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探讨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byo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不容乐观。笔者建议完善相应的教育制度安排、多渠道建设师资队伍、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实践教学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以及进行分类教育。
  关键词:教学质量;瓶颈制约;对策
  
  教学环节是高等教育中的主要阵地,教学质量直接反映了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否达到教育培养要求。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明确要求,要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并指出2010年教育工作的四个重点:更加积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任务;要进一步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抓紧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抓好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估;抓实每一名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高,抓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因此,当前探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相关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存在不足。本文分析了当前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教育体制部分环节存在缺陷,建议完善相应制度
  
  1.学生评价形式单一,忽视能力培养
  现在社会选择毕业生时,看到的成绩单一般也只是专业理论课程成绩单,很难看到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凭据。这不利于社会选择用人,也不利于促进学校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教学水平。笔者建议按培养要求,从多方面丰富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评价形式。
  2.严进宽出,滋生学生懒散思想
  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严进宽出,正好与西方相反。这种模式会滋生出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学习压力,没有学习主观能动性,不思进取,学习与生活懒散,实际上是在混毕业证,严重败坏学风。笔者建议必须严格控制学生毕业的出门门槛。
  3.教学和科研错位,学校评价失衡,重教师,轻学生
  目前高等教育教师职称的晋升标准和教师考核中,科研比重要求得过多,而教学质量要求基本没有或者流于形式。教学和科研处理不当,教学和科研的错位,科研中的恶性竞争还诱发学术腐败,也阻碍了科研质量的提高。2009年我国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总体质量不高,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还存在重教师,轻学生的思想。在评价高等院校时,更多看重的是有多少教授、博士和科研成果。在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评价学校更看重的是学校培养出了多少成功的学生。笔者建议,教师职称的评定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研型的职称,科研成果要求得多一些,教学成果要求得少一些;另一类是教学型的职称,教学成果要求得多一些,科研成果要求得少一些。这样才能使学校和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或多或少地进行科研,有利于提高学生和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活力。
  
   创新型、实用型师资匮乏,建议多渠道建设师资队伍
  
  一直以来,高校新教师招聘重学历,轻能力,重科研水平,轻教学水平,对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虑得较少。因此,培养创新型、实用型教师还存在比较大的困难。笔者认为,要创新不但要系统掌握相关理论,还必须理论和实际紧密相结合。尽管这些年提倡产学研相结合,但是学校和企业联系得还不够。如果能让企业具有一定资历和条件的人才到学校担任一定的教学任务,同时让学校的一部分教师到企业中参与一部分实际工作,应该对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及今后进一步培养创新型学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应试教育和灌输式思想严重,建议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好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要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必须以主动性的发挥为前提,真正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在教学方法上绝不是灌输式的,而是如何发展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更多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西方发达国家多是通过社会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当中学习。他们非常注重如何让学生发展自己探究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所缺乏的:学生不是简单地说教式的或者是灌输式的学习,而是通过在多样的学习或者是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渐养成这样的学习习惯。实践性教学内容不足,建议加强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力度
  实践性教学内容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过于偏重理论化,与实践结合得不够紧。二是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实习、调查等执行不到位或流于形式。笔者建议,当前高等院校要从思想上真正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建议成立专门组织,理顺实践教学经费支出程序,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从教育服务社会的理念出发,积极并实质性地开展和企业共建双赢的活动,为各专业开辟和打造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以促进实践性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
  
  培养模式单一,建议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
  
  我国现在的高等院校分为学术型或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类。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仅对学校进行简单分类仍是不够的。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反映高校扩招后,毕业的大学生越来越趋同,没有特色。笔者建议在每一类学校内部,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要求,应该进一步分类,不应该采取同样的课程设置。从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安排上看,大一和大二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还不明确,到了大三学生的发展才开始分化,一部分学生要考研进一步深造,一部分学生毕业直接参加工作。因此,同一或相近专业大学一、二年级可以设置相同的课程。大三开始应将学生分为职业型和研究型两类来设置课程和教学方式。对于前一类可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根据社会需求,进一步培养有特色的大学毕业生。后一类可以加强理论教学力度。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还可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政法[2010]2号,(附件),2010年1月29日
  [2]真虹,中美大学课堂教学比较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年第2期
  [3]李杰,日本大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启示,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其他文献
体育课本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院校体育课本的使用没有完全发挥其功能,有待改善。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方向,更新对体育课本的认识,编
自1990年到2008年底,中共中央先后共召开了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召开,体现了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落实.它对推进整个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