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能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灿爛的饮食文化。但由于各国各民族文化内涵的差异,文化图式作为各民族所具备的知识系统的总和,在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的时,如果不注重文化传播方式及技巧,就很难让目的语读者有效的构建新的文化图式。本文以文化图式理论为视角,分析了文化图式理论与菜名翻译的关联,从文化图式对应、冲突和空缺三个方面,讨论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中菜名翻译中文化图式的正确建构。
【关键词】文化图式;翻译;契合;冲突;空缺
【作者简介】梁红,西安工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美食更是在海外享有盛誉。作为贯穿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一条线索,不同的菜品名称生动地反映了中式独特的传统文化及内涵。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目的语读者对我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仍然较低,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因此,若要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让目的语读者相对轻松地接受和认同源语言文化,译者必须重点研究不同文化图式的差异及特点,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解决不同文化的冲突,正确处理信息的缺失。
二、文化图式与翻译
哲学家Kant(1724-1804)首先提出“图式”(schema)的概念。他认为图式就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是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结构。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文化图式则是人们对于器物、制度和观念等社会价值系统的反应与经验的总和,是人脑对于所习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有序知识系统和框架,最大特点在于民族性和地域性。从某种意义上,文化的交流即文化图式的交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异质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从而推动语言文学的发展和文化身份的形成。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利用相关文化图式对原文本解码,并用目的语对原文本的内涵及意义进行再次编码的过程。所以说翻译的实质是图式间的转换过程,即:理解和表达。译者在理解原语时要充分调动原有的知识体系,对原语图式进行正确解码,同时将解码了的原语图式编码重组转换成的语相对应的图式。因此,翻译不仅是一个解构原文建立新文本的过程,涉及的更是两种语言的图式思维活动。
三、文化图式视角下下菜名的英译
近年,我国文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对我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东西方在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也有很大区别。如果译者无法良好地把握两种文化图式,将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过程中信息传达的偏差,成为我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绊脚石。笔者通过研究《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中菜名翻译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图式关系,大致体现为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空缺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图式对应,指的是源语的文化图式与目的语的文化图式基本对等。中英两种语言有时虽承载的文化不相同,但也存在文化图式部分或完全重合的现象。如中文中表示勤劳的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英文中就有相对应的表达:“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趁热打铁”与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对应;译者只需在面对此类文化图式相同的情况时只需将大脑里的图式一一对应起来,用目的语的文化图式来正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图式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采用图式对应或相近策略,用直译的办法就能够很容易地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填充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菜名如下:
香辣猪扒
【关键词】文化图式;翻译;契合;冲突;空缺
【作者简介】梁红,西安工业大学。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整个中国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美食更是在海外享有盛誉。作为贯穿中国悠久饮食文化的一条线索,不同的菜品名称生动地反映了中式独特的传统文化及内涵。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内涵的巨大差异,目的语读者对我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仍然较低,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因此,若要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让目的语读者相对轻松地接受和认同源语言文化,译者必须重点研究不同文化图式的差异及特点,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解决不同文化的冲突,正确处理信息的缺失。
二、文化图式与翻译
哲学家Kant(1724-1804)首先提出“图式”(schema)的概念。他认为图式就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或者说是学习者以往习得的知识的结构。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图式理论的一个分支。文化图式则是人们对于器物、制度和观念等社会价值系统的反应与经验的总和,是人脑对于所习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有序知识系统和框架,最大特点在于民族性和地域性。从某种意义上,文化的交流即文化图式的交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介绍异质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从而推动语言文学的发展和文化身份的形成。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利用相关文化图式对原文本解码,并用目的语对原文本的内涵及意义进行再次编码的过程。所以说翻译的实质是图式间的转换过程,即:理解和表达。译者在理解原语时要充分调动原有的知识体系,对原语图式进行正确解码,同时将解码了的原语图式编码重组转换成的语相对应的图式。因此,翻译不仅是一个解构原文建立新文本的过程,涉及的更是两种语言的图式思维活动。
三、文化图式视角下下菜名的英译
近年,我国文化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对我国饮食文化在西方的普及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东西方在历史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也有很大区别。如果译者无法良好地把握两种文化图式,将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翻译过程中信息传达的偏差,成为我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绊脚石。笔者通过研究《中文菜单英文译法》 中菜名翻译可以发现其中的文化图式关系,大致体现为文化图式对应、文化图式冲突和文化图式空缺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图式对应,指的是源语的文化图式与目的语的文化图式基本对等。中英两种语言有时虽承载的文化不相同,但也存在文化图式部分或完全重合的现象。如中文中表示勤劳的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英文中就有相对应的表达:“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趁热打铁”与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对应;译者只需在面对此类文化图式相同的情况时只需将大脑里的图式一一对应起来,用目的语的文化图式来正确传达源语言的文化图式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采用图式对应或相近策略,用直译的办法就能够很容易地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填充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的菜名如下:
香辣猪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