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各个高职院中全面展开,广大教师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课程体系建设、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并且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各方面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大多数任课教师对专业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很了解,只是上好自己的课,大量的教学文件基本是处于闲置的状态。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势在必行,如何形成一套完整的,有监督管理机制的课程建设方案,并让任课教师参与到课程建设中来的,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基于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目的在于适应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积极应用这一新情况、新特点,以及网络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本研究将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考试改革相结合,使该理论在应用领域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是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总结兄弟院校各种成功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省实际情况、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课程模式。
具体目标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及途径、课程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由此总结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的有效课程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学完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多个:现代职业分析、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的建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基础及其发展需求等。就职业教育课程观而言,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是最重要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所坚持的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显著特征之一。
2.选择课程体系
根据确定课程目标的表述,选择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方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将根据任务目录进行,包括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对各种实验、实习活动的选择与取舍,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3.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即将选择并组织好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实施的课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课程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而且对学校的师资与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实施不仅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学得好”的问题。
4.进行课程评价
对所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对提供反馈,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或称内审和外审)。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对课程制定过程、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是指由校外机构根据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机构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用人单位或社会中介机构。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行考试改革:
1.考核形式多样化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突出职教特色。具体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 改革了过去单一的考试的方法,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将过程考核分别以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科学地评判学生,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还便于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考察他们查阅、收集和利用网络书籍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2.考试内容职业化
考试将本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纳入课程考核内容。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成果鉴定互认的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相关专业从业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结合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切实地反映了各类专业工作所需的实际工作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从事此种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当前,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全社会各行业从业就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为此,高职教育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我们的教学考核模式,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真正将能力培养本位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以此来强化学生岗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职业资格考试具有考核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应提倡在推行一定程度的课程考核成果互认的考核方法。
3.考试管理制度化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出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地提供保障。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所以,高职教育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每个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得到检验;检查教师辛苦一学期后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管理者,是否能真正了解师生教和学的实际情况,为科学管理和进行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要通过科学的考核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和学朝着培养目标的方向前进,真正做到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一、研究的实践意义
基于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研究,目的在于适应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目前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得到积极应用这一新情况、新特点,以及网络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本研究将能力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考试改革相结合,使该理论在应用领域上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总目标是认识高职教育的基本规律,在总结兄弟院校各种成功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索适合我省实际情况、具有高职特色的教育课程模式。
具体目标是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课程模式、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及途径、课程评价等多个层面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实践,由此总结出适合我国高职教育的有效课程模式。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即学完某个专业或某门课程之后,学生将要达到或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确定课程目标的来源有多个:现代职业分析、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科专家与课程专家的建议、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学习者自身的素质基础及其发展需求等。就职业教育课程观而言,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需求调查是最重要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所坚持的明显的职业导向性是其区别于普通教育课程观的显著特征之一。
2.选择课程体系
根据确定课程目标的表述,选择能达到这些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方法。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将根据任务目录进行,包括教学大纲和指定教材的选择或编写,对各种实验、实习活动的选择与取舍,最终形成课程体系。
3.组织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即将选择并组织好的内容付诸实践。这是课程中的重要一环,没有实施的课程只不过是空中楼阁。课程实施不仅要求教师要注重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采用,而且对学校的师资与设施以及企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实训条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课程实施不仅要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还要解决学生“学得好”的问题。
4.进行课程评价
对所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确定课程达到目标的程度,另一方面对提供反馈,为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与改进提供必要的依据。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或称内审和外审)。内部评价是指学校对课程制定过程、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体系的完整性进行评价;外部评价是指由校外机构根据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机构可以是政府部门,也可以是用人单位或社会中介机构。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行考试改革:
1.考核形式多样化
提倡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重视实践考核,突出职教特色。具体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考试方式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 改革了过去单一的考试的方法,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将过程考核分别以开卷笔试、大作业、读书报告、课堂提问、实践操作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科学地评判学生,不仅减少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还便于考核学生独立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考察他们查阅、收集和利用网络书籍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同时,要把课程终结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
2.考试内容职业化
考试将本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纳入课程考核内容。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与教学成果鉴定互认的考核方法。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相关专业从业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结合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切实地反映了各类专业工作所需的实际工作规范和标准,以及相关从业人员从事此种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当前,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提出了全社会各行业从业就业全面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考试考核内容选择方面,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考核与职业资格和技术等级鉴定接轨,提高考核评价的社会可信度和效度,同时得到相应岗位的资格证书。为此,高职教育应当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改革我们的教学考核模式,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真正将能力培养本位的教育思想落到实处,以此来强化学生岗位培养的针对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由于职业资格考试具有考核的权威性、公正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应提倡在推行一定程度的课程考核成果互认的考核方法。
3.考试管理制度化
要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并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出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地提供保障。健全课程教学大纲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强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所以,高职教育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每个学生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得到检验;检查教师辛苦一学期后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管理者,是否能真正了解师生教和学的实际情况,为科学管理和进行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要通过科学的考核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教和学朝着培养目标的方向前进,真正做到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