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品析小阿炳的“看、听”
  1.“二泉映月”其实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请同学们阅读全文,找出描写二泉景色的相关词语,边读边想象那美妙绝伦的风景。
  2.谁来说说“二泉映月”的景色,可以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出示相关词语: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静影沉璧月光如银月光似水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3.刚才我们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二泉的美景,那么年幼的阿炳来到二泉边,能看到如此美景吗?(能,小阿炳当时没有失明)
  4.可是,师父却不问他看到什么,而是问他听到什么。那么,阿炳听到什么呢?(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
  5.这是为什么呢?(引读师父的话语)师父的这句话你能听懂吗?小阿炳能听懂吗?(依据学生回答相机理解“饱经风霜”一词)
  6.小结:没有经历过风霜的人,是不会听出泉水中奇妙的声音,也不会完全理解师父的话语。阿炳也是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二、想象阿炳的坎坷经历
  1.今后的岁月里,阿炳会饱经什么风霜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自然段,想象阿炳的艰难经历。
  2.阿炳这十年来饱经的风霜有哪些?(双目失明,生活穷困,疾病折磨……)在困境中阿炳是怎样做的呢?(板书:做)
  3.有感情读出阿炳与命运的抗争。(配《二泉映月》选段)
  三、前后比照阿炳的“看、听”
  1.又是一个中秋夜,饱经风霜后的阿炳再次来到二泉,此时的他又是什么感受呢?请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
  2.此时的阿炳看到什么?(双目失明的他什么也看不见)
  3.十年前的中秋夜,阿炳还和师父一起欣赏二泉映月的美景,十年后的中秋夜,物是人非,师父已经离开人世,自己也饱经风霜,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二泉映月的景色了,他从淙淙水声中听到什么?(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4.这个句子中的各部分是不是结构相同?“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四个部分结构相同,这就是排比句。(反复诵读,体会排比结构能增强语势,使感情强烈)
  5.这些都是阿炳用耳朵听到的吗?(不,是“想到”的。板书:想到),你怎么理解阿炳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联系阿炳的经历来理解)
  四、细读第
  自然段,描绘音乐曲线,体会句子特点
  1.如果你经历了挫折或失败,你可能会哭泣着向亲人倾吐自己的感受。卖艺度日的阿炳,他通过什么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呢?(拉二胡)请同学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看看阿炳是怎样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
  2.作者将琴声分成了几个部分来写的?(3个部分,开头、高潮、结尾)是怎样写琴声各部分的?(各部分都是先写了曲子旋律的特点,再写要表达的情感内容)依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投影文字,表现音乐的三个部分旋律特点和情感内容)
  升腾跌宕
  表达……抒发……
  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久久回响委婉连绵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5.作者仍然用了排比句强烈表达情感,结合投影,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五、总结音乐创作历程
  1.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阿炳创作音乐的历程。阿炳“经历”苦难后,再次来到二泉,“想到”了很多,不禁拿起二胡,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了茫茫月夜。就这样,一首不朽的音乐诞生了。
  2.阿炳通过音乐来倾吐表达情感,你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我们的写作也需要这样的过程:“经历——思考——表达”,作文的创作历程和音乐的创作是一样的。请用文字将自己曾经历的挫折、痛苦倾吐出来,课后写成400字的作文,题目自定。
  (作者单位:大丰市白驹镇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教学片段一】  师:上节课,同学们初读课文,知道了林肯就任美国第16任总统首次站上演讲台时,“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他们为什么“笑”?为什么所有的参议员都开怀不已地“大笑起来”呢?  生:他们“笑”“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  生:我觉得他们的“笑”,是在羞辱林肯。  师:(板书:羞辱)请思考一下,他们为什么要“羞辱”林肯呢?  生:我认为,他们“羞辱”林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自己“
期刊
小时候,常听家里人讲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谈唯物,聊辩证,不仅要说,更要用。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是却懂得“好事成就好人,大事始于小事。”“集腋成裘,群轻折轴。”“关心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一个人的努力,可以带动一支小队,一个班,一所学校,乃至更大范围”,“靠集体的力量可以赢得好成绩,赢得高考”......  中学时,父亲常和我讲袁老——我爷爷的为人、敬业、思想和精神。激励我坚持开展节约一张纸、一滴
期刊
【编者按】2003年3月12日,我们相约出发,共同播种下绿色的希望。今年的3月12日,是凤凰语文网的十周岁生日。在此,我们撷取了几位凤凰版主的述怀文字,来回顾这十年的网络教研历程,回味凤凰语文与众多一线教师携手前行的那些有温度的凤凰记忆。    年已不惑,教书20余载,独爱凤凰语文网十年。中师毕业,先教了3年小学数学,接着教了12年小学语文教材教法。2003年二三月间,从苏北到苏南教起小学语文,非
期刊
《为什么孩子要上学》是小说家大江健三郎的著作。  作为小说家,大江将学校教育的目的,用他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生动而完整地呈现出来。他在书中讲述的第一个故事说,要替死去的小孩活下去,象征与过去的人们相连接;第二个故事回忆光(大江的儿子)在学校找到相知的朋友,一起听音乐,帮忙上厕所,则表示与同时代的人互动,与家人之外的不同生长背景的人互动。换句话说,依大江看来,人生下来要学习与不同时空下的人类经验相连
期刊
十年,和凤凰同行,我们雕刻时光,也雕刻自己。  07年11月16日,镇江,第三届凤凰论坛。我第一次参加凤凰语文网的活动。清楚地记得,活动后我即兴冲冲在论坛写下了第一篇长长的文字——《我的镇江之行》。兴许是性格使然,抑或氛围感召,在那篇文字中,毫无委婉的修饰,我将自己的质疑、困惑一股脑儿地全倾泻在了笔端。“三堂课——我们离真正的课外阅读有多远?”“我眼中的阿笨猫——在现代社会流浪的三毛!”“作家与教
期刊
几个月前,戚韵东校长嘱我为陆华山老师的书写序,言谈间她向我热情地夸起了陆华山。她夸他睿智幽默、勤奋好学,夸他执著坚毅、勇于创新;夸他的课、他这个人,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夸他创建并主持的“草根教学论坛”,凝聚了好一批开拓前行的琅小青年人……她说:“我们的华山这么优秀,你是我们琅小青年人的导师,等你有时间,一定得看看他的书稿,帮他提炼提炼。”那份对青年教师的欣赏、呵护和期待之情溢于言表、真挚浓烈,顷刻间
期刊
【教学片段】苏教版六上《给家乡孩子的信》  师:(出示句子:①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②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③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个我们办得到,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
期刊
十年前,我怀着好奇与期待,以“百合”之名在凤凰语文网注册登录。十年里电脑换了几台,首页却从未更改过。这里,有我追逐梦想的脚步;这里,有我精神成长的足迹;这里,更有让我的专业得到很好发展的快车道——网络教研。  在凤凰语文,备课室是最让一线教师关注的网络教研平台。与传统的集体备课不同,参与在线备课的网友大多素不相识,却因为网络聚在一起,进行一课一帖在线集备、交流教学反思、随笔等。多年集体研备,印象尤
期刊
读过《夏洛的网》,就自然感受到身边诸多的“网”,有线的,无线的,几何的,文字的,空间的,心中的——“凤凰语文”就是张神奇的网,所有网民都有双重身份: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  成为凤凰语文论坛一员,之初的快乐莫过于“围观”——一种对于语文的围观。某次教学的研备,某种现象的陈述,某个观点的辩论,专家、争论、设计……都是充满吸引力的词语,每次投入都是对自己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挑战。教研过程中,你的一句点
期刊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儿童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在课外阅读向纵深处推进的今天,不仅需要旷日持久的热情,更需要科学理性的思考。  思考之一:书从何来?  书从何来?这是课外阅读活动能否向纵深处推进的一个前提性条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的任务,就是开渠、引流。这渠怎么开,这流怎么引?依赖于全体师生的集体智慧。  一、打造网络“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