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

来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a87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针对实践美学的一种美学思潮,后实践美学有意突出革新与继承之间的矛盾,而未能很好地正视自己的奠基问题。经由嫁接夹缠,"超主客关系"、"超越性"等概念被从其历史存在中抽象出来。这是一个中国美学走向进步的独特方式,但也是当代中国美学的根基被抽除的过程。"唯美"的要求和向往把财富包裹得严严实实,并在这种包裹严实中加大了审美共通感蜕变为纯粹意识形态的可能性,大多数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因此成为"丑的",受到肆无忌惮的厌恶,而不可能被正视。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为法律事实的正当化提供新的视角,指出客观性概念无法成为法律事实正当化的理论基础。认为在法律事实形成过程中存在法律论证理论适用的条件,主张通过逻辑、修辞、对话
我们在设计环境税时,应从庇古思维中走出来.因为庇古税隐含的产权界定前提是:环境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所有产权权能都归国家所有.但根据科斯定理,环境资源产权在国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法治社会,但法治社会并非是完整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客观上要求我们在抓好法制建设的同时,必须抓好思想道德建设,构建法律与道德的良性
席慕蓉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生命中那段芬芳岁月叫“青春”。在青春的两岸,左岸是现实,右岸是梦想,我们乘着自己独有的船穿梭于左岸与右岸之间。  春去秋来、四季轮回的日子,一次次看花开花落,一次次数草长草枯。仰望前方的道路,我们总以为日子还很长、很长,以为错过的鲜花来年可以在枝头重新绽放,以为那些深夜至今仍未讲完的故事,也还能在白昼娓娓道来……当我们沉醉在幻想的时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