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深处的呐喊:没有不可能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jinlin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在坚守中走过,齐加全老师的叙事告诉我们一句话——“没有什么不可能”。我深深感到这句话不仅仅是雨滴班“挑战不可能”课程的主题诗诗名,还是雨滴班的灵魂,更是齐加全老师生命深处的呐喊。
  雨滴班的“挑战不可能”课程,就是《唐诗三百首》诵读课程。雨滴班为这个课程创作了一首主题诗,诗的题目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对于小学三四年级,还只有10岁左右的一群孩子来说,《唐诗三百首》时间距离久远,语言表达陌生,意蕴深奥。孩子们要完成《唐诗三百首》的诵读任务,确非易事。他们以完成诵读《唐诗三百首》,来“挑战不可能”,他们坚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从三年级下学期到五年级上学期,五百多个日子,孩子们在齐加全老师的带领下,穿越在《唐诗三百首》的文字、故事、韵律、意境之中,带着生命的热度把古老的智慧唤醒,迎来一个又一个“精神上的黎明,擦亮生命中的每一天”,实现着自己生命的丰盈。在一天又一天的坚守中,终于完成了《唐诗三百首》最后一首诗——《金缕衣》的诵读,合上了《唐诗三百首》的最后一页,把“不可能”化作了“可能”。
  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齐加全老师的叙事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雨滴班班级文化的灵魂是什么。但读了他的叙事,我感到雨滴班班级文化的灵魂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他们无限相信自己的潜能,坚信蚂蚁能啃骨头,水滴可以石穿,毛虫终会破茧成蝶,只要坚守梦想,不懈努力,就“没有什么不可能”。雨滴班的这种文化特质是在《朗读三百首》课程的积淀中,在“观察课程”的穿越中,在“蚕桑课程”的生活中,在“雨滴故事堂”课程的分享中,在想象节的畅想中,在师生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一点一点地活出来”的。他们相遇在一个叫雨滴班的教室里,汇聚在美好事物的周围,不断地发现并实现着自己生命的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完美教室的缔造必须有一个作为灵魂人物的教师。完美教室的文化特质本质上就是这个教师的生命特质。雨滴班的灵魂人物是齐加全老师。“没有什么不可能”,本质上是齐加全老师生命深处的呐喊。“15年的教学生活,10年的笔耕不辍,7年的新教育之旅,5段生命叙事的记录……”他“始终坚守着自己朴素的教育念想,扎根教室,立足‘原点’,勤勉躬耕”,“让生命努力发光”,不断地打开自己更高的存在,发掘自己更大的可能,“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只要上路,就有庆典”。齐加全老师于2015年在河南《教育时报》举办的文昌杯第六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评比中,荣获了“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优秀奖。能成为齐加全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是齐加全老师坚信“没有什么不可能”,他的生命能量能在教室里形成一种强大的磁场,给孩子们的生命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是新教育的重要主张。只要我们有梦想,有行动,在田野里扎根,在岁月中坚守,一切皆有可能,我们一定能迎来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庆典!
  (作者系新教育研究院院长,中陶会新教育分会理事长,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其他文献
要想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时如何命题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文命题要做到“三心二意”。“三心”,即知心、动心、爱心;“二意”,即言简意赅、意犹未尽。  作文命题的“三心”  知心 写作前,教师应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哪些事情是学生经历过的,哪些东西是他们熟谙的,哪些材料是他们能写和爱写的。三年级小学生刚接触到作文,他们对作文既有期盼,
卜若柏(Robert Blohm)先生是近年来活跃于中国能源领域的北美经济学家。在2005年来中国之前,他曾在北美和日本为电力及天然气企业担任市场、运营、输送系统规划方面的顾问。到中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品格锤炼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养成为目标,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基础教育生态为取向,在聚焦现实、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着力于学生思想品
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石油物探市场的低迷与急剧动荡,地震多客户项目受阻,海上拖缆地震项目萎缩。为此,各物探公司纷纷调整市场策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控制风险,应用新技术,以提高
伊朗对于外国投资者开发伊朗油气资源的项目,均采用回购合同的合作模式。在回购合同模式下,物资采购有着审批环节多、部分物资采购受限、要求利用本地资源的比例较高、项目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