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淮南段)底泥内源氮释放的模拟实验研究

来源 :土壤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控制外源输入的情况下,底泥内源营养盐的释放与水体富营养化之间的关系已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1,2].为了解沉淀物释放的机理,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模拟试验工作[3~6].从掌握的文献看,模拟试验大多数是底泥释磷[7~9]及其相关性研究[10,11],而对底泥释氮,尤其是河流底泥释氮特征的模拟试验研究较少[12].淮南地处淮河下游,据环保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近10年来,淮河(淮南段)水体一直受NH3-N含量超标和富营养化的困扰.
其他文献
介绍了国际上土壤质量指导值的研究动态、指导原则及应用功能,提出对中国现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进行修订的若干考虑.基于风险的土壤质量指导值/标准已是国际发展的必然趋势.基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应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u、Zn、Pb、Cd复合污染生境中重
土壤的光谱反射率是土壤内在的理化特征之光谱行为的综合反应[1].Stoner[2]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五大类土壤光谱反射曲线类型及其与土壤性质、土壤发生分类的关系.戴昌达等[3]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