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使用农药避免五误区

来源 :农家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了农药,害虫却不死,这可怎么办?农药之所以不能发挥效果,除了农药自身因素外,不科学的使用方法也会直接影响药效,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没有害虫先打药
  一般来说,没有发现害虫不要打药。这是因为目前使用的杀虫农药多数是触杀剂或胃毒剂,也就是说要接触到害虫身体或被害虫吞食进入体内才会发生作用。而我们提倡在害虫发生初期用药,是因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药的作用并减轻植物的受害程度。
  病害由于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当发现植物表现出受害症状(如叶斑、叶枯等)时病菌往往已经侵入植物体一段时间了,因此对于病害,是提倡提前预防的,但应掌握各类病害的发生时期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喷药预防。
  原因不明乱选药
  现在的农药市场商品琳琅满目,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真容易选错药。我们都知道,植物病害的病原菌有真菌、细菌、病毒等,针对不同的病原菌选用的药物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治病一定要对症下药。
  病虫不分用错药
  常用的农药可以分为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除草剂等,前两者应用最多。一些种植户在发现植物有受害症状后不分原因就急于治疗,买回来农药就喷甚至多次喷药,但结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病害错用了杀虫剂,虫害错用了杀菌剂,这样的例子绝不少见。
  因此,当植物出现受害症状后,首先要判断是病还是虫,是什么病什么虫。如果自己无法诊断,最好请专业人员指导后用药。
  时间不对白用药
  并不是所有的病虫喷了药就一定有效,这是由病虫害自身的发生规律决定的,如常见的介壳虫,一生中大部分时间虫体都有一层蜡质的保护层,药液无法进入虫体发挥作用,此时喷药几乎很难奏效。
  因此,选择在没有保护层的初孵若虫期施药,这个有效时间往往很短暂。因此,除了选对药,还要选对施药的时间。
  不看说明乱配药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为了急于治好植物的病虫害或者怕药不好使,在配药时随意提高药液浓度,这样植物不但容易产生抗药性,还容易产生药害,是十分错误的做法。与之相反,随意减少药量同样也达不到防治效果。
其他文献
片上多处理器中二级cache的设计面临着延迟和容量不能同时满足的矛盾,私有结构有较小的命中延迟但是减少了cache的有效容量,共享结构能增加cache的有效容量但是有较长的命中
自治异构数据源信息共享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P2P环境下对自治数据节点的信息进行统一访问.采用分层结构组织数据源节点能够提高查询效率,减小计算开销,但需要节点根据彼此相似度
本文通过分析缔约过失责任的概念、构成、性质、表现形式及赔偿范围等,指出缔约过失责任不同于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