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情境教学创设探究

来源 :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p418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第一,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差异,创设递进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二,关注学生年龄差异,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关注男女生差异,创设符合性别差异的教学情境,发挥优秀,取长补短;第四,关注学生家庭差异,维护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学习自尊心。
  [关键词]差异 情境 和谐
  “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子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到了什么,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叔本华这段话告诉我们,教书不仅授予学生知识,最重要的还有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与以往传统教育相比,新课程下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一味的采取过去的那种传道授业的方法显而易见是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的,所以改变课堂结构,创设情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好的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用儿童的眼睛来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情境教学就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创设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情境呢?
  第一,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差异,创设递进式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受心理素质、自控能力、学习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学生所把握的知识和所形成的技能必然存在差异。作为教师,在准备学案的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学情,准确把握全体学生的学习状况,才能创设符合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的递进式的问题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到勤于思考,勇于探究,敢于质疑,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获,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断提高自主设问、综合概括、自我分析能力,使教与学在良性互动中交替相长,形成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实现构建和谐课堂的目标。
  漫画问题情境的设计既关注了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事可做,又关注了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而且采取了互助合作、讨论探究的开放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求欲望,形成“我想学,我要学”的内心需求,为快乐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充分体验出学习的幸福滋味。
  第二,关注学生年龄差异,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愛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对象不同,其兴趣点也不相同。例如七年级学生好动,对事易感兴趣,回答问题积极性比较高、主动性比较强;八、九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对事物的判断渐趋理性化,兴趣点略微有所下降。因此,在学案准备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从生活中捕捉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点的典型事例,创设灵活、恰当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反之,如果教师忽略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创设的情境偏离学生兴趣点,促使学生情绪低落,未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这样既影响教学进度,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实现教学目标,也会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运用典型事例,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小品、相声等表演形式,恰当而及时地运用到教学中去。这样既符合年龄特点,又能启发学生思维,使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明确道理,感悟幸福,升华情感,从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自觉践行道德行为。
  第三,关注男女生差异,创设符合性别差异的教学情境,发挥优势,取长补短。
  男女性别差异必然导致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进入九年级后,这种差异逐渐明显的显现出来。比如,在思维方式上,女生更加注重形象思维,对记叙类的习作较感兴趣,在性格上比较细腻;而男生在思维方式上,更加注重抽象思维,对议论性的习作较感兴趣,在性格上比较豁达、开朗。因此,在教学准备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考虑男女性别差异,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男女学生在学习中发扬团结互助、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开展探究合作的互补式学习方式,使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例如在讨论探究分组中,我们应充分注重男女生的比例搭配,就有利于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使学生思维和能力等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更加完整;我们还可以开展男女生辩论大赛,并有意识地引导双方互相认识优势、发现不足,促进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养成取长补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
  第四,关注学生家庭差异,维护学生人格,保护学生学习自尊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临众多的对象,其家庭状况必须有诸多的不同,如家庭经济条件,家庭变异情况等。在学案准备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通过班主任详细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避免伤害学生人格,损害学生自尊,特别是我们在对学生实施自我教育与批评的过程中,更应注意保护学生人格,使学生在人格平等的条件下愉悦地学习、生活。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时刻关注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实际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教学平添许多光彩。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正如日方中,作为一名生物教师,笔者从1996年开始从CAI课件制作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几年来,生物CAI课件制作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下面就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自制CAI课件的必要性  于一体,尤其适用于中学生物教学。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是生物教师好邦手
世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体,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生物形态各异,很有趣,比如,翩翩起舞的蝴蝶,讨厌的苍蝇,可爱而会唱歌的小鸟,还有6500万年前灭绝的恐龙,它们的种种生命迹象都吸引了我的视线,让我对生物有了好奇心。 以前,我对“生物”的理解只是单纯的“动物”,上中学学习了生物后,我知道生物的范围很广,不止动物,植物、微生物都在其之内。地球上的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从生物书上,我知道了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改在如火如荼开展着。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潜能,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作用.经过不断地教学探索,我认为体验式教学法,符合新课改要求,突出了學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完善,对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把学习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景、运用、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
纵观国内外各级医疗单位的临床科室,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最普遍的治疗方法。据调查,有90%科室的住院患者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外科住院患者几乎100%需要接受静脉输液。又据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