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国际化进程中的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国际化是近二十年来各国高校的发展方向。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各高校努力采取一切可实施措施,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如联合办学,交换学生、教师,国际科研项目,等等。所有的项目中,教学是手段,教师是灵魂,二者需同时具备国际化水平、国际意识、国际视野等方能保证项目,甚至是高校国际化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 新时期 大学国际化 跨文化教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陆续提出“大学国际化”的观点,各高校逐渐朝着这一目标进发,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断努力,“大学国际化”已逐步形成规模,各国高校亦根据自身特点发展不同的国际化项目,如与世界高校联合办学、交换学生和教师、联合建立实验基地、国际科研项目、异国实习等。所有项目都集结了高校领导层、教师和学生的心血和努力。
  一、如何将大学国际化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如不同的教育制度、不同的社会需求,等等。笼统来说,我们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和合作,以此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视野、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新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已悄然提升到适应社会国际化发展的层面,因此,各高校需要不断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能顺应新社会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国际化是双向的,并非单向,我们不仅要把教师、学生和项目送出去,还要创造条件将外国高校的教师、学生和项目引进来,以此增加与国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机会和“送出去”的数量。但由于条件所限,各高校的教师入职前未必已经具有相应的国际化能力,教师能力有限,直接影响到教学手段,甚至各高校应国际化的目标都难以实现。为了顺应社会发展,各高校应通过各种国内或国外的培训模式对教师的国际化能力进行提升,包括博士生联合培养、外语培训、教学方法培训、文化培训、国际科研能力培训等。形形色色的培训,都是为了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新型教师团队,为培养国际化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和主体,是决定学校迈向国际化的关键所在;教学方法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新时代高校要向国际化进军,这是各国高校的发展方向。要达到这一目标,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已不能满足高校需求,必须进行改良,无论哪种教学法,我们都需要满足国际化的需求,融入各国文化、习俗等,将传统教学法改良为跨文化教学模式。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正宗的外语,而且要掌握所涉及国家的文化、习俗、经济等各领域的知识。学生在高校内与教师接触频繁。一名优秀教师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吸收更多符合新社会需求的知识、能量,尽早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在通往国际化的道路上,各国都采取了各种办法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如面向全球招聘外籍教师,增加师资团队中国际化比例,并安排外籍教师教授学生专业课程,以增强学生应变所涉及国家的专业能力。这些无疑是增强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好办法之一,外籍教师不仅能教授学生地道的外语,而且能教授外国文化、专业知识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外国工作和生活的应有技能,这些是本土教授所做不到的。但长期跟外教相处的学生,由于跟本土文化接触的机会少了,甚至是对专业知识的中文术语和中国体系完全不了解,往往不能在两国语言中自由转换,或自如地在两国文化中畅游;尽管各高校努力创造各种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机会,却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享受这些优惠,对于那些不能参加出国交流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紧跟时代步伐,符合国际化需求呢?基于以上两点,跨文化教学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只有各高校自己改进教学方法,主动配合国际化的需求,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享受到全球需求的教学方法。在跨文化教学中,教师是主体,要想向学生提供优秀的跨文化教学,教师需要具备应有的条件。正如以上所说,教师除了要掌握地道的外语之外,还要掌握扎实的中外专业知识、中外文化,以及国际视野、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只有教师具备这些条件,才有可能将其所知融入到教学手法中,满足国际化教学的需求。
  三、结语
  “大学国际化”是各国高校发展的目标,这一发展过程将“跨文化”提升到了更高更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新时期符合国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对各国高校和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调整教学手段以配合上述要求,是教师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世红,白永毅.论大学国际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
  [2]黄进,李玉兰.大学国际化不单是“接轨”.光明日报,2010-2-3.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作者在甘肃省一个县城担任普通高中生物学教学三年;发现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开展探究性教学偏少;不够重视教材改革和开发利用生物课程资源。本文尝试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建议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全面的反思、理性分析,及时修正错误、积累经验,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新课程理念 教学现状 课程改革 
摘 要: 对足球意识的研究已引起相当多的业内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提高运动员的足球意识已经成为足球教练员重要的实践。我国的足球水平与世界先进足球强国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对足球运动本身的领悟缺乏深层的理解,导致实践中的指导性偏差,青少年足球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而阻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现代足球意识及相关因素的探讨,分析中国青少年足球意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提高青少年足球意
在新课改实施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目标,对高中生物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全面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改进教学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是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其教育影响具有长效型。新课标要求教师要以指导者、合作者、引领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应转换
摘 要: 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状况,高校思政工作的教育质量有待加强,思政队伍的工作水平需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辅导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开展精细化辅导工作具有很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探究了精细化辅导的概念和实质,阐述了精细化辅导的原则,并归纳了精细化度辅导应采取的策略。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精细化辅导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央16号文件中要求要针对大学生的
摘 要: 2011年是幸福主题年,民生问题举国上下关注,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和发展,辅导员有着重要的影响。从上级领导到基层百姓,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辅导员作用的关键性,但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定位和发展轨迹定向的不同,均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辅导员的幸福感。本文对幸福感进行探讨,对教育管理部门和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工作定位定向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辅导员 幸福感 高校学生
[摘 要]本文针对0.4kV配电网,分析了电流、电压有效值,电网频率,谐波检测,电压波动检测,电压三相不平衡度检测等电能质量指标监测原理和方法,采用基于电流的PQ算法的谐波电流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开发了基于MSP430F1611单片机、无线收发模块nRF905和PC机组成的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详细介绍了其硬件部分设计。  [关键词]MSP430F1611 电能质量监测 谐波电流检测 配
摘 要: 当前,随着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再递增,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为此,团学组织应该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上,结合工作实际,从意识高度上重视和各类第二课堂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着手,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 高校团学组织 大学生就业能力 提高途径    1.团学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  在201
摘 要: 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本质观是高等学校教学论的核心。文章依据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探讨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本质,即生命生成,并追溯了其哲学前提,揭示了其现实意蕴。生命生成观基于生命的自由性、全面性、生长性,给予了高等学校教学过程新的认识,诠释了生命互动与渗透的教学观。  关键词: 生命生成 教学主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本质历来是诸多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长期以来形成了诸多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