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to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是利用现有教学设备和资源,把信息技术加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和鉴赏音乐,而且还可以直接进行音乐创作。两者整合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
  ● 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教材和录音机等教学工具,指导学生学习音乐。这样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烦心理,教学效果也很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调动起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其次,如果学校能提供钢琴、电子琴等音乐教学设备,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扩大其知识面,有效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例如,学生在学习基本的乐理知识后,使用音乐器材来进行练习,比单纯地跟着教师一句一段地学习乐曲更有效果,更能欣赏到音乐旋律的魅力。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用声音作为载体,把音乐饱含的情感艺术美渗透到学生的内心。音乐的种类繁多,主要有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蓝调等,不同种类的音乐还包括不同情感的音乐风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的音乐类型,能不断扩大自己的审美空间,在多彩缤纷的音乐世界中发现更多的艺术美。比如,音乐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民族音乐,引导学生体会其中不一样的情感表达,以及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故事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学生只有达到精通弹唱的音乐水平,才能达到学习音乐的最终目的。比如,《小星星》这首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利用音乐器材对这首歌曲进行改编。学生要抓住这首歌曲的旋律和特点,把《小星星》改编成另外一种风格的和弦。此外,不同的乐器弹奏的方法不同,学生改编的旋律也会风格各异,但是这小小的创作过程,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发挥。
  ●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能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相关的乐理知识,在课后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故事及相关作品。此外,网络上提供了大量的音乐制作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软件上的虚拟钢琴来弹奏音乐,而不再局限于只能用音乐器材来练习。所以,信息技术给予了学生学习音乐更多的渠道,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为了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要求,高中音乐教学要考查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的成绩。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加强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重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例如,音乐学科考试中,考试分为乐理和音乐创作两个部分,理论和实践的成绩分别占总分的50%。其中乐理主要考查学生对乐谱、节拍及和弦几个部分的理解;音乐创作主要考查学生对操作乐器的熟练程度、写词及改编等。
  ● 结语
  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整合优化了教学的每个环节,营造了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提高了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要注意几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设计环节要合理紧凑,不能单单利用教学设备播放相关的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内容要有层次。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选取难易相当的教学内容。三是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只要能发声的物体都有可能成为创作音乐的器材,教师不要局限于现有教学设备,桌子、杯子等生活资源都可以善加利用。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总导演”,如果能在充分认识和处理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拿出一点智慧、运用一些谋略,进行有效的激趣,不但能使课堂张弛有度,还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地投
电子白板作为科技的先进产物已经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初中课堂,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参与者。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课堂的分析研究,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提出了如何高效使用电
面对经济、科技等一切发展,本领是最根本的力量源泉。面对仍在不断变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成长也需要专业本领。本期解码,我们试图从大家熟知的专业成长策略
有没有想过亲手打造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呢?假如要制作的是一台用于信息加密的专用计算机,那么任务并不难完成。在卡尔·萨根的小说《接触》中,小女孩爱丽在读中学时就自己组装了一台用于信息加密的专用计算机。所谓的专用计算机,究其本质就是将输入端输入的符号序列,经某种固定的规律转换后,生成新的符号序列输出而已。一台加密机所要做的事情正是转换符号序列,只不过它将转换规则隐藏了起来。  当前的困难是,随着计算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