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针对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等资源较少、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将长期存在的基本现实,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在农户自愿和保持土地等自然资源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推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机联合,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中处于“漫游者”的窘境。家庭承包经营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在变幻莫测又不尽完善的市场机制中,农户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单个农户缺少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缺乏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过滤、判断、选择的能力,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其“风险概率”较高。在生产经营上常常彼此模仿,造成一哄而上、大起大落,形成典型的“扩散型蛛网”,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不时发生“增产不增收”、“多了砍,少了赶”等低效率配置资源的现象。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契约这种方式,引导农民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经营,就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在市场中处于“漫游者”的窘境,降低农民的风险概率,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农产品生产的“价值凸地”和“收益洼地”的矛盾。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农产品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的衣食需要;另一方面,农产品是服装、酿酒、医药、食品等很多第二产业的原材料。农产品的任何产量和价格的变动,将产生很强的诱导效应,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稳定和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作为具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农业生产的“价值凸地”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农业又是风险高、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首先,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有许多明显的弱点:农业生产是依靠动植物生理机能并在自然环境的协同下进行的,物质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慢,根本无法与日新月异、色彩纷呈的工业产品相匹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很容易造成价格的起伏不定,引起市场波动;农产品一旦过剩,很难储藏,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尤为突出。所以,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使农业获得行业平均利润,把农业应获得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要大发展,必然依赖于农业现代化为其提供获得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在等量土地上用少量的活劳动推动更多的资本和生产资料,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一,分散经营的农户普遍负担不起大中型机械的投资费用,而且高度分散的土地也不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其二,分散经营的农户通常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因为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不可能带来规模效益,农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亏损越大,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农户在选择技术投入型还是劳动投入型时,往往偏重于劳动投入型,这极不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农业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延缓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因而,在分散的农户经营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要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客观上就要求在农业经营体制上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当前的最佳模式选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新途径。”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我国现有2亿多农户,农民人均耕地为1.8亩,户均耕地只有六七亩。这种“超小型”生产所造成的“不经济”和“非理性”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怎样克服农户经营规模小与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突破口,这就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参与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农业一体化经营组织,创造一种新的农业聚合规模。这种聚合规模产生的集聚效应将从整体上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这种聚合规模不仅不以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为条件,反而能够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优化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把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链、产业群,推动农业走上规模经营的道路。
二、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做到“三个三”,即:
(一)坚持“三化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我们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应突破以往就农业而谈农业的狭义思维,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屋建瓴地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讲,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三位一体统筹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思路是:一方面,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而龙头企业培育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聚集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促进农村中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加工中心、销售中心、信息中心和指导中心的作用。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相辅相成,实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共同发展,最终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从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带动第一产业,而且能促进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
(二)培育三大要素,突出培育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广泛,涉及到的要素很多,包括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农户、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主要的是重点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三大要素。一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具有比较优势、在当地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能够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市场销售、加工增值、科技配套的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综合竞争能力的产业。各地只有扬长避短,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培育主导产业,才能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农产品基地,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没有主导产业,就谈不上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不成产业链条,就更谈不上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所以,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各地应根据本区域的比较优势,瞄准一两项主攻产品,精心培植,生产“精其一而绝天下”的产品,形成规模,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联结市场,一头联结农户,把产加销、贸工农结合起来,减少了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转化与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基地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和组织载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龙头企业所带动的基地规模扩大,农户增多,其直接与单个农户对接很难做到。由于缺少中介组织,企农间利益关系很难协调,有了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也难以实施兑现。因此,应大力培育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三)发育三支队伍,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三支队伍主要是指专业户、企业家、经纪人。生产、加工和销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人格化的主体是谁呢?在生产环节是专业户,在加工环节是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在销售环节是经纪人。只有发育好这三支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第一,企业家队伍。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体系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真正普遍起作用的是企业家。有了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及优势产业和区域分工的形成;有了企业家阶层,才有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现行管理体制变革的推动。所以企业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和骨干,是在市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最牢靠的人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的推动受有限财力和既定利益格局等多方面的限制,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真正可以长期依靠的,是内生的、按照市场规则经营的企业家。所以,一方面,对农村中的专业户、生产大户等要通过工商登记给予法人地位,促进农村中各类能人的涌现,形成优势农户,培育农民企业家群体;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家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开放的政策、明确的产权和经济利益,激励人们各展其才,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脱颖而出。
第二,专业户队伍。专业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点。生产和销售专业户的产生,是产业链条形成的开始,是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化的起步。就自身来讲,专业户是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从他们身上,能够找到产业化的一切萌芽。随着专业化的发展,专业户扩展为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化区域,运销户变为经纪人,零售点变为专业市场。初始的专业户一般是生产经营品种的单一化,生产经营环节尚没有独立出来,既生产,又销售,还钻研科技,因此被称做“能人”。随着生产的发展,分工进一步细化,他们或专司生产、或专司销售、或专司科技、或专司加工,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所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的地方,都伴随着一批“能人”的涌现,“能人”向专业户的转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的标志。所以,要鼓励和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使农民逐渐由“兼业”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变。
第三,经纪人队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现赚钱的机会并把市场半径扩大,关键还得靠经纪人队伍。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竞争格局也是不断进行调整的,产业(产品)发展的影响因素更是纷繁复杂。因此,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兴衰,实在是“兵家常事”。但是,只要有了富有创新精神的经纪人,农业产业化就会历久弥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农业产业化就不会游离于增强农业竞争优势的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就可能成为现实。所以,培育一批信息灵敏、销售渠道畅通的经纪人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编/彭澜)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竞争力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改变农民在市场中处于“漫游者”的窘境。家庭承包经营重塑了农村经济组织的微观基础,农户成了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在变幻莫测又不尽完善的市场机制中,农户面临诸多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单个农户缺少获得市场信息的有效渠道,缺乏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过滤、判断、选择的能力,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其“风险概率”较高。在生产经营上常常彼此模仿,造成一哄而上、大起大落,形成典型的“扩散型蛛网”,从而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业不时发生“增产不增收”、“多了砍,少了赶”等低效率配置资源的现象。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通过契约这种方式,引导农民按照订单组织生产经营,就可以有效解决农民在市场中处于“漫游者”的窘境,降低农民的风险概率,提高农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农产品生产的“价值凸地”和“收益洼地”的矛盾。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一方面,农产品满足着人们最基本的衣食需要;另一方面,农产品是服装、酿酒、医药、食品等很多第二产业的原材料。农产品的任何产量和价格的变动,将产生很强的诱导效应,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稳定和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作为具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农业生产的“价值凸地”作用更加明显。但是农业又是风险高、比较利益低的弱质产业。首先,同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农业有许多明显的弱点:农业生产是依靠动植物生理机能并在自然环境的协同下进行的,物质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慢,根本无法与日新月异、色彩纷呈的工业产品相匹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很容易造成价格的起伏不定,引起市场波动;农产品一旦过剩,很难储藏,给农户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在农产品深加工发展滞后的情况下尤为突出。所以,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使农业获得行业平均利润,把农业应获得的利润留在农业内部,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发展阶段。现代农业要大发展,必然依赖于农业现代化为其提供获得发展的新型农业技术和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使在等量土地上用少量的活劳动推动更多的资本和生产资料,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然而,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其一,分散经营的农户普遍负担不起大中型机械的投资费用,而且高度分散的土地也不便于开展机械化作业。其二,分散经营的农户通常缺乏吸纳现代科技的内在动力。因为分散的小块土地经营不可能带来规模效益,农民在土地上投入越多亏损越大,成本与效益、投入与产出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农户在选择技术投入型还是劳动投入型时,往往偏重于劳动投入型,这极不利于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利于农业生产装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延缓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因而,在分散的农户经营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要使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客观上就要求在农业经营体制上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当前的最佳模式选择。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和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开辟了在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新途径。”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我国现有2亿多农户,农民人均耕地为1.8亩,户均耕地只有六七亩。这种“超小型”生产所造成的“不经济”和“非理性”的情况普遍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怎样克服农户经营规模小与提高农业规模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呢?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并找到了解决这一矛盾的突破口,这就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参与主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农业一体化经营组织,创造一种新的农业聚合规模。这种聚合规模产生的集聚效应将从整体上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实现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这种聚合规模不仅不以农业劳动力转移程度为条件,反而能够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优化各种农业生产要素的组合,把农业的生产、加工和流通有机地衔接起来,形成达到一定经营规模和水平的产业链、产业群,推动农业走上规模经营的道路。
二、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径选择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应该做到“三个三”,即:
(一)坚持“三化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我们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时,应突破以往就农业而谈农业的狭义思维,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高屋建瓴地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讲,就是坚持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三位一体统筹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来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村工业化,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城乡一体化。具体思路是:一方面,通过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而龙头企业培育的过程就是农村工业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聚集连片发展,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基础,促进农村中小城镇的发展,而小城镇建设水平的提高又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加工中心、销售中心、信息中心和指导中心的作用。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带动,相辅相成,实现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共同发展,最终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早日实现。从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能带动第一产业,而且能促进第二产业,活跃第三产业。
(二)培育三大要素,突出培育重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内容广泛,涉及到的要素很多,包括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农户、生产基地、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主要的是重点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三大要素。一是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具有比较优势、在当地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能够引导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市场销售、加工增值、科技配套的服务体系、具有较强综合竞争能力的产业。各地只有扬长避短,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培育主导产业,才能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形成相对稳定的消费群体和销售区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农产品基地,为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发挥作用的空间。没有主导产业,就谈不上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形不成产业链条,就更谈不上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所以,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立足点。各地应根据本区域的比较优势,瞄准一两项主攻产品,精心培植,生产“精其一而绝天下”的产品,形成规模,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提供基础。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一头联结市场,一头联结农户,把产加销、贸工农结合起来,减少了流通环节,促进农产品转化与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基地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竞争力。三是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纽带和组织载体。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龙头企业所带动的基地规模扩大,农户增多,其直接与单个农户对接很难做到。由于缺少中介组织,企农间利益关系很难协调,有了好的利益分配机制也难以实施兑现。因此,应大力培育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
(三)发育三支队伍,激活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三支队伍主要是指专业户、企业家、经纪人。生产、加工和销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人格化的主体是谁呢?在生产环节是专业户,在加工环节是龙头企业的企业家,在销售环节是经纪人。只有发育好这三支队伍,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第一,企业家队伍。从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体系不管采取什么形式,真正普遍起作用的是企业家。有了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以及优势产业和区域分工的形成;有了企业家阶层,才有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对现行管理体制变革的推动。所以企业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灵魂和骨干,是在市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最牢靠的人力资源。一个农业大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外部的推动受有限财力和既定利益格局等多方面的限制,所起的作用很有限,真正可以长期依靠的,是内生的、按照市场规则经营的企业家。所以,一方面,对农村中的专业户、生产大户等要通过工商登记给予法人地位,促进农村中各类能人的涌现,形成优势农户,培育农民企业家群体;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家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以开放的政策、明确的产权和经济利益,激励人们各展其才,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脱颖而出。
第二,专业户队伍。专业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点。生产和销售专业户的产生,是产业链条形成的开始,是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化的起步。就自身来讲,专业户是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从他们身上,能够找到产业化的一切萌芽。随着专业化的发展,专业户扩展为专业村、专业乡、专业化区域,运销户变为经纪人,零售点变为专业市场。初始的专业户一般是生产经营品种的单一化,生产经营环节尚没有独立出来,既生产,又销售,还钻研科技,因此被称做“能人”。随着生产的发展,分工进一步细化,他们或专司生产、或专司销售、或专司科技、或专司加工,成为某方面的专家。所有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的地方,都伴随着一批“能人”的涌现,“能人”向专业户的转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的标志。所以,要鼓励和重点培育一批农业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使农民逐渐由“兼业”生产向“专业”生产转变。
第三,经纪人队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现赚钱的机会并把市场半径扩大,关键还得靠经纪人队伍。在市场经济中,市场需求是千变万化的,竞争格局也是不断进行调整的,产业(产品)发展的影响因素更是纷繁复杂。因此,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兴衰,实在是“兵家常事”。但是,只要有了富有创新精神的经纪人,农业产业化就会历久弥新,永远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农业产业化就不会游离于增强农业竞争优势的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就可能成为现实。所以,培育一批信息灵敏、销售渠道畅通的经纪人队伍,能够有效地促进本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责编/彭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