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储蓄率弊大于利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hi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一项“中国储蓄率世界第一”的数据再次引发社会关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日前表示,中国最近几年储蓄率在50%左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储蓄率只是20%左右。储蓄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非居民。造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体制存在缺陷。另有专家指出,企业储蓄率高暴露出在一次收入分配中,企业回报多,劳动者回报少的痼疾,致使消费不振,加剧了经济结构失衡。将更多政府和企业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成为当务之急。
  居民储蓄率仅为20%
  中国的高储蓄率世界闻名。2013年9月,我国居民储蓄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为全球储蓄金额最多的国家。
  长期以来,舆论普遍认为高储蓄率源于中国百姓爱存钱的习俗。然而,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有很大偏差。实际上,中国国民的高储蓄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政府和企业储蓄高导致的。
  吴敬琏指出,国民储蓄分三个部分,一般国家都以居民储蓄为首,然后是企业储蓄、政府储蓄,而中国的储蓄结构却刚好相反。“中国储蓄主要是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而不是居民储蓄。”他说。
  统计显示,从1992年到2012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5%升到了59%,其中,政府储蓄率和企业储蓄率翻了一番,但居民储蓄率却没有变,1992年为20%,2012年依然是20%。
  根子在投资分配体制
  高储蓄率曾支撑了中国独特的经济增长模式——高投资,高进出口规模,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在加大消费比重,调整投资和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结构的今天,高储蓄率的弊端愈来愈明显。
  高储蓄率致使经济结构失衡。总储蓄大于总投资,多的部分只能靠出口消化,导致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同时,高储蓄也抑制了消费,不利于扩大内需。
  造成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很多。专家指出,普通劳动者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社会保障不充分和预期不稳定等,都使居民非常看重储蓄。
  此外,投资渠道少也是居民高储蓄的原因之一。从结构和数据来看,市场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企业,民间的投资渠道则很窄。
  2009年4万亿投资是主要给了国企,而且主要是央企,10万亿贷款主要给了谁呢?还是国企,是央企,以至于有些央企感觉负担很重,拿到这么多钱怎么办呢?结果纷纷成立房地产公司,就出现这个情况。
  所以,根本的问题还是在体制上。不同的所有制企业获取要素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要素最重要的就是资本要素。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资本市场很不正常,不是一个建立在规则上的一个真正市场,因此才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的出路是改革。
  提高国企分红比例
  解决国民储蓄率高的问题,除拓宽投资渠道,加大对居民的社保、医疗卫生和教育领域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居民收入。其中,扩大国企对全民的分红比例,能起到降低储蓄率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双重作用。
  企业储蓄率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特别是国企利润对全体公民分红过低,大部分企业利润趴在账上,俗话说“肉烂在了锅里”。
  当前,在一次收入分配中,存在企业利润厚,劳动者收入薄的问题。有些国企旱涝保收,利润丰厚,成为特殊利益集团,集团内部福利丰厚。这“一厚一薄”抑制了居民消费,使内需不足,造成产能过剩,导致经济结构以投资和出口为主,消费不振。
  现在,要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消费比重,就要提高百姓收入。提高百姓收入就要降低国企储蓄率,把更多的钱从银行拿出来给大家分红。要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保障国有资产出资人——全体公民的利益。
  还有专家建议,政府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在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的消费支出,人大和社会公众要加强对政府预算的监督,将更多政府收入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收入”。
  责任编辑:杨再梅
其他文献
质量管理是医院的核心。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管理的根本目的,针对医疗工作不可控制因素多,定量化程度有限的实际,推行TQC则是实现“高护理质量、高科技水平、高服务态度、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