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无隐喻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xx000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70后”作家,任晓雯近年的表现令人瞩目,她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以一个“没用”小人物的命运折射着一个城市的面目,一段历史的镜像,被称为“实力”之作。她的小说看似淡然,却在无比平静、节奏均衡的叙述里保持着不动声色的张力。
  《换肾记》也同样如此。这篇小说的框架不大,在一个家庭内部展开,但它所讲述的又并非中国传统家庭里常见的一地鸡毛。小说开篇就以利落的“前一日,梁真宝喝多了水”引出丈夫的尿毒症,以及妻子陈佩佩严密的饮食监控。关于他的治疗,如能保持透析和良好生活习惯应无大碍,但说到底,换肾才是上上之策。
  这是一个“小”家庭里的“大”问题。说“小”,是因为这个家庭几乎就是当下中国一个微缩的家庭模板;说“大”,是因为这个问题无关乎日常,无关乎温饱,而直逼生死这一终极命题。
  这又是一个以“轻”的手法来处理“重”的问题的示范。任晓雯既轻又巧地将这一个问题抛出来,连带着中国家庭常见又永恒的琐屑问题:婆媳矛盾。
  陈佩佩怂恿梁真宝换肾,换何人的肾?婆婆严素芬。小说开始,夫妻二人关于“严素芬”的争吵已经悄然揭开了家庭矛盾的一角。换肾问题提出来后,日常矛盾就上升为了各人揣着小心思的错综复杂的格局。由于严素芬和梁真宝配型合适,夫妻两人自是一心想用上她的肾;而严素芬自觉辛苦一生,正是享福的年纪,难不成还要为儿子再死一次?就在这各人的算盘和盘算中,一场关于“肾”的拉锯站开始了。
  任晓雯将这场“战争”写得触目惊心,但它来得并不突兀,也不生涩,因为陈佩佩的坚持、梁真宝的附和、严素芬的躲避,都是在这个家庭内部的细小博弈中展开的。最严重处,莫过于严素芬因不答应换肾而被陈佩佩锁在屋子里,她跑到阳台上喊“救命”也被媳妇诬为“老年痴呆症”。
  读及此处,读者难免心寒。纵然我们已经洞悉了生命除旧布新的本质,纵然我们在内心暗暗赞同陈佩佩说的“我们年轻,生活没开始呢。不像那老太婆……”但我们依然会为严素芬那艰辛难堪的无处躲避而感受到无奈的心酸和挣扎的绝望。在“生与死”面前,她的自私、卑琐、逃避、反复无常都是可以原谅的。在小说最后,当她以一种与人间永别的心态梳妆打扮之后,被儿子媳妇强行押到医院时,她还是不由自主地想逃,可是一转角就被一辆像玩具车似的奇瑞QQ撞倒了。她出门前为自己精心选择的磨砂皮黄色船鞋飞了出去,沾灰蒙尘,“像只破碎的肾”,这最后的比喻在巧妙的对应中饱蘸着浓重的悲凉。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疾病”作为一种隐喻常常与国族、时代、社会等问题联系在一起。在当代文学中,在史铁生、贾平凹、苏童、阎连科等人那里,“疾病”依然与历史的维度、国家的巨变、村庄的沉沦等宏大命题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70后”笔下,“疾病”携带着的象征越来越个体,也越来越微观。而在《换肾记》中,“疾病”就是“疾病”,它没有隐喻,没有承担溢出其边界的多余功能,它与“健康”一样就是人类生存的正常状态,同时也无可避免地成为检验人性、关系、情感的“试验剂”。
  任晓雯显然更“狠”一些。她要用这“试验剂”去检验人性的限度,检验亲情所能承受的重量。于是,她绷着一股子劲儿,将“疾病”朝着“死亡”的方向推去。严素芬在逃避儿媳妇换肾建议的过程中,就一直以“死亡”的可能性结果作为借口。她认为自己和儿子两个人会同时死在手术台上,家产会落入儿媳妇手中。她在这种想象中恐惧、自怜、愤怒。但意料之外的是,导致她死亡的不是换肾,而是换肾之前因逃避换肾仓皇出逃遇上的车祸。
  这是一个叙事按照自身的逻辑往下运行的故事或者说事故。可是,在这场悲剧里,无人可以指责。也就是说,这里只有悲剧,而无对错。我以为,这正是任晓雯能够将故事不断推演下去的内在动力。每个人都没有错,车祸就在他们“无心之举”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无可选择地碾平了一个人的命。她的命,本来可以换回儿子的健康生存。或许,在作者看来,这种由“無心之举”导致的“无心之过”才是最大的“悲”。
  如果换了一个作家,或许不会让车祸发生,而代之以“大团圆”、“大欢喜”的结局,那也无可厚非,符合中国家庭的叙事伦理。但不知为何,我总觉得,任晓雯的这种“残酷”设置、毫不手软的推进,似乎来得更加自然,更加真实。
  曹霞,著名文学评论家,现居天津。
其他文献
在第23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第六届复旦大学读书节拉开帷幕,作为启动仪式主讲嘉宾,贾平凹分享了自己阅读经验以及对当下阅读状况提出了看法。贾平凹表示,自己写作的重要资源和背景一个是中国传统经典,一个是家鄉那融合了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独特乡土文化。尽管现在都在强调读书,但在贾平凹看来,越是强调,实际上越是证明我们的阅读水平和氛围都还不够。“年年都在强调读书,证明中国人年年没有把读书做好。采访这些人,也把
第14届“十月文学奖”颁奖仪式暨中国李庄第二届十月文学周活动于日前在四川宜宾的古镇李庄举行,全国40多名作家参加此次活动。余华、严歌岑、迟子建、任晓雯、胡弦、宁肯、刘庆邦、叶舟、马原、红柯等作家作品分别获得中篇、长篇、短篇小说奖、散文奖、诗歌奖等奖项。作为拥有两千多年历史和抗战文化中心之一的小镇李庄,再一次受到全国文学界的密切关注。本届文学奖获奖名单如下:新人奖:文珍《暗红色的云藏在黑暗里》;特别
运动路径问题历来是大家比较“惊恐”的问题。一般而言,点的运动路径有两种,一种是沿直线运动的“线段型”路径;另一种是沿曲线运动的“圆弧型”路径。下面列举两例,以全等和相似为解题思路进行分析,供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参考。  (作者單位: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中学)
《孤岛的诗歌》是澳洲知名作家琼·伦敦的最新作品,作为现今澳洲文坛上深受瞩目的作家,她的作品先后获得西澳大利亚总督小说奖橘子奖和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候选榜单,而《孤岛的诗歌》更是获得了2015年澳洲总督文学奖、帕特里克·怀特文学奖、昆士兰总理小说奖等多个奖项,并入围了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基布尔文学奖、澳大利亚书业奖年度图书等多个榜单。《悉尼图书评论》网站则评价说,“《孤岛的诗歌》有着经典名
西班牙语世界最著名的当代作家之一哈维尔·塞尔卡斯日前来到中国,和中国读者分享创作心路历程。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骗子》首次在中国出版,他看到很多年轻人来到现场觉得很惊喜,“中国人经常看外国文学作品,但我们读中国作家的作品却很少,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我们一定可以从中国作家身上学到很多。”塞尔卡斯说,他本人看过不少翻译成西班牙文的唐诗,尤其喜欢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他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很感兴趣,表示这次回国后他
近日,作家赵本夫的长篇新作《天漏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舉行新书发布会。赵本夫的中篇小说《天下无贼》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熟知,长篇新作《天漏邑》则以求新求变的面貌给了读者一个惊喜。该书以蛮荒之地、化外之民的天漏村为模型,以田野调查的叙述方式向读者讲述“天漏村”的故事,将宇宙自然的奇幻力量与文明进程的诡谲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叩问自然秘境与文明演变。发布会上,文学评论家、中国
陕西乡土作家、阎良作协主席冉学东最新倾注家乡力作《老关山》近日由西安出版社正式推出。据了解,冉学东系西安市阎良区人,多年来致力于乡土文化挖掘,從远古时期黄帝铸鼎及至近代积淀丰厚。在此基础上沉潜,先后创作《关山刀客》、《大荆塬》、《谷风》三部长篇,将关山古镇、荆山故事一一道来,《老关山》延续创作路径,展现了古镇百年历史,别具风貌。长篇新作《老关山》受到各方关注,贾平凹表示:“学东坚守文学、用真情打动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有其气,这气包括其形、其味、其色等,它们会潜入我们记忆的深处,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在大雨滂沱或者雪花狂舞之际,以一种不期而遇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我们的周遭。这既是久远记忆的再次被唤醒,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共振。鲍尔吉·原野的《松树的气息》写的是作者对于松树的记忆,松木宛如一个个细胞,携带着丰富的心理符码,游走在作者的生命轨迹里。  《松木在夜晚说话》是从一些被锯成木楞的松树起笔的,那是一段
日前,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诗人李浩诗集《还乡》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诗人吉狄马加谈到年轻诗人创作现状时如是说。李浩曾获宇龙诗歌奖、北大未名诗歌奖,入围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等。著有诗集《风暴》、诗文集《你和我》等,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还乡》中的诗,创作地点不尽相同,掺杂着李浩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并从不同的写作向度上展示了他对多重空间、多种可能
学者余世存先生的新著《先知中国》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先秦时代的专题史、人物纪传史,余世存撷选了29位人物的预言为中心展开,并对预言本身予以分析,说明一人一国都有命运轨迹。这是作者经过十五年沉淀与遍寻,首次提出中国先知传统这一概念,填补了中国史叙事领域的空白,让读者领略先知预言后世的神奇能力,其关乎生死大事的预言对读者极具警示意义。我们正在面临的世界的变化既是自古以來枢轴文明屡次变化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