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对于高校教学水平的可持续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具有战略意义。北京市也相应启动了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几年来,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对这一过程进行总结,有利于认识过去,展望未来,形成今后良好的建设思路。
科学认识、正确定位、加强领导
结合北京地区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教委确立了北京市精品课程的科学定位:服务区域,打造品牌;拓展空间,服务全国。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以服务北京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发挥区域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建设、首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力争建设出“以培养满足国家和首都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国际竞争力,系统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系列示范性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以科学性、先进性、特色性、创新性、应用型、有效性和示范性为指导,树立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创建和培育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带动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政策引导、系统规划、重点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2003]3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强调北京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北京市高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根据北京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各高校应加强精品课程设置的研究与预测,调整精品课程规划,不遗余力地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强建精,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规划和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点要坚持与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优先发展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类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专业,通过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首都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尤其是本科专业,要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强调厚基础、交叉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改善人才知识结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重点建设首都经济、首都教育、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发展、现代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都市农业等学科群和重点学科。围绕首都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战略部署,加快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使首都高校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度、规模和学科未来分布,在已有的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进度、规模和学科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社会经济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确定每年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科学组织、有效管理、凸显成效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遵循“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分为校、市、国家3级建设。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市教委成立了北京地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专家指导组,组织实行课程全方位建设和目标管理,并组织专家每年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
1.提升精品课程数量和规模
2003年~2009年,北京市共建设和评审了917门市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精品课程814门,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10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数达到446门,占全国总数(2,467门)的18%。2003年~2009年的北京市精品课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03年最少,为98门;2008年达到154门。(详见下表)
2.加强教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大多数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庞杂、课程之间雷同重复、教材编写方式单一的现象,整合和重构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适应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在建设精品课程中,很多高校积极引进优质师资,建立起有创造力、凝聚力、高水平的强势学术群体和教学群体。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育和扩大一批优秀教学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很好地带动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水平,起到了资源统筹作用,使北京市的高等教育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
3.通过精品课程上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精品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结合,通过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网上教学体系,创建开放式、资源丰富的教学网站等形式,实现学生的实时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研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模式。
北京集中了全国较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尤为重要。2007年,北京市教委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在推广介绍优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平台将集精品课程建设素材库、视听教材、共享课件、成果软件、教学研究成果等于一体,整合各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现代化、网络化的实现。
4.提高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体系时,也非常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优化了教学内容,深化了课程体系改革。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各门课程都尽可能地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吸收更多的养分,有的是本专业、相关专业,有的甚至是个人兴趣。精品课程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专业面、培养创新能力都很有必要,发挥了示范作用。
经验和特色
1.整体建设,全面提升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一种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系统建设理念。而这种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而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载体,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助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倡导优质教材的编写或选用,夯实办学条件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通过课程建设的牵引作用,促进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将推进高校教学体系的创新。教学体系内部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都会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牵引下,不断获得优化,最终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2.将精品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坚持以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双语教学、网络教学、课程的国际化等方面,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与“教学名师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各个教师个体的特长和实际,制定相应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其次,引导青年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指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出国观摩等拓展学术视野的机会。加强课程建设的教育思想讨论,开展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深入比较与研究,进一步明确我们的优势和差距,制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着眼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将北京市的一些精品课程定位在国际一流的位置。
3.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精品课程的建设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兼顾实践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尽量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倡导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建设一批覆盖多校区、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远程实验平台。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4.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充分发挥课程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变革性。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精品课程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每年对精品课程进行跟踪,组织专家进行评定,淘汰一些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课程,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对那些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课程,予以鼓励和进一步推广。尤其在教学评价中,除了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以外,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的下一步规划
要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现有数量和规模基础上,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推广、效果进行进一步关注和考量。北京市下一步将大力抓好精品课程的推广工作,让精品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更好的效益,主要工作包括师资培训、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等,使精品课程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遵守相关规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设立一个滚动机制,知识相对老化的要及时更新,区域经济发展对课程依托较弱的要减少支持力度,重新进行调整。此外,要加强和外省市的合作与联系,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真正实现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
(执笔人:薛素铎李庆丰黄晓红)
[责任编辑:张 雯]
科学认识、正确定位、加强领导
结合北京地区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北京市教委确立了北京市精品课程的科学定位:服务区域,打造品牌;拓展空间,服务全国。北京市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以服务北京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发挥区域优势,更好地服务区域建设、首都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力争建设出“以培养满足国家和首都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国际竞争力,系统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加强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建设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系列示范性课程。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强调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即以科学性、先进性、特色性、创新性、应用型、有效性和示范性为指导,树立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创建和培育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带动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形成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

政策引导、系统规划、重点建设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2003]3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北京市教委制定了《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强调北京地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北京市高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
根据北京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各高校应加强精品课程设置的研究与预测,调整精品课程规划,不遗余力地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强建精,形成自己的特色。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规划和文化发展战略和规划,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重点要坚持与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优先发展信息、生命科学、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类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专业,通过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首都高校学科专业体系。尤其是本科专业,要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强调厚基础、交叉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改善人才知识结构、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起到重要作用。重点建设首都经济、首都教育、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发展、现代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都市农业等学科群和重点学科。围绕首都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战略部署,加快培养适应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金融、文化创意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人才,使首都高校成为“首都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军。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进度、规模和学科未来分布,在已有的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进度、规模和学科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社会经济规划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确定每年的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
科学组织、有效管理、凸显成效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工作遵循“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分为校、市、国家3级建设。为加强对该项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市教委成立了北京地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专家指导组,组织实行课程全方位建设和目标管理,并组织专家每年对精品课程进行检查。
1.提升精品课程数量和规模
2003年~2009年,北京市共建设和评审了917门市级精品课程,其中本科类精品课程814门,高职高专类精品课程10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数达到446门,占全国总数(2,467门)的18%。2003年~2009年的北京市精品课程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2003年最少,为98门;2008年达到154门。(详见下表)
2.加强教材及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大多数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的同时,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庞杂、课程之间雷同重复、教材编写方式单一的现象,整合和重构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适应性、先进性和时代性。在建设精品课程中,很多高校积极引进优质师资,建立起有创造力、凝聚力、高水平的强势学术群体和教学群体。建设高水平的教学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培育和扩大一批优秀教学骨干队伍,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精品课程建设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很好地带动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教师水平,起到了资源统筹作用,使北京市的高等教育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显著提升。
3.通过精品课程上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实现精品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结合,通过开发网络教学资源,构建网上教学体系,创建开放式、资源丰富的教学网站等形式,实现学生的实时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研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新的教学模式。
北京集中了全国较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实现这些资源的共享尤为重要。2007年,北京市教委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北京市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在推广介绍优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平台将集精品课程建设素材库、视听教材、共享课件、成果软件、教学研究成果等于一体,整合各项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学现代化、网络化的实现。
4.提高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
高校在建设精品课程体系时,也非常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优化了教学内容,深化了课程体系改革。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同时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各门课程都尽可能地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精品课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吸收更多的养分,有的是本专业、相关专业,有的甚至是个人兴趣。精品课程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专业面、培养创新能力都很有必要,发挥了示范作用。
经验和特色
1.整体建设,全面提升
精品课程建设体现了一种集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于一身的系统建设理念。而这种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绝不仅仅是建设若干门一流的示范性精品课程,而是将精品课程建设作为一个载体,促进教学队伍建设,助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倡导优质教材的编写或选用,夯实办学条件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的示范效应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课程建设,从而通过课程建设的牵引作用,促进办学实力和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所以,精品课程建设将推进高校教学体系的创新。教学体系内部的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管理制度、课堂教学效果等诸多要素都会在精品课程建设的牵引下,不断获得优化,最终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2.将精品课程建设和师资培养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坚持以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双语教学、网络教学、课程的国际化等方面,将“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与“教学名师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统筹考虑,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等各方面的积极性。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结合各个教师个体的特长和实际,制定相应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其次,引导青年教师参加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指导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给青年教师提供学习进修、出国观摩等拓展学术视野的机会。加强课程建设的教育思想讨论,开展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深入比较与研究,进一步明确我们的优势和差距,制定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着眼于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将北京市的一些精品课程定位在国际一流的位置。
3.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精品课程的建设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兼顾实践教学,使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加快实验项目的改革与更新,尽量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倡导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建设一批覆盖多校区、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建设,大力开展仿真实验、模拟实验,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远程实验平台。突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4.重视教学内容优化整合,建设立体化教材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重视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吸纳并应用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利用网络优势,建设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后现代课程观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采用一体化教学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在充分发挥课程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三结合,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强调课程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变革性。
5.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精品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对精品课程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是精品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每年对精品课程进行跟踪,组织专家进行评定,淘汰一些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课程,针对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个学科领域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化的评价体系。对那些能够反映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引导教师教学创新和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课程,予以鼓励和进一步推广。尤其在教学评价中,除了注重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等方式以外,更加重视对学习者自身的评价以及同伴的评价,进而实现多方位、多角度的教与学的评价,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的下一步规划
要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现有数量和规模基础上,对精品课程的示范、推广、效果进行进一步关注和考量。北京市下一步将大力抓好精品课程的推广工作,让精品课程在更大范围内产生更好的效益,主要工作包括师资培训、精品课程建设培训等,使精品课程建设在政府的主导下,遵守相关规范,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同时,引入淘汰机制,设立一个滚动机制,知识相对老化的要及时更新,区域经济发展对课程依托较弱的要减少支持力度,重新进行调整。此外,要加强和外省市的合作与联系,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真正实现资源最大范围的共享。
(执笔人:薛素铎李庆丰黄晓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