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冷场,就是教学对话过程中突然出现的衔接空白。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去理解,就是教师的教学计划赶不上变化,卡壳了;或者说教师的教学预设与教学实际不吻合,出意外了;或者说教师的课堂设问过于高深,难为学生了;或者说教师的情绪过于自我,没有激起学生的共鸣,抛弃学生了……凡此种种,莫不是教师独自称霸课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对话的结果。
冷场的出现,除了促使教师赶快寻找救场的教学策略以外,其实也会促使学生千方百计思考冷场的原因和寻找打破冷场的方法。因此,冷场同时也会唤醒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这个角度去看冷场,我们就容易发现,冷场其实就是黎明前的曙光,就是涌动的冰河,就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就是教学旋律中意味深长的休止符,就是课堂画卷中内涵丰富的空白。冷场不仅不可怕,还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参与教学对话的绝妙机会。
比如我在执教《雷雨》时,由于预设不足,就曾遭遇过多次冷场。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话剧要依靠矛盾冲突和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谁来分析一下“客厅相遇”这一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不料学生面面相觑,沉默不语,无人回答。这是第一次冷场。)
师:某某同学,你是不明白老师要你干什么,还是不会分析?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矛盾冲突。
(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太难了。于是,就不动声色地化大为小,循循善诱)
师:如果把“客厅相遇”比作一壶水的话,那么谁是为这壶水加温燃烧的那把柴呢?
(这个问题比较小,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
生:鲁侍萍!
师:哦,如果说鲁侍萍这把柴燃沸这壶水,是为了煮蚕茧的话,那么谁是这“茧”呢?
生:周朴园!
师:周朴园这个蚕茧,是怎样随水温的增高一层一层地被煮脱,直至原形毕露的呢?请大家分析一下,这场剧是怎样一层一层展现矛盾冲突的呢?
(但这时学生又跟不上,眼看又要冷场了。于是我果断给学生以台阶。)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鲁侍萍有意识地想表白自己身份又有意隐蔽了自己身份的语句。
(这一下,学生思路大开,发言争先恐后。教学效果很好。)
生:当周朴园奇怪鲁侍萍关窗的娴熟动作问:“你贵姓?”她完全可以说我姓梅,我是梅侍萍。她却说“我姓鲁”,有意地隐蔽过去。
生:当周朴园大汗涔涔,诚惶诚恐地听她诉说三十年的往事,惊异地问:“你姓什么?”她本该表明自己身份,但她只说了“我姓鲁”。
生:当鲁侍萍详尽讲述那个姑娘还活着,周朴园惊恐地问:“你是谁?”但她却答道“我是这四凤的妈”,又掩饰过去。
生:当周朴园听她讲述的故事后说“你下去吧”,她却又泪要涌出地说“老爷,没事了”,不想走开。她已预感到再不表白机会不多了,于是借谈衬衫的机会终于表明了自己身份。
师:大家理解分析的有道理。在鲁侍萍欲要表明自己身份,又欲隐蔽自己身份的相认过程中,周朴园的情绪有变化吗?有哪些变化?
生:在谈雨衣时,周朴园是漫不经心;在看到鲁侍萍似曾相识的关窗动作时有些惊奇;在鲁侍萍淋漓尽致揭露隐情时,有些慌;在鲁侍萍述说侍萍还活着时,有些恐惧;当鲁侍萍相认时,他变得严厉。
师:他们两个:一个是熊熊燃烧的柴,一个是沸水煮泡的茧。这就是水火不相容的?
生:我知道了,这就是矛盾冲突。
生:我也知道。“客厅相遇”鲁侍萍三次欲表明自己的身份,三次又隐蔽了自己的身份,最后才揭露谜底;周朴园由漫不经心,继而惊疑恐惧,展开了戏剧三起三落,最后推向高潮的冲突,达到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显示了戏剧语言展开冲突、推动情节的特点。
在这堂课上,由于我一开始并没有搞清冷场的原因,所以请了一位听课认真、思考积极的同学,请他描述他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和思考过程,大胆说出他们的困惑,从而了解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的症结所在。在弄明白了冷场的原因,原来是教师抛出“戏剧冲突”的概念过于术语化,学生难以理解后,我尝试设计问题链,将一个大问题变成几个小问题,把一个大难题,分解成几个简便的小问题,给学生以思考的台阶。并且我在教学中还发现,有许多同学并没有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我巧妙地营造了学生生活中常见又易于理解的“沸水煮蚕茧”的情景,将剧中人物比作熊熊燃烧的木柴和沸水煎煮的蚕茧。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了一道理解的桥梁,较好地化解了课堂冷场。
当然,课堂冷场原因不同,解决方法也是丰富多彩,教师有时可以暂时中断教学,另辟蹊径。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时可以进行教学回放,速度放慢,语调亲切,注重思维引导,期望在第二遍的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果断放弃当前教学,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听课方法指导。(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第三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
冷场的出现,除了促使教师赶快寻找救场的教学策略以外,其实也会促使学生千方百计思考冷场的原因和寻找打破冷场的方法。因此,冷场同时也会唤醒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这个角度去看冷场,我们就容易发现,冷场其实就是黎明前的曙光,就是涌动的冰河,就是含苞待放的花朵,就是教学旋律中意味深长的休止符,就是课堂画卷中内涵丰富的空白。冷场不仅不可怕,还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并参与教学对话的绝妙机会。
比如我在执教《雷雨》时,由于预设不足,就曾遭遇过多次冷场。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话剧要依靠矛盾冲突和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谁来分析一下“客厅相遇”这一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不料学生面面相觑,沉默不语,无人回答。这是第一次冷场。)
师:某某同学,你是不明白老师要你干什么,还是不会分析?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是矛盾冲突。
(我马上意识到这个问题太难了。于是,就不动声色地化大为小,循循善诱)
师:如果把“客厅相遇”比作一壶水的话,那么谁是为这壶水加温燃烧的那把柴呢?
(这个问题比较小,学生几乎是脱口而出)
生:鲁侍萍!
师:哦,如果说鲁侍萍这把柴燃沸这壶水,是为了煮蚕茧的话,那么谁是这“茧”呢?
生:周朴园!
师:周朴园这个蚕茧,是怎样随水温的增高一层一层地被煮脱,直至原形毕露的呢?请大家分析一下,这场剧是怎样一层一层展现矛盾冲突的呢?
(但这时学生又跟不上,眼看又要冷场了。于是我果断给学生以台阶。)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鲁侍萍有意识地想表白自己身份又有意隐蔽了自己身份的语句。
(这一下,学生思路大开,发言争先恐后。教学效果很好。)
生:当周朴园奇怪鲁侍萍关窗的娴熟动作问:“你贵姓?”她完全可以说我姓梅,我是梅侍萍。她却说“我姓鲁”,有意地隐蔽过去。
生:当周朴园大汗涔涔,诚惶诚恐地听她诉说三十年的往事,惊异地问:“你姓什么?”她本该表明自己身份,但她只说了“我姓鲁”。
生:当鲁侍萍详尽讲述那个姑娘还活着,周朴园惊恐地问:“你是谁?”但她却答道“我是这四凤的妈”,又掩饰过去。
生:当周朴园听她讲述的故事后说“你下去吧”,她却又泪要涌出地说“老爷,没事了”,不想走开。她已预感到再不表白机会不多了,于是借谈衬衫的机会终于表明了自己身份。
师:大家理解分析的有道理。在鲁侍萍欲要表明自己身份,又欲隐蔽自己身份的相认过程中,周朴园的情绪有变化吗?有哪些变化?
生:在谈雨衣时,周朴园是漫不经心;在看到鲁侍萍似曾相识的关窗动作时有些惊奇;在鲁侍萍淋漓尽致揭露隐情时,有些慌;在鲁侍萍述说侍萍还活着时,有些恐惧;当鲁侍萍相认时,他变得严厉。
师:他们两个:一个是熊熊燃烧的柴,一个是沸水煮泡的茧。这就是水火不相容的?
生:我知道了,这就是矛盾冲突。
生:我也知道。“客厅相遇”鲁侍萍三次欲表明自己的身份,三次又隐蔽了自己的身份,最后才揭露谜底;周朴园由漫不经心,继而惊疑恐惧,展开了戏剧三起三落,最后推向高潮的冲突,达到曲尽其妙的艺术效果,显示了戏剧语言展开冲突、推动情节的特点。
在这堂课上,由于我一开始并没有搞清冷场的原因,所以请了一位听课认真、思考积极的同学,请他描述他自己当前的心理状态和思考过程,大胆说出他们的困惑,从而了解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的症结所在。在弄明白了冷场的原因,原来是教师抛出“戏剧冲突”的概念过于术语化,学生难以理解后,我尝试设计问题链,将一个大问题变成几个小问题,把一个大难题,分解成几个简便的小问题,给学生以思考的台阶。并且我在教学中还发现,有许多同学并没有真正走进人物内心,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我巧妙地营造了学生生活中常见又易于理解的“沸水煮蚕茧”的情景,将剧中人物比作熊熊燃烧的木柴和沸水煎煮的蚕茧。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设了一道理解的桥梁,较好地化解了课堂冷场。
当然,课堂冷场原因不同,解决方法也是丰富多彩,教师有时可以暂时中断教学,另辟蹊径。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时可以进行教学回放,速度放慢,语调亲切,注重思维引导,期望在第二遍的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特殊情况下,还可以果断放弃当前教学,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听课方法指导。(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第三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