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综述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生态学理论的引入,信息生态问题日趋成为现代信息管理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与以往片面强调技术的作用所不同,信息生态通过对人、技术、信息和环境进行综合考察,重新审视了技术中心论所导致的诸多问题,为现代信息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笔者利用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全国报刊索引等检索工具,以“信息生态”为题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出1995年起至2006年12月止的相关文献40篇。经归纳与分析,我国研究者对信息生态问题的研究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信息生态与信息生态学的概念研究
  
  1.1 信息生态的含义及特点
  我国研究者大都是通过分析构成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来理解“信息生态”这一概念的,因此可以将这一角度的理解归为“要素说”。其中,一种观点认为信息生态涉及信息、人和环境三大要素。信息生态的研究就是有关信息自身与生命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即涉及信息一人一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进而在这个基础上推导其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成演变和发展。笔者将这种观点归为“三要素说”。另一种观点是在此基础上,又从信息生态的研究对象、性质特点等方面阐释了对信息生态的理解:(1)信息生态是关于信息、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2)信息生态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生态系统。(3)信息生态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三要素说”的补充和扩展。
  罗义成在其研究中对信息生态的理解是所谓信息生态,是指在特定的信息空间,信息人与信息环境之间以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反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需求满足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均衡运动状态,是人类信息生态系统中人类及社会组织周围一切信息交流要素的总和。与前面两种表述略有不同,他将信息技术这一要素单独罗列出来,与其他三要素构成了“四要素说”,突出强调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除“要素说”之外,张福学从知识的角度对“信息生态”这一概念加以阐释:信息生态只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意在利用“生态”这一比喻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论。它是指存在于一个特定区域环境中的由人、实践、价值和技术所组成的系统,是整体系统中的知识存在。它有3个前提,一是知识不是孤立存在的;二是知识与整体和部分之间总存在影响和被影响的关系;三是知识是动态的,始终处于变化发展之中。这种观点可以归纳为“知识说”。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信息生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信息生态是一个部分及其之间各种联系所构成的复杂系统,信息生态具有多样性和持续演化的特点;信息生态中的不同部分依据系统中的各种联系共同改变,协同演化;信息生态中存在这一生态生存所必须的关键性“物种”;信息生态具有地域性。此外,“人为性”也是信息生态的一个显著特点。
  
  1.2 信息生态学
  1997年,美国管理大师托马斯·达文波特首次提出“信息生态学”的概念。后来,Arian Ward等学者论述了信息生态学的内涵。我国学者在借鉴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国内信息管理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信息生态学的基本认识:
  信息生态学是信息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与生物学中的“信息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不同),同时也是管理实践领域的一门交叉学科,至少与认知科学、信息科学、信息社会学、生态学、信息网络、信息设计与构建等25个学科和研究领域有关。
  信息生态学重新定位了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管理的作用,以人类需求为信息世界的中心来设计和管理信息环境。其总体研究目标在于通过合理的管理战略促使信息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发展。其具体研究目标包括:(1)探索信息环境发展演变的规律,了解人类社会信息环境的特征、结构、发展过程与演化机理等;(2)揭示人类环境同信息环境的关系,考察人在信息环境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社会发展与信息环境的关系;(3)提出信息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探索信息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与人及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即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生态学主要研究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特点和发生发展规律,其内容大体包括信息生态系统,信息环境与社会,信息生态系统的要素分析,信息环境管理,全球信息环境问题。具体从企业/组织的角度来看,信息生态学以策略、政治、文化行为、职员、过程及结构等6个因素为基础,研究信息管理模式、信息行为、信息工作人员、信息过程、信息结构、组织环境和外部环境等内容。
  信息生态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多种类型信息的集成、信息生态的演进、强调观察与描述、将人与信息行为作为焦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是一种新的信息管理思维,运用生态学的观点,综合考察人、信息、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其研究的对象是信息生态系统。与以往研究思路不同,信息生态学将作为信息主体的人的因素纳入研究视野,摒弃了以往以技术为中心的观念,这是人类对如何解决信息社会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认识和剖析的结果。
  
  2 关于信息生态系统的研究
  
  2.1 信息生态系统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信息生态系统是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信息生态的发展规律进行揭示与剖析的切入点。就信息生态系统的含义而言,我国研究者的理解大都是从对信息生态的认识发展而来的。李美娣认为,信息生态系统是信息自身与生命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王东艳、侯延香认为,信息生态系统是指由信息一人一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人工系统。孟瑞玲认为,信息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信息空间中由于信息交流关系而形成的人、人类组织、社区与其信息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交流与信息循环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前两种观点是从要素和功能的角度,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含义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而第三种观点更加强调了该系统的信息交流与循环功能。
  就信息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 一种方法是根据“要素说”进行划分:信息生态系统由信息、人、信息环境三大因素构成。其中,信息是构成信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因素;人是这一系统的主体因素;信息环境分为信息资源、物质技术硬环境和社会人文软环境;也有研究者认为,信息环境主要由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政策与法规4个部分组成。还有研究者用“信息生态圈”这一概念来表示信息生态系统,并 指出它由信息内容、信息技术、信息人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信息环境共同组成。这些表述的划分思路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把信息技术从广义的信息环境中单独提取出来,从而突出其重要性。还有研究者在三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系统要素和系统功能的排列和组合形成不同的结构成分”,即“信息子、信息素、信息场、信息链、信息网、信息圈”。
  另一种方法借用了生态学术语,从生态循环的角度来划分信息生态系统,即: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
  
  2.2 信息生态系统的特征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信息生态系统既符合生态系统的一般特点,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和功能,又具备自身独有的特点:(1)信息生态系统是指一种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生态学研究的4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信息传递和信息循环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4)信息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其早期发育阶段和晚期发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性。
  
  3 关于信息生态失衡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3.1 信息生态失衡的界定
  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分析的重点集中在对信息生态失衡现象的分析上。所谓信息生态失衡,是相对于信息生态平衡而言的。信息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信息生态系统内各部分(信息、环境、人)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状态,它是信息生态系统的一种良好状态。简言之,信息生态平衡就是信息一人一环境之间的均衡状态。反之,信息生态失衡就是指信息一人一环境之间的非均衡状态,即信息生态系统内部和外部交换的信息受阻或其自身要素与子系统之间的比例失调等。
  
  3.2 信息生态失衡的表现
  信息生态失衡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1)信息垄断,即信息资源不合理地被独享或专用的情况;(2)信息超量,即系统或个人所接受的信息超过其自身的处理能力或信息未能有效应用的状况;(3)信息污染,即过时、重复、谬误、淫秽信息对社会的危害状况;(4)信息侵犯,即利用技术手段侵犯他人的隐私或从事间谍或欺骗活动等现象;(5)信息孤岛,即信息系统之间彼此孤立、分散且利用程度低的现象;(6)信息综合症,分为个人信息综合症与社会信息综合症;等等。
  
  3.3 信息生态失衡的根源
  从信息熵的角度来看,导致信息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的熵,即:一方面由于系统内部的新陈代谢作用,结构上的有序与无序相互交替时往往会产生不平衡的现象,一方面外力对系统的干扰超过定限度时也会产生相应的熵。
  从信息生态链的各参与者——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和信息消费者——入手分析信息生态失衡问题,其原因可归结为:
  信息生产者方面的原因:(1)信息生产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2)黑客哲学的泛滥,造成了信息污染,影响信息安全;(3)狭隘民族主义\种族优越论以及霸权主义行径的极度扩张,导致信息垄断、信息渗透的产生。
  信息传递者方面的原因:(1)信息传递者有意或无意中延缓了信息的传递,导致了过时信息的产生;(2)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能产生干扰信息、缺损信息;(3)通讯及其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多种传播媒体。
  信息分解者方面的原因:(1)条块分割,缺乏协调,导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2)事业单位较多,从业人员缺乏竞争意识,(3)信息分解者的信息意识不高,知识面窄,且不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导致信息分解不及时。
  信息消费者方面的原因:(1)信息素质差;(2)信息崇拜的负效应;(3)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消费者喜欢免费服务,为信息垃圾提供了空间。
  还有研究者专门从文化因素入手,探讨了信息生态失衡的根源,他们认为,网络生态危机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网络技术不完善、法制建设滞后等因素都有关。同时,也与人们在网络化进程中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兼容、调适和转换等文化方面有关。导致网络生态危机的文化因素包括:“信息崇拜”的负效应,黑客哲学的泛化;网络生存空间观念的误区,文化霸权的威胁。
  
  3.4 解决信息生态失衡问题的对策
  要使信息生态系统向平衡的方向发展,即系统的各结构要素、比例、输入和输出数量等都处于稳定和畅通的状态,就要保持信息生产和消费的平衡、储存和传递的平衡、民主与法制的平衡、污染与净化的平衡等。具体对策包括:从改进循环链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对信息生产的监控,加强对信息传递过程的管理,加强对信息加工处理环节的管理,强化教育,提高国民的信息素质。在信息环境方面,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安全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和软件标准,以增强技术抗污能力;健全并强制执行信息政策和信息法制,实施信息分级制度,以净化信息环境;整合传统理论优势,进行信息伦理学研究,加强信息伦理道德建设;强化信息市场管理,促使网络信息资源朝产业化方向发展,防止信息殖民化,大力发展学科信息门户网站和信息地图的建设,重视图书情报学科发展和建设。
  
  4 结语
  
  尽管我国学术界对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历史还不长,但已围绕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对策,这将有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理论构建,并对解决信息社会中目前普遍存在的信息生态失衡问题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然而,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 些研究仅停留在对信息生态基本问题的解释说明上,内容较泛,缺乏创新;(2)普遍缺乏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吸收与借鉴,且有些研究在借鉴过程中也存在信息生态与知识生态概念的混淆等问题;(3)大多数研究来自图书情报界,而其他如伦理学、心理学、法律、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对该问题的争鸣却不多,这将不利于信息生态学这一交叉学科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要提高信息生态问题研究的水平,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注意研究的广度,不仅要在一般社会环境中研究该问题,还要将它置于不同领域,从不同角度加以探讨,如在企业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等领域中探讨改善信息生态的创新机制:二是要注意研究的深度,切忌浅尝辄止,应全面深入地把握信息生态问题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