经营上,要更便于合作和经营,实行专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四、结语
我们相信随着各个方面對汉正街的逐步重视及各自做出的努力,汉正街势必会实现升级,实现"二次创业",促进武汉更好更快发展,从而辐射全国,为我国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展示武汉城市个性魅力,使汉正街成为中部崛起中最具影响力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刘丽琴.从"鸡毛换糖"到"贸易全球"---义乌小商品市场30年嬗变[J].中国市场,2008,(47).
[2]曹荣庆:《论专业市场的国际化模式及其创新---以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
[3]罗晓芳.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J].当代经济,2009(3).
关键词:汉正街、义乌、小商品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的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武汉汉正街因小商品批发市场而兴,甚至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天下第一街"美名由此得以传播。但时至今日,汉正街早已被温州、绍兴、义乌等同类小商品市场远远抛在后面。20年前,义乌市场销售额仅是汉正街市场的45%;20年后,义乌市场销售额已是汉正街市场的3倍。现在汉正街市场的辐射范围仍在逐步萎缩,由昔日的全国市场,正在"退化"为一个区域市场,而义乌则由区域市场发展到世界市场。武汉商业界人士无不担忧,汉正街也很"着急",汉正街到底怎么了?
二、调查的具体过程,调查问卷分析和总结
此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和口头询问等形式主要针对义乌国际商贸城的商品质量、价格差异、店主服务水平、销售模式、网上销售的发展,地理位置因素,物流业的发展状况方面进行调查。针对店主共做了近2500份问卷,有效回收的有2200份左右; 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生产企业进行调研与访谈,本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材料均来自此次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
三、武汉小商品市场转型、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汉正街管理委员会,加强市场的统一规划管理
义乌市场作为义乌市的龙头项目是举全市之力打造而成的品牌,在所调查的问卷中88%认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义乌发展的强大动力,使得义乌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而仅仅只有6%的认为是地址位置因素。而汉正街处于汉口城区中心地带,地缘极其复杂,商居混住,条块分割很严重,制约汉正街的发展。因而要实现一种有效的统一管理,科学的统一管理,走企业操作市场、政府监督市场之路,确定好统一管理的实现形式。关于这种统一的实现形式,决不能统一在一个区的管辖下,而必须在市政府下设一个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集中工商、税务、质检、公安等部门人员统一管理,这样不仅有利于统筹兼顾,及时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汉正街商贸旅游区的经营特色,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汉正街管理层,从全市全省的高度,贯彻中央中部崛起的战略,按照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不断提升汉正街的全面繁荣与复兴。
(二)积极开展"贸工互动",规划汉正街综合工业园
从上世纪80年代,义乌就开始"贸工互动"。本地聚集着1万多家中小型企业,形成针织袜业、饰品、工艺品、毛纺等20多个优势产业,其中,饰品占全国市场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本地产品占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半壁江山。贸工业的联动发展成为了支持低成本的重要因素。调查中70%店面表明义乌之所以保持低价和良好的质量,得益于本地经营生产和加工,还有18%店面认为减少物流环节是保持低价的原因。而汉正街实际上是一个纯中介性的市场除了部分服装是来自周边县市以外,其余商品大部分来自全国其他地区,本土产品的占有率还不到5%。始终没有完成从传统集贸市场向现代化市场的转变。汉正街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单纯的物资集散地向产销一体化方向迈进。可规划建设汉正街综合工业园,使得超越单一流通模式的,是流通、生产、资本的整体运作。应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促进汉正街市场与汉正街都市工业园的产业对接,利用区域品牌优势吸引投资,鼓励市场内的"老板"创办生产型企业,疏通两者物流通道,形成"小商品-大市场-大产业"流通链条。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68%的店面表明现代化市场是义乌高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义乌国际商贸城有7000余个商位,大型货柜车可一直开进室内的三层露面。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但随着全国整体交通条件的改善,汉正街在这方面的优势被大大削弱。不仅如此,汉正街自身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反而被忽略了、落后了,主要表现在街道多为陈年老街,狭窄拥挤;沿街房屋破败不堪;水电、消防、仓储、食宿等基础设施疲于应付。客商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切肤之痛,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大铺小铺混杂,商品堆放杂乱,没有明确的商业布局,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大杂烩"。汉正街至今仍没形成市场内的机动车交通环线,更没有大型停车场,所以一方面是巨大的人流、物流,另一方面是非常滞后的道路交通,这一矛盾无疑成为制约汉正街市场发展的"瓶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汉分院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洲教授说,偶尔一次堵车,可能会让一个老板失掉一笔大生意;经常性的堵车,可能让一个老板破产;常态性的堵车,更会让百年汉正街的信誉、商誉逐渐丢失。
(四)诚信经营,加强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
90年代前,是全国商业战线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旗帜,顾客满意率达99.6%;连续多年被湖北省和武汉市授予"购物放心街"、"信得过市场"等荣誉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此视察。然而,90年代末,伴随着汉正街的红火,"一日鞋"、假冒名牌烟酒等产品乘虚而入,影响了汉正街的声誉。2000年4月,汉正街管委会对68家经营牛仔裤的服装店进行了抽查,发现近1/3商品是"水货"。"水货"引发了汉正街市场的萧条,市场信誉度明显下降。诚信经营是当代商业贸易的基本原则,汉正街要重新做大做强,必须提高市场主体素质,从而使商品经营者从不懂商标、乱用商标,到树立商标意识,懂得知识产权,创立自己的品牌;从不懂合同,到确立契约意识,学会运用经济合同法;从不重视质量,到"质量是市场的生命、文明是市场的财富"的观念的确立。只有这样,汉正街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健康的发展。从经营场所上,要更加适应经营者的需求,逐步培养经营者的规模经营;从人员素质上,要不断提升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经营和服务、管理能力,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从市场运作和经营上,要更便于合作和经营,实行专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管理。
四、结语
我们相信随着各个方面對汉正街的逐步重视及各自做出的努力,汉正街势必会实现升级,实现"二次创业",促进武汉更好更快发展,从而辐射全国,为我国小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为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展示武汉城市个性魅力,使汉正街成为中部崛起中最具影响力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刘丽琴.从"鸡毛换糖"到"贸易全球"---义乌小商品市场30年嬗变[J].中国市场,2008,(47).
[2]曹荣庆:《论专业市场的国际化模式及其创新---以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2期。
[3]罗晓芳.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J].当代经济,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