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毅的三弟陈季让在临终时,拉着我的手一再嘱托我要写此稿,那阵子忙,直到退休后,四川省黄埔同学会会长乔增照先生向我重提此事。乔老经常拄着手杖来到我家,请我看他写的发言稿,并向我介绍他们同学会顾问裴先章先生。裴老时年九十,向我叙述了他与陈毅的同窗情,再一次托我完成这篇文稿。
陈毅原先不叫陈毅
民国初年,成都老东门外锦官驿有一家著名的私塾,老师裴野堂闻名乡里,陈毅就在那个私塾发蒙读书。那时,陈毅还不叫陈毅,而叫陈士俊。
陈士俊与裴老师的爱子裴先章同坐一桌读书。陈士俊年龄稍长,他们以师哥师弟相称,师兄弟俩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陈毅的父亲觉得儿子陈士俊这个名字不十分好,不能表达对儿子的期望,请裴老师给陈士俊另外取一个名字。裴老师平时也很器重他这个学生,认为陈士俊无论天分气质都为诸生所不及,是该给他另外取个较好的名字。裴老师郑重其事地思考了几天,最后选定《论语》中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根据《四书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任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便给陈士俊改名陈毅,字仲弘。
陈士俊自从改名陈毅后,他原来的名字便不再用了。他以陈毅这个大名留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转战南北,成为功勋卓著的人民共和国元帅,流芳千古。
裴先章原先不叫裴先章
裴先章原来也不叫裴先章,而叫裴治镕。
裴治镕和陈毅长大成人后,陈毅当了共产党的将军,统领百万雄师过大江;裴治镕当了国民党的将军,屡战屡败,困守天津城。
1948年的阳春三月,平津战役已近尾声,裴治镕当时任国民党防守天津城的第八十六军少将参谋长,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已使裴治镕感到败局已定。
裴治镕半生戎马,历经沧桑,早已预料到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只有去投奔他的师哥陈毅才是惟一出路。但是战事愈吃紧,监视将领的“特”字号人物越是寸步不离。正当裴治镕进退两难之际,他手下的一个下级军官送给他一封信。裴治镕拆开一看,原来是中共天津市委城市工作组写给他的。内容是敦促他弃暗投明,不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何去何从,当机立断,无须犹豫。
裴治镕从信上的语气揣摩,字里行间或多或少透出几许故旧的殷切希望。裴治镕在解放军中的故旧只有两人,一位当然是他师哥陈毅,另一位是与他打过交道的陈士榘。
接到信的那天晚上,裴治镕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做出最后的抉择:脱离反动派,走向人民阵营。
在炮声“隆隆”
陈毅原先不叫陈毅
民国初年,成都老东门外锦官驿有一家著名的私塾,老师裴野堂闻名乡里,陈毅就在那个私塾发蒙读书。那时,陈毅还不叫陈毅,而叫陈士俊。
陈士俊与裴老师的爱子裴先章同坐一桌读书。陈士俊年龄稍长,他们以师哥师弟相称,师兄弟俩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陈毅的父亲觉得儿子陈士俊这个名字不十分好,不能表达对儿子的期望,请裴老师给陈士俊另外取一个名字。裴老师平时也很器重他这个学生,认为陈士俊无论天分气质都为诸生所不及,是该给他另外取个较好的名字。裴老师郑重其事地思考了几天,最后选定《论语》中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根据《四书集注》:“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任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便给陈士俊改名陈毅,字仲弘。
陈士俊自从改名陈毅后,他原来的名字便不再用了。他以陈毅这个大名留法勤工俭学,投身革命,转战南北,成为功勋卓著的人民共和国元帅,流芳千古。
裴先章原先不叫裴先章
裴先章原来也不叫裴先章,而叫裴治镕。
裴治镕和陈毅长大成人后,陈毅当了共产党的将军,统领百万雄师过大江;裴治镕当了国民党的将军,屡战屡败,困守天津城。
1948年的阳春三月,平津战役已近尾声,裴治镕当时任国民党防守天津城的第八十六军少将参谋长,解放军的“隆隆”炮声,已使裴治镕感到败局已定。
裴治镕半生戎马,历经沧桑,早已预料到国民党的大势已去,只有去投奔他的师哥陈毅才是惟一出路。但是战事愈吃紧,监视将领的“特”字号人物越是寸步不离。正当裴治镕进退两难之际,他手下的一个下级军官送给他一封信。裴治镕拆开一看,原来是中共天津市委城市工作组写给他的。内容是敦促他弃暗投明,不要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何去何从,当机立断,无须犹豫。
裴治镕从信上的语气揣摩,字里行间或多或少透出几许故旧的殷切希望。裴治镕在解放军中的故旧只有两人,一位当然是他师哥陈毅,另一位是与他打过交道的陈士榘。
接到信的那天晚上,裴治镕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做出最后的抉择:脱离反动派,走向人民阵营。
在炮声“隆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