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一江清水 享“绿色红利”

来源 :今日中国·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ysse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经济带应该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提出的要求,至今言犹在耳。
  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湖北省以“钉钉子”精神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保障当地居民环境权利。如今,长江的岸绿了,水清了,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江风习习,荫凉片片,不少人在湖北省荆州市万寿园内游览憩息。“1998年特大洪水,我经常来这里巡堤,三峡大坝控制洪水以后,就不用再来巡堤了。”今年77岁的李用书曾是荆州农业局的员工。他说,当年这里什么都没有,现在围着万寿宝塔建起了公园,他喜欢早上到这里写地书。
  万寿宝塔矗立于万里长江第一矶—荆江大堤观音矶头之上。1998年盛夏,荆江河段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观音矶头记载45.22米的超歷史最高水位线。“观音矶是长江出三峡后流经的第一个矶头,随着三峡工程、荆江分洪区的建成使用,以及荆江两岸堤防的加固,使得这里的防洪形势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中共荆州市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实施荆江沙市段生态修复与保护项目,创造性地做好“长江大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老工业遗址保护与利用”三结合的文章,并遵循历史沿革和民间约定俗成,将项目名称定为“ 沙市洋码头文创园”,让市民和游客深度体验“万里长江,美在荆江”的人文自然之美。
  位于荆州区西北边陲的蔡桥村,上邻当阳,下接枝江,左靠菱角湖,四湖环绕,三面临水。蔡桥村党支部书记蔡其兵表示,“绿色是蔡桥的底色。我们坚持以保护绿色生态为底线,着力建设绿色宜居蔡桥。”
  “从2020年10月开始,在菱角湖湿地公园核心区陆续收回大小鱼池经营权共计18口及精养鱼池3个约110亩,用以打造小湿地,以湿地公园核心区域开展堰塘改造、道路路肩加宽、‘一户一景’及‘一步一景’建造、打造景观长廊。”蔡其兵向记者介绍。
  他表示,“2020年组建成立了红色蔡桥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现已入社参股农户354户,流转土地3601亩。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合作社助推‘虾稻连做’模式、特色水产养殖发展、规模性发展优质香稻等特色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不断助推村级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我们将红色文化与水湖风景、美丽乡村与村野旅游相结合,探索发展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田园风情、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民俗‘乡村游’,力争将蔡桥村打造成集观光娱乐休闲及民宿、农家乐发展为一体的综合旅游点。”蔡其兵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三峡移民“搬”出新天地
  “习惯了手洗,觉得捶出来的衣服干净。”2021年5月14日,刘正清坐在石凳上,挥动着棒槌捶洗衣服。她说,“以前我们都是围在长江边洗衣服的,虽然有了洗衣机,但传统不能丢。”
  刘正清是湖北省宜昌市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的村民,20世纪90年代,为了三峡大坝的建设,她和村民陆续搬到了这里。为照顾村民的生活习惯,村里引山泉水修起了便民洗衣池。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许家冲村视察,同在便民洗衣池洗衣服的村民亲切交谈,得知大家用无磷洗衣粉和肥皂洗衣服,洗衣污水也会处理后排放,他高兴地点头肯定。
  作为“三峡库首第一村”,许家冲村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当地村民发展民宿、手工、茶叶等产业,全村现已共发展民宿餐饮38家,近200人吃上“旅游饭”,村民增收300万元人民币/年,集体增收27万元/年。可谓是,搬了家,稳得住,村民致了富。
  “创业至今快10年了,以后我要成为企业家。”1975年出生的谢蓉利用三峡坝区有利的文化资源、人力资源、地域资源,用手绣 艾草 棉麻的生态特色文化理念,开发出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牵花绣装饰等手工特色产品,带动移民妇女在家灵活就业。“以前我在上海打工,现在回来做民宿工作,闲暇的时候来这里做绣娘,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呢!”今年30岁的望晓艳高兴地对记者说。
  “以前白天采茶晚上连夜制茶,现在在车间精制茶叶,终于不用熬夜了。”今年34岁的望华鑫也是从外地打工回来,帮父母经营家里的“老本行”—茶叶。2020年,双狮岭茶叶合作社在望华鑫的带领下,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合作社的年产值从2018年的1000多万元上升到6000多万元,新增手工制茶体验厅等2000多平方米,带动合作社多户农民增收致富。
  据悉,2020年,该村经济总收入906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0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24.7%、100.3%、47.9%,移民就业率达95%以上。望着一江清水,一座新村,村民们盼望着来年收入更上一层楼。
  告别“饮水难” 喝上“安全水”
  “用水时水龙头一拧,水就来了;偶尔有故障给管水员一个电话,故障就排除了;冬天缺水时合上水泵电闸,水也能哗哗流淌……”家住在湖北宜昌五峰大山深处枫香坪村的王海说,这在两年前,可想都不敢想。
  河在谷底,人在山上,如何让“水往高处走”?枫香坪村是湖北五峰大山深处,缺水源、饮水难,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该村,成为全村550多户近2000人最大的“痛点”。
  “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下存不住水。一到冬末春初的干旱少雨时节,老百姓无水可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农村安全饮水办公室主任文林峰感叹道,“20年前,很多群众要到长江支流岷江南河挑水吃,半天只能挑一担水。”
  王海回忆说,后来建起了分散蓄水池,家家户户平时节约一点积累一点,勉强应付过去,但池子中的水还是下雨的“天河水。”
  为彻底解决旱季饮水问题,该村所处的仁和坪镇从南河一处海拔200米的取水点引水,每隔几百米建设一个泵站,将河水垂直提升1000多米,沿途8级泵站将河水抽升至镇水厂,再通过管网分流至海拔较低的各村。类似的提水工程该镇共有6处,14公里供水主管网覆盖全镇。
  此外,在建好农村饮水工程的同时,该县十分注重日常管水,全县共聘请428名专职“池长”管水,每个小型集中供水工程都配备供水工程“二维码”,扫码便可知管水责任范围和受益户信息,通过引导群众参与,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仁和坪全镇、长乐坪镇集镇、湾潭镇红旗坪村安装智能水表,实现群众不出户即可交纳水费。
  对此,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丁鹏表示肯定。他说,“水权是关乎百姓生命、健康的生存权,也是实现可持续就业增收的发展权。国家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投入财政、建立运营机制和维护机制,来实现当地居民的水权。”
  “水的问题彻底解决后,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产业也得到了提升。以前农户养猪不敢多养,现在农户养猪的规模变大了。”枫香坪村书记严华向记者介绍,胡庆东家就是受益者之一。他们不仅安装了淋浴、抽水马桶,两口子还养了200头猪,平时就用分散蓄水池里的水喂猪,收入比以前更多了。
  胡庆东腼腆地说,“自来水来之不易,要珍惜。”
其他文献
每年的六月是“ 高考季”。在这个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时刻,莘莘学子走上考场,凝神聚气,在試卷上庄严作答,只为不辜负这十几年的书山跋涉与寒窗苦读。7 2 年前,中国革命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中国社会正经历着近现代以来最伟大的历史转折,“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即将实现,“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即将过去。在这最后的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 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 以“ 进京赶考”的谨慎与虔诚的态度,牢
走进广州市天河区港澳青年之家总部,到处是以香港主干道命名的指示牌,“弥敦道”和“皇后大道”都赫然在列。闲置的地方摆放着入驻企业的展示产品。总部共设置了100 间办公空间,还有网红直播间、头脑风暴间,共享经济区和开放式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分区。“特别要感谢广州市天河区委统战部给予我们的大力支持。”港澳青年之家总部创业基地的创办人和总经理是香港青年陈贤翰。据他介绍,这里的办公场地以公益性为主,超过一半的面
2021年5月30日,北京中华世纪坛举办的“时代楷模—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主题影像展,吸引了大量观众观展。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风华,层出不穷的英雄人物及其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他们标定着民族的精神坐标、展现着国家的道德水准、引领着时代的价值追求。本期刊发《礼赞楷模 致敬新时代》正是人民向时代楷模致敬的心声。  自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以来,地处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践行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原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在人权建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使全体人民的各项权利得到更高水平的保障,创造了中华民族史上人权发展的奇迹,也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权事业近年来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到粤港澳大湾区,这意味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实践载体,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坚定力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探索者与
近些年,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知识共享互通的探索实践及互利共赢、命运与共文化基因的传承创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突显。  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为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以高等教育为重要载体的人文交流是人与人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对于增进各国共识、推动区域发展,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具有基
2019年的一天,在法国国际电视五台(TV5Monde)一个纪念中法建交55周年的节目中,播出了一则寻人启事。电视屏幕上出现了一张60年前的老照片,照片上一个法国小女孩和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坐在一起。她叫西尔维娅娜·罗森伯格(SylvianeRozenberg)。  沟通之旅  当时只有5岁的西尔维娅娜·罗森伯格在1957年中法合拍的电影《风筝》中扮演男主角比埃罗的妹妹尼可儿。时隔多年,这位小
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不仅是经济上的融入,更是人心的融入,而民心相连相通与人文建设息息相关。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以来,粤港澳三地加快文化融合建设,影视、文学、艺术、非遗、文创、旅游产业等领域的交流机制和平台风生水起,“人文湾区”初具规模,“新湾区人”的文化自信正逐步建立。一系相承的文化血脉,无限可能的发展机遇,构筑出风景正好的文化湾区。  中西荟萃 多元开放  绚美的绘画、创意的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