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及婴儿股骨近端骺板的组织学结构及发育演变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wji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应用胎儿,死后婴儿股骨近端进行大体解剖和切片组织学检查,对骺板各层发育演变进行了描述。根据其组织学特点将骺板分为长短两臂,长臂由颈骺板和转子骺板组成,短臂由头骺板和钩骺板构成。2岁时颈骺板消失;观察了骺板内血管的分布形式。胎儿时期有交通血管存在,来源于骨骺侧,至新生儿期消失,血运屏障建立,骨骺和干骺端形成两个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探讨了软骨周围骨化沟与骺板横径增殖的关系,认为骨化沟参与骺板横径增殖的证据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可望通过对它的研究为临床某些疾病的解释提供有用的资料。

其他文献
对1984~1990年采集的160例(男127,女33)正常人髂嵴标本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骨小梁相对体积TBV(%)在30岁以后男、女性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5)。女性TBV(%)在60岁以前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的男性(P<0.05)。男、女性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WT(μm)在30岁以后也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P<0.01)。女性骨小梁类骨质表面Sos(%)在6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
对小鼠、豚鼠、兔、猫和恒河猴进行了A型肉毒梭菌毒素敏感性的比较,实验发现不同种动物对A型毒素的敏感性有很大不同。其中家兔最敏感,豚鼠次之,小鼠与恒河猴中等敏感度、猫最不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