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22000湖南邵阳市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425000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 目的:探讨头部磁共振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头部磁共振T2WI显示椎动脉狭窄患者128例,其中88例行头部MRA,23例行CE-MRI。结果:T2WI显示椎动脉狭窄2~3mm 79例,临床符合率77.2%,<2mm 49例,临床符合率98%;椎动脉狭窄以右侧多见,共91例(71.1%),T2WI与MRA及CE-MRA对椎动脉狭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头部磁共振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检查方法,T2WI可作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筛查手段。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T2WI MRA CE-MRI
资料和方法
2007年3月~2007年12月MRI头部平扫128例,T2WI显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患者,未见明确小脑梗死征象,经详细询问病史,其中符合典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患者110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眩晕,病程2个月~20年不等,可伴有头痛、走路不稳、肢体麻木及晕厥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局部定位体征。其中男87例,女41例,男女之比为2.1:1;年龄14~85岁,平均45岁,30~50岁为多。其中88例行头部MRA,23例行头部CE-MRA检查。
扫描方法和成像参数:均用AVANTA1.5T磁共振进行扫描。头部MRI用头表面线圈行常规检查,其FSE T2WI成像参数为TR/TE=3800/98ms,回波链(ETL)=16~20,层厚=6mm,层间距=2mm,视野(FOV)=23cm,翻转角150°,扫描时间1.8分钟。MRA为3D-TOF,成像参数TR/TE=32/7ms,层厚=1mm,层间距重叠25%,视野(FOV)=23cm,翻转角25°,扫描时间5.8分钟,CE-MRA冠状成像参数为TR/TE=3.37/1.17ms,回波链(ETL)=16~20,层厚=1.4mm,层间距=0.3mm,视野(FOV)=350cm,翻转角25°,扫描时间17秒,增强剂为马根维显15ml。
结 果
T2WI显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128例,右侧91例(71.1%),左侧33例(25.8%),双侧4例(3.1%)。其中椎动脉直径2~3mm79例,临床符合率77.2%,椎动脉直径<2mm 49例,临床符合率98%;40Y以下者62例,临床符合率91.9%,40Y以上者66例,临床符合率80%。
讨 论
DSA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因它是创伤性检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MRA及CE-MRA作为一种无创、先进的检查方法已被多数学者认可,尤其CE-MRA能完整、全程显示颈部血管全长,准确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狭窄[1],是诊断颈部动脉病变有效可靠方法,能基本替代DSA,而磁共振T2WI诊断椎动脉狭窄鲜有报道。
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已多有报道[2],参照其诊断标准(管径<3mm),右侧椎动脉狭窄明显多于左侧,椎动脉狭窄小于2mm及年龄<40岁患者与TIA症状有明显相关性。
临床上椎-基底动脉血循环障碍患者较多,其中部分为椎动脉狭窄所致,双侧椎动脉汇入基底动脉前分出脊髓前、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狭窄患者在代偿不足情况下易出现TIA,严重者椎动脉闭塞可出现小脑后下部梗死。
应用SE序列进行扫描时,以下几种情况可使血流信号减低或不产生信号:血管垂直或近乎垂直于切层面;血管平行于切层面;流速引起去相位;湍流。头部磁共振显示颅内病变非常有用,组织分辨率高,任意方位、多参数成像,无损伤,现在基本成为头部疾患检查常规。在T2WI轴位,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椎动脉主干均可以清楚显示,尤其椎动脉颅内段,基本与扫描层面垂直,表现为明显低信号,在亮白高信号脑脊液的衬托下尤为清楚,可准确测量椎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MRA及CE-MRA对显示血管狭窄形态、范围及走行更好,尤其CE-MRA能显示椎动脉全程,对椎动脉起始部显示更好。当出现椎动脉狭窄时,3D-MIP容易夸大狭窄程度,用30mm厚层法重建,可以更准确显示椎动脉狭窄情况。体会:①头部磁共振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检查方法;②T2WI为头部常规检查,可作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筛查手段,显示狭窄后,再行MRA及CE-MRA检查,对显示椎动脉狭窄形态、范围及走行效果更好;③椎动脉狭窄程度及患者年龄与临床症状有明显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鲁晓燕,张挽时.磁共振新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空军总医院学报,2006,22(2):89.
2 杨俊,吴述文.彩色多普勒在眩晕患者椎动脉颅外段检测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97.
425000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
摘 要 目的:探讨头部磁共振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头部磁共振T2WI显示椎动脉狭窄患者128例,其中88例行头部MRA,23例行CE-MRI。结果:T2WI显示椎动脉狭窄2~3mm 79例,临床符合率77.2%,<2mm 49例,临床符合率98%;椎动脉狭窄以右侧多见,共91例(71.1%),T2WI与MRA及CE-MRA对椎动脉狭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头部磁共振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检查方法,T2WI可作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筛查手段。
关键词 椎动脉狭窄 T2WI MRA CE-MRI
资料和方法
2007年3月~2007年12月MRI头部平扫128例,T2WI显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患者,未见明确小脑梗死征象,经详细询问病史,其中符合典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患者110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眩晕,病程2个月~20年不等,可伴有头痛、走路不稳、肢体麻木及晕厥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局部定位体征。其中男87例,女41例,男女之比为2.1:1;年龄14~85岁,平均45岁,30~50岁为多。其中88例行头部MRA,23例行头部CE-MRA检查。
扫描方法和成像参数:均用AVANTA1.5T磁共振进行扫描。头部MRI用头表面线圈行常规检查,其FSE T2WI成像参数为TR/TE=3800/98ms,回波链(ETL)=16~20,层厚=6mm,层间距=2mm,视野(FOV)=23cm,翻转角150°,扫描时间1.8分钟。MRA为3D-TOF,成像参数TR/TE=32/7ms,层厚=1mm,层间距重叠25%,视野(FOV)=23cm,翻转角25°,扫描时间5.8分钟,CE-MRA冠状成像参数为TR/TE=3.37/1.17ms,回波链(ETL)=16~20,层厚=1.4mm,层间距=0.3mm,视野(FOV)=350cm,翻转角25°,扫描时间17秒,增强剂为马根维显15ml。
结 果
T2WI显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128例,右侧91例(71.1%),左侧33例(25.8%),双侧4例(3.1%)。其中椎动脉直径2~3mm79例,临床符合率77.2%,椎动脉直径<2mm 49例,临床符合率98%;40Y以下者62例,临床符合率91.9%,40Y以上者66例,临床符合率80%。
讨 论
DSA是目前公认的评价血管狭窄的金标准,但因它是创伤性检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MRA及CE-MRA作为一种无创、先进的检查方法已被多数学者认可,尤其CE-MRA能完整、全程显示颈部血管全长,准确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狭窄[1],是诊断颈部动脉病变有效可靠方法,能基本替代DSA,而磁共振T2WI诊断椎动脉狭窄鲜有报道。
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狭窄已多有报道[2],参照其诊断标准(管径<3mm),右侧椎动脉狭窄明显多于左侧,椎动脉狭窄小于2mm及年龄<40岁患者与TIA症状有明显相关性。
临床上椎-基底动脉血循环障碍患者较多,其中部分为椎动脉狭窄所致,双侧椎动脉汇入基底动脉前分出脊髓前、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狭窄患者在代偿不足情况下易出现TIA,严重者椎动脉闭塞可出现小脑后下部梗死。
应用SE序列进行扫描时,以下几种情况可使血流信号减低或不产生信号:血管垂直或近乎垂直于切层面;血管平行于切层面;流速引起去相位;湍流。头部磁共振显示颅内病变非常有用,组织分辨率高,任意方位、多参数成像,无损伤,现在基本成为头部疾患检查常规。在T2WI轴位,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椎动脉主干均可以清楚显示,尤其椎动脉颅内段,基本与扫描层面垂直,表现为明显低信号,在亮白高信号脑脊液的衬托下尤为清楚,可准确测量椎动脉狭窄程度,可作为常规筛查手段。
MRA及CE-MRA对显示血管狭窄形态、范围及走行更好,尤其CE-MRA能显示椎动脉全程,对椎动脉起始部显示更好。当出现椎动脉狭窄时,3D-MIP容易夸大狭窄程度,用30mm厚层法重建,可以更准确显示椎动脉狭窄情况。体会:①头部磁共振是诊断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检查方法;②T2WI为头部常规检查,可作为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筛查手段,显示狭窄后,再行MRA及CE-MRA检查,对显示椎动脉狭窄形态、范围及走行效果更好;③椎动脉狭窄程度及患者年龄与临床症状有明显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鲁晓燕,张挽时.磁共振新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空军总医院学报,2006,22(2):89.
2 杨俊,吴述文.彩色多普勒在眩晕患者椎动脉颅外段检测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1997,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