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体验式学习的基本方法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我们的语文教学,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落实,充斥的是教师对文本理性的分析和讲解,而缺失的恰恰是师生的“内在体验”——情感的激荡、生命的激活、心灵的放飞和自身的觉醒。这样的语文课堂,也许能有效地传授知识,但却是以牺牲生命灵性和语言悟性为代价的,没有体验的课堂教学,就必然缺乏生命色彩。
  体验式教学是运用体验方式进行教学并充分发挥体验的学习功能和优势的一种教学方式。简言之,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是学习与体验的结合。从内涵的界定来说,体验式教学,是体验主体(也即学习主体)通过自身的感知系统对自身行为或周围的事物特征进行感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反应,而情感又促进体验主体对自身行为和周围事物进行深入理解和产生丰富联想,进而产生领悟,生成意义,形成经验,融合修养,最终生成知能修养,达到提升主体相关素养的学习目的。语文体验式学习是一种有助于生命质量提升、主体自身成长的学习方式。在主体生命体验中,主体的情感和理知得以和谐发展,人的自我也能够健康发展。
  语文体验式学习,其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一、情融意会
  
  语文体验式教学特别讲究“融情”。“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学可以说是以“情”为生命的,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的语文学科,其学习必然要讲究“情知交融”。语文体验式教学的“融情”,一是“触文生情”,二是“移情入文”,也就是说,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通过作品内容描写,联想自己的人生经历,引发情感经验,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可以引导或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之在某种情感状态下学习某篇文章,做到“移情入文”。而对课文主旨和中心思想的领悟,大都需要“意会”。
  “情融意会”是语文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情绪感知性”特征,实现了语文学习过程的感知、融情和会悟。
  
  二、身体心验
  
  语文的写作很强调有“真情实感”,语文的阅读也很强调“感同身受”。语文的“听”要求能听出“话中之意”和“弦外之音”;语文的“说”,要求能“表情达意”。也就是说,读写听说等语文学习强调的是“身体心验”,不仅要运用“身”的多种感官感知学习的情境和学习的内容,还要用“心”(思维和情感)去“体”会、领悟、“验”证和调控它们,这就是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特点,既强调身体和感官在学习中的作用,同时又强调思维和情感对感知的升华。
  语文体验式教学的“身体心验”,实际上就是身心的“亲历”,既包括在动态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同时也包括运用各种感官对静态的情境进行感知。其中,“心验”就是“心历”,它既是主体运用思维和情感对学习情境和内容进行感受、体会、领悟、验证和调控,同时也允许主体在感知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和联想,借助“虚拟”达到对事物的认识。
  
  三、知行转化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思想品德课程,却事实上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这也正是以前视“思想性”为语文课程属性的原因,现在不谈“思想性”而谈“人文性”,范围更拓宽了。
  语文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具备“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更应使学生具有“人文行为”。然而,当前的教育只停留在强调“知能转化”,而忽视“知行转化”。实际上,“能”不转化为“行”,教育的成果也就无法得到落实和体现,有很多事情,是学生“是不为,非不能为也”,比如助人为乐,比如同情他人,比如互助友爱,等等,语文课文中,关于这类思想的内容,学生学过很多,不能说学生不明白这些道理,不具备这样的“知”和“能”,但还是有许多学生做不出这样的行为,这就是语文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不重视“知行转化”的后果。
  语文体验式教学注重“知行转化”,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激发爱心、感受真情、明白道理、认识真理,同时要求学生将爱心、真情、道理、真理应用到生活和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并在生活和实践中进一步感受和认知,也就是由“知”而“行”,又由“行”验证“知”。这正如佛家修“道”,为的不只是知“道”、悟“道”,更为了行“道”、证“道”。同样,进行语文体验式教学,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对某种情感和理知进行“身体心验”,从而获得相应的价值上和态度上的认同,又要在行动和行为中去“修”、“证”这些情感和理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保证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生成的外在标志,不是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而是“人文”行为的表现。
其他文献
从"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诗句中,我们看到一派草色入眼,我们听到一片蛙声入耳;从"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丝竹之乐,享受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大学校训存在的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本文对贵州省19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校训做了统计分析,首先对1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主体地位得到了绝对肯定,而学生的地位却得不到认可,更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更是以填鸭和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能力的培养,这样便从根本上否定了教学的高级目标。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认识到由教学生学到学生要学的重要性。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和学者也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然而,如何让
实施新课标以来,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仍然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教师工夫下得很大,学生绞尽脑汁,效果仍不是十分显著。因此,探究这个“头痛”症的病因,要对症下药,探究习作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    一、观察生活,力求写实    课程标准指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对小学生作文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写出简单的记叙文。不少学生作文脱离实际,生编硬套,字词不够废话凑,像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