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德育目标的制定与实施分析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f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巩固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为落实立德树人教学思想,需实现各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化学课程中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需加以挖掘,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基于此,首先简单阐述中学化学的德育目标,进一步提出可实施该德育目标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德育目标;中学化学;实施策略
   在教育新时代,人们对学生的德育尤为关注,且中学化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将德育作为化学教育的关键内容”,为落实新课标教学要求,在化学教学期间,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将德育元素良好融入教学环节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中学化学的德育目标
   教师需将德育内容渗透到教学各环节中,使学生在接受课程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素养,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寻找中学化学与德育间的契合点,制定符合实际教学情况的中学化学德育目标。根据部编版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来看,可制定以下化学德育目标:(1)科学思维观念。化学理论经验均由化学家们不断总结验证得出,在教学活动中应融入化学科学史,使学生通过了解化学科学史形成科学思维观念,引导学生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现象,树立辩证唯物观。(2)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化学历史的发展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为落实德育,可将爱国主义作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提升自身爱国主义情怀。(3)绿色环保理念。化学知识在应用期间若处理不当则会污染环境,损坏自然生态,因此需将绿色环保理念制定为化学课程德育目标,使环保思想深入人心。(4)科学实验态度。化学教学期间涉及各类实验活动,为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德育,可将化学实验作为切入点,将科学实验态度作为德育目标,完善化学教育体系。
   二、中学化学德育目标的实施策略
   (一)运用化学科学史
   将化学科学史融入化学课程中,可提高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兴趣,树立科学思维观念。例如,在“物质是由分子与原子构成的”这一化学观点中,可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观;在“燃料及其运用”单元学习中,教师在课程导入阶段融入化学科学史中“燃素说”观点,介绍拉瓦锡实验,带领学生了解拉瓦锡打破“燃素说”理论的过程,使学生从另一角度认识燃烧变化,深化对燃烧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的科学严谨性,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看待化学、理解化学,学会猜想与质疑,在猜想验证期间使学生树立科学思维观[1]。
   (二)课后延伸教学
   为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可将课后作业作为切入点,实现课后教学延伸的同时,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化学,并设定作业课题,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形成绿色环保理念。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爱护水资源”中,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周围环境中的水资源,记录水资源污染、浪费的情况,形成记录报告,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水资源污染及浪费现象,并结合课堂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课堂延伸教学的同时完成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绿色环保理念。除此之外,若城市周围存在化工厂,教师可运用课后时间组织课外活动,由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现代化化工厂处理化学废料的方式,并为学生讲解该化工厂处理化学废料所运用的化学知识,并强调化学废料对环境的污染效果,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形成环保理念,养成環保意识。
   (三)深度挖掘教材
   化学教材在改编优化期间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形势,教材内容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为实现化学德育目标,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实现德育的全面渗透。例如,教学“碱及其性质”时,教师可引入《侯氏制碱法》历史故事,使学生基于化学课程深化爱国主义思想,了解爱国科学家侯德榜制碱历程,了解“侯氏制碱法”对于打破洋碱垄断的意义,起到爱国情怀引导作用。此外,传统历史中的陶器、青铜器、染布、酿酒、火药、造纸等活动实现的基础为化学知识,可借助教材内插图等了解古代化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及古代人民的智慧,还可引入地雷壳、硝酸铵炸药等支援抗战战争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实现爱国主义思想的全面渗透[2]。
   (四)落实实验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关键的一环,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态度,认识化学知识的严谨性,强调安全实验的重要性,将安全教育渗透其中。例如,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燃烧的条件”实验中,教师应提醒学生安全操作,杜绝烧伤事故,且实验应于实验室内安全进行,若条件有限,需根据现有条件营造安全环境,同时,实验期间,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严谨性,并在动手操作期间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后续化学课程学习奠定基础。因各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教师可选用“微实验”的方式展开教学,采用日常物品组织化学实验,在“微实验”中培养科学态度,深入落实化学德育。
   综上所述,中学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学元素,教师需深入挖掘,并将其融入教学计划中,制定符合教学方向的德育目标,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加以落实,将德育与化学课程教育良好结合,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得到德育熏陶。
   参考文献:
   [1]刘永国.浅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J].学周刊,2020(14):63-64.
   [2]王美欣.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育人策略[J].知识文库,2020(6):41.
其他文献
摘 要 二冯不仅是虞山派诗人,也是著名藏书家,他们继承其父冯复京的万卷藏书,因精于抄校而享誉一时,藏书传至子侄辈流散。二冯诗学的发展与虞山藏书文化圈血脉相通,书事和诗学交互促进的模式催生了二冯诗学之爬梳全面、开掘精深的学术化特质,是清代虞山诗学的一种典型。  关键词 海虞二冯 冯抄 诗学  Abstract Erfeng was not only poets of Yushan, but als
摘 要 南京图书馆藏有《鄱阳刘彦昺诗集》两种抄本。本文从版本源流、四库进呈、版本对勘、版本价值等方面,对两种抄本进行考校,认为清古炤堂抄本虽为四库底本,但质量并不胜于金星轺藏清抄本。四库全书在底本选择上有一定的偶然性。  关键词 《鄱阳刘彦昺诗集》 清抄本 四库底本 四库阁本  Abstract Nanjing Library has two transcripts of Collection o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传播平台不断涌现,我们已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主流媒体面对新兴媒体带来的强烈冲击,加速向新型主流媒体转型已是大势所趋。现阶段我国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变革的具体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通过入驻新媒体平台、建设自主可控的新闻客户端、转变话语风格、双向互动传播、体制化改革以及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为新闻传播赋能等途径,作出了有益转型,为未来深度融合发展和其他正在寻求变革的传
摘要:近年来,短视频行业井喷式发展,以李子柒为代表的涉农短视频创作者成功地将田园生活和乡野美食引入大众视野,他们所创作的短视频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沿海地区,渔民们借助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海产资源,创作出的赶海短视频也吸引受众的眼球,为其带来不同的心理和视觉体验。本文首先分析哔哩哔哩弹幕网上赶海短视频的特征,然后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分析该类视频满足了用户的哪些需求,最后指出赶海短视频面
摘要:灾难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而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闻报道的主要载体逐渐从纸媒转为网络媒体,其中,微博成为各大主流媒体入驻并发布新闻的主要平台。本文以澎湃新闻微博官方账号对“甘肃山地马拉松21人死亡事件”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研究澎湃新闻对此事件的新闻报道实践内容,分析研究其新闻报道框架,并以此为切口对微博入驻官方账号对相关灾难新闻报道框架的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甘肃马拉松;澎湃新
摘要:本文通过对国际冲突新闻传播学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国际冲突新闻传播四类研究路径:媒体—政策路径、批判路径、框架理论路径、受众研究路径。研究发现,国际冲突报道中,媒体倾向于使用意识形态方阵策略,受宏观、中观、微观三种因素影响,且报道内容意识形态倾向性明显。  关键词:国际冲突;新闻传播学研究;意识形态倾向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
摘 要 在治理现代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软法已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治理的重要途径。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领域存在着“软硬兼施”的混合法结构。相对于“硬法”“软法”以其自身有别于“硬法”之特点在公共图书馆服务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软法治理中民主参与不足、责任缺失、效力疲软等方面的困境,未来应当协调公共图书馆服务软硬法关系,优化公共图书馆服务软法创制与实施机制,合理配置软法实施的引导性资源,切实提高
摘 要 蔡幼学所撰《育德堂外制》,是一本外制汇编。蔡幼学曾经担任中书舍人等职,为皇帝代写制词。在他去世后,这些制词被他的家人集结成书,于嘉定年间在福建版刻。《育德堂外制》现存有三个版本,即台北藏宋刻本、南京图书馆藏影宋钞本、黄群铅印本。三个版本之间有着较为复杂的关系。  关键词 《育德堂外制》 蔡幼学 毛扆  Abstract Imperial Edict of Yudetang written
摘 要 论文以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为调查对象,从网站栏目建设、常规服务形式、馆员配置和常用工具资源等方面总结其科研影响力评价服务概况。美国大学图书馆以科学管理与维护数字身份、增强科研影响力实践策略指导、开发利用科研影响力数据分析工具、探索科研影响力综合评价指标模型为科研影响力评价服务关键策略。以此为借鉴,为应对国内科研评价体系的改革,我国大学图书馆当应科学规划科研评价服务内容,开展提升大学师生科研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民众的信息获取渠道越来越多,互联网在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舆论引导的难度提升。对于社会关注较大的争议性事件,需要加强舆论引导。本文通过研究争议性事件的报道特征和舆论特点,寻找引导这类事件舆论的准确途径,旨在为今后争议性事件的舆论引导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争议性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