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还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空,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丰富学生的童年生活,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探究 自主 合作 交流
一、以疑入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贵有疑”,学生能针对某一现象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如何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矛盾冲突,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化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在引导学生探究“辨别淀粉”的实验时,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先出示一张“白纸”,告诉学生我能在上面变出字来。我往“白纸”上面喷上事先准备好的碘酒溶液,“白纸”上真的现出一些字来。我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为什么?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学生那飞扬的神采,那想一探究竟的神情,我知道自己创设这个情景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顺势引导:想知道这个答案,学完这节课你们也可以成为“小魔术师”的。这样教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对这个“小魔术”的兴趣转移到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中。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科学实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前提,以学生是否真正自主探究、总结出科学结论为依据的。所以,这就要求在实验前,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以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或对有特殊想法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在实验中构建新知。
如教学《物体的浮沉》一课时,我先鼓励学生积极猜想,接着我提出:“谁有本事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请你设计好实验思路。”一阵热烈讨论后,方案出来了:“我们组设计的是橡皮泥浮在水面的实验方案。先把橡皮泥捏成碗状,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水面上。”“我们组想把铁皮做成盒子状,慢慢放入水面,我想会浮的。”“我们组设计的是墨水瓶停留在水中的实验,墨水瓶拧紧盖子放在水中会上浮,那么可向瓶中灌入少量水,盖紧放入水中试试看,如果还是上浮,就再往瓶里加水,再试试,假如瓶子下沉,就倒出点水,再试试,直至墨水瓶停留在水中间。”……这样层层引导,让学生把整个实验方案设计得详细、周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实验方案。这样的教学,师生共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明确分工,在合作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兴味盎然、跃跃欲试。如果没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话,很可能出现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有效性,我给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并对各个成员下达了具体的任务。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各个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大多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为的演示,还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当学生的做法不够科学,我也不急于纠正,而是留点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如我在让学生做“辨别食物中的淀粉”时,一个学生在往马铃薯上滴碘酒后发现没有变颜色,而其他小组都有。我仔细观察了她们组的马铃薯,发现了这片马铃薯上有水分,可能是刚才同学不小心滴上去的,碘酒刚好滴在水上,不能直接渗入马铃薯当中。我提议先用纸巾吸掉上面的那层水分再试试,学生照做了,果然,她们的马铃薯也变色了。这样的教学,教师留给学生充裕的实验时间,并及时捕捉资源,适度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白了做实验要有耐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注重交流,引导学生得出准确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每人在观察同一个实验现象后,由于认识水平、表达能力不同,描述出来的现象经常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它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如学生在做“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做好“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及“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的记录。一些学生对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把握不够清晰,还有一些同学表达能力不够强,因此这三个状态描述起来不够清楚准确。为此,我引导他们从水的颜色,变紫的范围,有无沉淀物这些方面加以描述。并提醒他们恰当地用上“逐渐、部分、向四周扩散、越来越、完全”等词语。经过这一番引导,大部分学生能用 简洁的语言较科学地描述出所见到的实验现象了。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感悟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思想,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上要努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只有带着学生们走进它的天地,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相信自己,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美妙有趣的小天地,才能让深奥枯燥的科学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使理性的科学彰显着人文的光辉。
【关键词】探究 自主 合作 交流
一、以疑入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学贵有疑”,学生能针对某一现象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如何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展现矛盾冲突,这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化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实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有重要意义。
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情境,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在引导学生探究“辨别淀粉”的实验时,先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先出示一张“白纸”,告诉学生我能在上面变出字来。我往“白纸”上面喷上事先准备好的碘酒溶液,“白纸”上真的现出一些字来。我再让学生猜猜这是为什么?这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了高潮,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看到学生那飞扬的神采,那想一探究竟的神情,我知道自己创设这个情景的目的达到了。接下来,我顺势引导:想知道这个答案,学完这节课你们也可以成为“小魔术师”的。这样教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对这个“小魔术”的兴趣转移到本节课的实验探究中。
二、留足空间,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科学实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是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前提,以学生是否真正自主探究、总结出科学结论为依据的。所以,这就要求在实验前,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以各种方法表达自己的看法,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方案,这样,他们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或对有特殊想法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帮助他们在实验中构建新知。
如教学《物体的浮沉》一课时,我先鼓励学生积极猜想,接着我提出:“谁有本事让沉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请你设计好实验思路。”一阵热烈讨论后,方案出来了:“我们组设计的是橡皮泥浮在水面的实验方案。先把橡皮泥捏成碗状,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水面上。”“我们组想把铁皮做成盒子状,慢慢放入水面,我想会浮的。”“我们组设计的是墨水瓶停留在水中的实验,墨水瓶拧紧盖子放在水中会上浮,那么可向瓶中灌入少量水,盖紧放入水中试试看,如果还是上浮,就再往瓶里加水,再试试,假如瓶子下沉,就倒出点水,再试试,直至墨水瓶停留在水中间。”……这样层层引导,让学生把整个实验方案设计得详细、周密,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实验方案。这样的教学,师生共同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是一种质的飞跃。
三、明确分工,在合作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兴味盎然、跃跃欲试。如果没有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的话,很可能出现争先恐后、七嘴八舌的现象。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有效性,我给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相对固定的小组,并对各个成员下达了具体的任务。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各个成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大多能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交流合作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控制自己的讲解、减少无为的演示,还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当学生的做法不够科学,我也不急于纠正,而是留点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如我在让学生做“辨别食物中的淀粉”时,一个学生在往马铃薯上滴碘酒后发现没有变颜色,而其他小组都有。我仔细观察了她们组的马铃薯,发现了这片马铃薯上有水分,可能是刚才同学不小心滴上去的,碘酒刚好滴在水上,不能直接渗入马铃薯当中。我提议先用纸巾吸掉上面的那层水分再试试,学生照做了,果然,她们的马铃薯也变色了。这样的教学,教师留给学生充裕的实验时间,并及时捕捉资源,适度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明白了做实验要有耐心,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注重交流,引导学生得出准确的科学概念
科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每人在观察同一个实验现象后,由于认识水平、表达能力不同,描述出来的现象经常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它具有科学性、准确性。
如学生在做“高锰酸钾的溶解”实验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并做好“高锰酸钾进入水中时的状态”“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及“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的记录。一些学生对这三个阶段的时间把握不够清晰,还有一些同学表达能力不够强,因此这三个状态描述起来不够清楚准确。为此,我引导他们从水的颜色,变紫的范围,有无沉淀物这些方面加以描述。并提醒他们恰当地用上“逐渐、部分、向四周扩散、越来越、完全”等词语。经过这一番引导,大部分学生能用 简洁的语言较科学地描述出所见到的实验现象了。这样教学,学生经历了分析实验现象的过程、感悟实验现象背后的科学思想,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在科学课上要努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只有带着学生们走进它的天地,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表现自己,相信自己,使科学课堂成为学生们心目中美妙有趣的小天地,才能让深奥枯燥的科学道理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使理性的科学彰显着人文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