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大将:练兵有方,责在保国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将军杨大眼生得高大威猛,尤其擅长奔跑。北魏太和中期,其父奉命到北魏朝廷做官,杨大眼也随父亲迁居北魏都城洛阳。
  当时孝文帝正在准备南伐,需要招募大量精兵强将,杨大眼于是毛遂自荐,以惊人的奔跑速度征服了负责选拔将官的尚书,当即被任命为军主,不久又升任统军。
  刚一上任,杨大眼就着手整顿军纪,定下不少严苛的军规,一改军队慵懒、散漫的习气。为了增强士兵的身体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杨大眼还制定了高强度的训练计划,每天亲自监督士兵训练,风雨无阻。在一番严格训练下,杨大眼率领的军队战斗力得到飞速提升,严明的军纪也备受称赞。随后,因治军有功,又圆满完成接应南齐某名将降魏一事,杨大眼被升任直阁将军,不久加封辅国将军、游击将军。
  杨大眼刚一上任就迎来了挑战:某部落首领樊季安起兵反魏。于是,还没在将军椅上坐热,杨大眼就被派去征讨叛军。该部落勇猛强悍,战斗力不可小觑,杨大眼却一点儿也不担心。因为多年的艰苦训练总算有了用武之地,杨大眼正想一试身手。
  景明五年(504年)正月,杨大眼率军对樊季安部发动了进攻。他身先士卒,勇猛无敌,冲入敌军阵营就是一顿猛打。樊季安及其部下连连败退,很快就被打得缴械投降。
  如果说杨大眼打败樊季安只是巧合,那么击败南梁正规军就是实实在在的辉煌战果了。
  正始三年(506年)四月,为了争夺地盘,南梁先是派刺史王茂率领数万大军进攻北魏荆州(今位于河南邓州东南),不久又派遣另一名刺史率两万大军偷袭北魏河南城(今属河南南阳)。眼看南梁欺负到家门口了,这怎么能忍?北魏宣武帝火速任命杨大眼为武卫将军,率大军前往抗敌。
  接到任命,杨大眼一刻也没耽搁,迅速集合军队,飞速赶到荆州。两军对阵,按理说一般人都会慎之又慎,先做好情报工作,摸清敌军情况再出击。杨大眼却根本不按常理出牌,吹响冲锋号后,他就带领虎狼之师冲了过去,以电光火石般的速度击败了王茂。可怜王茂此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地吃了败仗,伤亡士兵达七千余人。碰上如此勇猛的对手,王茂连反击的勇气都没有,二话没说,带着残军开始逃跑。
  敌军逃了,杨大眼并没有班师,而是不顾“穷寇莫追”的古训,带着军队追了上去。结果王茂刚逃到河南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杨大眼又打了过来。就这样一逃一追,从荆州到汉水(今湖北境内),杨大眼接连攻克了五座城池,王茂愣是没敢停下来和杨大眼进行正面对抗。
  这边王茂败得一塌糊涂,那边南梁太守又開始作乱了。这年五月,南梁太守率军攻打北魏南部重镇,逼得魏宣武帝实在没办法,不得已又把杨大眼搬了出来。
  于是,杨大眼再次奉命出征,与都督共同反击梁军。两人分工合作,简直天衣无缝。九月,杨大眼和都督联兵进攻,击败南梁将领,逼得梁军节节败退。最终的结果是,梁军被俘数万人,南梁将领也没能逃脱,被一刀斩杀。
  接连胜利使魏宣武帝认为灭梁时机已经成熟,便命杨大眼等人率数十万大军进攻南梁,结果大败,杨大眼也因此被贬为普通士兵。不久,魏宣武帝感念杨大眼的功劳,决定重新起用他,任命其为试守中山内史。其时,北魏集结兵力征讨蜀地(今四川境内),北魏内部处于兵力空虚、势单力薄的局面。面对大好时机,南梁开始暗中集结军队,蠢蠢欲动,想要趁机侵犯北魏的军事重地徐州(今江苏徐州)。
  为了保卫徐州,魏宣武帝开始在满朝文武中找人。可此时因大批兵力被调去蜀地,留下保卫徐州的兵力严重不足,找来找去,魏宣武帝觉得除了杨大眼,谁也无法胜任这项艰巨的任务。于是,魏宣武帝火速调来杨大眼,又任命其为太尉长史,负责阻止南梁的进攻。接到任命,杨大眼火速集结仅有的兵力,赶赴今淮河一带,准备阻挡梁军的攻势。
  正在杨大眼勤练军队、筹划抗梁时,魏宣武帝驾崩。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军心也随之出现动摇。南梁得知后欣喜不已,决定趁此机会消灭北魏,于是急忙派遣大批兵力,强行征发民夫前往浮山(今属安徽蚌埠)修筑浮山堰,以形成含水量巨大的堤坝,企图淹没魏军抢先一步攻占下来的寿春(今属安徽淮南),以此来逼退已经进驻寿春的杨大眼。由于城中已经开始出现积水,杨大眼考虑到一旦决堤,军队必然溃败,当即决定弃城上山,以便找准时机回击梁军。
  由于浮山堰是南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筑的,所以在此囤积了大量兵力。杨大眼思索良久后决定智取。他认为既然浮山堰已经拦截大量的淮河水,形成了一颗天然“炸弹”,那就派遣精兵前去挖掘堤坝,把它“炸”了。于是,趁梁军不备,杨大眼率领一队精兵悄悄来到浮山堰开流凿渠。很快,浮山堰就被杨大眼等人挖开了一个大口子,洪水顿时倾泻而出,一股脑冲进了梁军的阵营中,大量营帐被冲毁,士兵更是被冲得不知去向。洪水过后,大批梁军早已不见踪影,剩下的残军面对来势汹汹的杨大眼部,也只能望风而逃了。军队还朝后,杨大眼被加封为平东将军。
  后来,荆州地区有些不安分的人又时常起兵作乱,严重干扰了荆州的安定。杨大眼又奉命出任荆州刺史,以震慑不安分之人。他们早已知晓杨大眼的勇猛,从此不敢再动当贼寇的心思。
  在荆州任上两年后,杨大眼不幸去世。观其一生,杨大眼练兵有方,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终于成为一代名将,不仅为保卫北魏的国土与国民的安定立下汗马功劳,更在历史上留下了勇猛无敌的赫赫威名。
  编辑/羽川
其他文献
刘姥姥一出场,就遇到了穷人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没钱过年。女婿想去连过宗的金陵王家打秋风,可是磨不开脸,刘姥姥听了,豪气地一拍大腿说:我去!  对一个穷人来说,生存下去是头等要事。眼看都要穷死了,还放不下所谓的面子,这就是找死。刘姥姥不想找死,于是撇下老脸,去了趟贾府,带着20两银子胜利归来,让全家过了个踏踏实实的好年。  作为一个靠两亩薄田度日的“老寡妇”,刘姥姥的生活想必一直不太容易。但她活得通
李小龙确实有功夫,凭他的身体素质,徒手打一个路人甲应该不在话下。但如果真把他放到格斗竞技场上,他还会有胜算吗?  1964年年底,李小龙收到一封来自旧金山华人武术师父黄泽民的战书。黄泽民擅长形意拳和北少林功夫,膝下弟子众多,很有名望。黄泽民等保守的功夫师父希望李小龙只收中国人为徒,为了说服李小龙而向他发出挑战。两人约定,格斗时无限制规则,可以掏裆插眼。因这场决斗是在私下进行的,所以除了围观者的口述
清代笔记《清稗类钞》中的官员王某酷爱养马,从卖马人手中高价购买了一匹叫雪花骢的马。这匹马一天能跑700里,而且不出汗,堪称宝马。王某特别珍爱这匹马,即使是最好的朋友来借,他也不肯。后来王某因犯错被免职,就带着自己的宝马回了老家。没想到,正是这匹宝马让他人起了贼心。  一天,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来到王某的住处,可怜兮兮地对王某说:“大人啊,我是个苦命的寡妇,依靠侄子生活。可我那侄子不学好,我担心有一天
1952年7月26日,阿根廷精神领袖和总统胡安·贝隆的妻子伊娃因宫颈癌去世,年仅33岁。尽管她一生没有政治头衔,但一直是胡安的贤内助,深受工人阶级喜爱,又被上流社会讨厌。  这位阿根廷的第一夫人,死后的故事同活着时一样精彩——甚至更奇诡。  伊娃死后,胡安想让她的尸身不腐,请了欧洲教育解剖学教授阿拉博士。阿拉博士用甘油替代伊娃的血液和内脏,铸造了十分逼真的外貌,经过改装的伊娃好像在熟睡,梦中还露出
打开电视,看到农夫山泉的广告,那低沉的男声用缓慢的语调一字一顿地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我怔了,盯着大大的屏幕,久久说不出话来。  我想起了我与文字的关系——  当文字从笔尖汩汩流出,在白纸上寻找到自己的栖息之地,从而安置在那儿,不再离开。这种形式叫——写作。  真正有灵性的,不是我,而是与我朝夕相处的文字。是她找寻着我,让我写下一篇篇文章,是她在暗中握紧我的手,给我前进
闭门不出、长期卧床、关紧门窗以防吹风、穿厚衣裹厚被……这些都是“中国式坐月子”的核心要素。鲜为人知的是,古代欧洲人其实也习惯 “坐月子”。  在15、16世纪的英格兰,孩子出生后,产妇至少得卧床九天。17世纪一位公爵夫人的女儿待产,公爵夫人得到一个忠告:她女儿应该在产后15天才能离开床。不离开床的意思是最好平躺在床上,不要移动,直到两三个星期后,如果产妇恢复得很好,她才可以下床洗澡、换衣服……  
春秋末期的教育界,以孔子为首的儒家独领风骚。颜回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当仁不让的首席明星学员,深受孔子喜爱。令人遗憾的是,能精准领会老师的教育理念又一心一意做学问的颜回,在29岁就英年早逝了。这让一向矜持端严的孔子异常悲恸,当众真情流露,哭得不能自己。他边哭边不停地念叨:“老天爷这是要我的命啊!要我的命啊!”  颜回同学的葬礼半点也不能耽误。负责给儿子操办丧事的颜路一贫如洗,他四处筹钱,在众位师友的帮助
都说大师从来不按常理出牌,就连孔子也会有轰动一时的绯闻,鲁迅也会有调皮的时刻,所不同的是,这两位大师都是以其另类而出名。只是不知道,他们对这样的出名有何感想?  数学大师玩残酷 SMElab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所有数都能通过分数的形式表示”的观点引起了其门徒希帕索斯的怀疑。于是他从老师最引以为傲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入手,寻找“不能用分数表示的数”。
1943年7月的一天,23岁的张爱玲踌躇满志地走进上海一家杂志社——著名小说家兼出版商平襟亚开办的《万象》杂志社。张爱玲希望自己写的小说《心经》能获得这位前辈的赏识,在《万象》上发表。对张爱玲早有耳闻的平襟亚一边接过稿子,一边热情地说“欢迎投稿”。  不久,《心经》刊登在《万象》上。两个月后,张爱玲的另一部小说也在这本杂志上发表。  同一本杂志接连刊登两部小说,这令卖文为生的张爱玲非常满意。这时,
戊戌变法期间,翰林院编修骆成骧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提调。他上台后,热情很高,很快和川籍京官一起创办了蜀学,并企图在文化教育方面做出成就。  不料,骆成骧的行为引起了慈禧的怀疑:一方面是由于骆成骧考状元(骆为光绪二十一年状元)时是否列为第一,考官们意见不统一,最后是由光绪定为金榜的;再加之他上台后积极从事兴学活动,这不能不引起刚通过政变再次垂帘听政且疑心很重的慈禧的注意,怀疑他是支持光绪一派的人物,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