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和自由心态的完美结合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
  解读
  1.从“启蒙者”转向“皈依者”。20世纪90年代初,张炜提出了“融入野地”的理想,以《九月寓言》为标志,实现了其价值立场的转向。他放弃了《古船》时期对中国乡村的专制、愚昧的批判立场,从一个“启蒙者”转向一个“皈依者”,将乡村看作理想的净土和灵魂的栖息地。对城市文明的厌倦和弃绝,对乡村民间生活诗意的沉迷,贯穿了张炜近年来的小说创作。
  2.用大定力对付浮躁的时代。张炜的写作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对过去美好的回忆,二是对欲望、对现在外部世界的恐惧或者说迷茫。张炜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作家如果进入单纯的专业竞争,或者更等而下之,进入单纯的商业竞争,那样就完了。文学面对的是社会现实和自己的一颗心,不然就会哼哼唧唧,为风头、为卖而写。……写作与其他功事、专业都差不多,一般的好有的是,非同一般就难了。要争取写得非同一般。在相似的天分下,这种争取其实主要是蓄养内力,炼成自己浑然独具的气象。”
  艺术
  解读
  张炜,1955年11月生,山东龙口人,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1980年开始创作,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中篇小说《秋天的愤怒》《蘑菇七种》,短篇小说集、散文集《玉米》《融入野地》《夜思》等。已出版《张炜作品选》五卷。2007年张炜花费30年心血创作的长篇小说《刺猬歌》,获得了由美国总统亚太顾问委员会颁发的杰出成就奖。张炜是最早找到“民间”世界的作家之一,他的民间就是元气充沛的大地上自然万物竞争自由的生命世界(评论家陈思和语)。张炜的才华令人钦佩,叙述挥洒自如,语言恣肆流畅,锐气十足,情绪饱满。比如在新出版的《刺猬歌》里,作家将他瑰丽的想象发挥到极致,创造出一个充满神奇的传说、人和动物不分、海妖和林怪杂处的缤纷世界。所以有人评价,阅读张炜作品“无疑是享受一次思想的智慧与语言快感合并成的盛宴”。
  张炜的语言丰富多样、灵动多变。在《古船》《秋天的思索》中,他的语言是凝重、深沉的,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悲怆感;在《致不孝之子》一类作品中,他的语言又显出逻辑的、思辨的美;而在《声音》《一潭清水》等短篇小说和部分散文中,他的语言又是那样清爽、明快,犹如清泉般纯净、甜美。
  考场
  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蓑 衣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蹦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穿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往一边看了看,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儿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了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的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①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毛,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候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草做的漂亮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意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锹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儿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984年11月
  (选自《张炜中短篇小说年编·采树鳔》,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
  与解析
  抵触—感动—欣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小格对达子的情感是不同的。情节的划分可以根据时间的变化和事件的发生、发展来判断,抓住小格的语言、心理、神态的变化来把握。比如小说最后写小格下意识地走到河湾、赞美蓑衣草的心理活动,含蓄地表明了她对达子的认可和欣赏。)
  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6分)
  答案
  与解析
  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勤劳善良,乐于助人,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一定要先指明其身份,即“新型的农村青年形象”。然后纵观全文,从作者对他的各种描写中分析,并结合人物关系进行概括。文本对达子的刻画散落在各处。如达子提议“雇来一辆小拖拉机”与小格“一块儿耕地”,并用一夜时间帮小格耕完地,体现出他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特点;“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听到人们议论蓑衣的好处而建议小格编蓑衣,体现出他头脑灵活、新潮时尚、善于接受新知、能敏锐捕捉商机的特点。)
  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7分)
  (1)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2)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案
  与解析
  (1)因达子要帮忙,小格内心有所触动,可是由于自尊、要强,犹豫后还是决意自己翻地。(2)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第(1)题作答时,注意画线语句的描述内容:“心里一热”说明小格内心有所触动,但“还是垂下眼睫毛,有些执拗”地拒绝则是自尊、要强使然。第(2)题作答时,注意抓住比喻和对比两种手法,重点阐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对比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手法 分析效果 事物特点 情感表达。比喻的效果词是生动形象,对比的效果词是突出强调。)
  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与解析
  示例:(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依赖与朦胧的爱意。(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试题要求赏析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可以从情节、环境、人物、主旨等角度进行分析,探究作品意蕴。例如,最后两段有对景物的描写,我们就要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在小说中,景物描写常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美好的景物渲染了一种欢快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美好的心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最后一段是对小格的心理描写,主要是展现人物性格特点,所以还可从人物的角度进行赏析。)
其他文献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留给人美好的记忆,无尽的眷恋。无数感人至深的情景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了美丽的涟漪,使人常怀一颗感激的心!  ——题记  晨风轻拂着脸庞,难了这段情的我站在阳台上,仰望满天白云,瞬间,我的脑海中闪过一个清晰的身影,她就是我尊敬的张老师——一个我应该永远感谢的人!  二十多岁的她,长发飘飘,教我两年了,我不由得对她产生了一种情有独钟的感觉。一个对她的言行总打99分的我,无法摆脱对她的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書”,一本是“心灵之书”。  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2017年浙江卷高考作文命题材料源自作家卢新华的文章《读三本书,走归零路》。卢新华认为,人要读好“三本大书”——“有字之书”
元丰五年(1082),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重阳节时,他与一群识与不识的人登上了栖霞楼。凭高望远,吊古伤今,眼前景色触动内心情感,不由挥笔写下了《九日次韵王巩》,诗曰:“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这里出现了两个典故,“青州从事”与“明日黄花”,前者指酒,无异议,后者却让许多人一度疑惑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啼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官至参知政事。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因直言论事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  这首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
【摘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中段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一种建立在对于文章具有一定理解基础上的综合性学习行为,对于加深学生学习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语文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小学中段学生年龄普遍偏低,对于文章感情的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从小学中段语文朗读教学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这首词为黄庭坚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
【摘要】“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要注重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養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笔者尝试在《陋室铭》一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这些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关键词】语文教学;陋室铭;挫折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同学们,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为了拥有宽敞明亮的
【摘要】书法作为国学的精髓部分,既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工具。随着国家对小学书法教学的重视以及书法进课堂活动的开展,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小学,因为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短缺,所以对书法进课堂实施有一定的困难。而单县李田楼镇马庄小学,作为一所典型的小规模学校,通过这几年的书法特色学校建设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笔者总结出来供大家探讨交流。  【关键词】书法特色;管理机制
【摘要】南宋诗人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提出了“小心文”和“放胆文”的概念。“小心文” 和“放胆文”对今天的作文教学依旧具有启发意义。小学生作文以“放胆文”为主,中学生作文则以“小心文”为主,而从“放胆文”过渡到“小心文”时,往往不容易适应,写作过程中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依据学情进行教学,小心文需要小心教。  【关键词】写作教学;“小心文”;放胆文  【中图分类号】G623
中考综合性学习中有相当数量的情景类试题,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定的情景,然后要求考生完成相关的任务。应用拟写类试题考查的是语言运用的能力,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以解析的方式进行解说,以便同学们了解和认识这类试题,掌握解答此类试题的技巧与方法。  一、拟写收据  例1.(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德华中学租用了新世纪大剧院举行庆祝活动,学生会派王宇轩带着现金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