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不少中国企业还在顾虑增加节能环保方面的投入会不会影响收益的时候,日本企业却把环保、节能当成了推销自己的重要口号,引吭高歌。日本企业除了具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外,“环境力”是它们引以为自豪的一个重要标志。

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的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长野日光史,至今依然记得40年前包括福冈县在内的北九州工业区的“繁华”景象。“在校园周边的烟囱,简直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根。”长野说,那时北九州工业蒸蒸日上,从无数的烟囱里竞相吐出各种颜色的浓烟。彩烟不尽冒,经济日益好。讴歌工业发展的歌词,甚至写进了小学中学的校歌中。数不尽的烟囱,是那时工业发展的“最佳”写照。
如今,长野总经理在北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加快与中国相关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商业合作,用好日本企业的“环境力”。日本的其他企业在环境方面也有很大的动作。
日立:把技术设备拿到中国来
企业里设CEO的不新奇,但设CEnO(Chief Environmental Strategy Officer,首席环境战略长)的却实在少有。在日立东京总部,原日立全球副总裁八丁地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就任日立集团CEnO。八丁地隆上任CEnO后,《经济》作为中国媒体第一个在东京专访了他。
世界各国企业出于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战略方针。但八丁地隆CEnO对本刊说:“我们制定环保方针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就是在2025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
国际能源组织在2007年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1990年全世界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为207亿吨,这个数字在2005年增加到了266亿吨。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到2025年整个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猛增到400亿吨。八丁地对《经济》说:“如果全世界各国企业共同努力的话,让2025年的排放量与1990年持平,那么将需要减少一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立集团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生产过程、技术革新,在2025年将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亿吨。”作为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日立率先提出减排目标,对世界各国其他企业的影响自然不小。
明确的减排目标,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营负担,还是崭新的革新契机及巨大的商业机会?从日立的角度看,因为有了减排的责任感与目标,革新动力及商业机会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2008年1月21日,日立公司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办的第三届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经济》记者看到大会现场座无虚席,300多家中国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交流会,在会上日立与云南省云天化集团签署了电机变频改造项目意向书,还就山西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河津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日立公司正在以环保理念加上公司现有的技术能力,协助中国企业做节能环保工作。长野总经理对《经济》记者说:“今后日立将大力推进在华环保方面的业务。”云南、山西项目不过是日立节能环保业务在中国的开始,今后该公司将会进一步向中国其他省份的企业推进相关技术设备,在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
丰田:大众化的节能概念
按北京目前每天净增1000辆轿车的速度普及汽车的话,是节能车对生存在这里的市民多一些好,还是让大排量高能耗的车进一步深入民间好?这个问题本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两年日本品牌的汽车在中国各个城市走红,主要不是因为日本品牌的汽车价格上便宜的多少,而是因为买车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成了主流,他们买车时不得不考虑能耗问题。
在是否动真格到中国来生产汽车问题上,多年来犹豫不决的丰田,来到中国时打出的最重要的一张牌,就是拿出了丰田最成熟的节能产品普锐斯到中国来生产。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利悟对《经济》记者说:“普锐斯是丰田特别重视的一款产品,我们过去只在日本国内生产,而现在是丰田在全世界各地的工厂中,只有中国工厂有了普锐斯的生产资格。”特意到中国来组装普锐斯,显示的是丰田对中国市场的特别重视。
在2008年新年刚过的1月15日,毛利总经理向《经济》记者透露了一组一汽丰田在中国的最新销售数据。2003年公司刚刚成立时,销售了4.3万辆,2004年8.3万,2005年15.1万,但到了2006、2007年已经上升到了20万以上,分别为23万和28.1万。“2008年,我们的目标是40万辆。”毛利总经理说起来并没有让人感到会有很大的负担。
在生产能力上,一汽丰田为42万辆,不存在赶不上市场需求的问题。从28.1万辆向40万辆进军,一年里多出来将近12万辆,这对丰田来说不是奇迹,至少在2006年就比2005年多卖了将近8万辆。应该说,威驰(VIOS)、花冠(COROLLA)、皇冠(CROWN)及锐志(REIZ)形成了一个梯队,能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的需求,加上明确的节能特点,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时代,特别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丰田并没有把脚步停留在节能上。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松井秀司在接受《经济》的采访时则说:“除了丰田车总体上的节能概念以外,我们的油电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大大地提升了丰田的节能形象。”松井副总经理还说:“通过研究刹车的方式,可以减少7%的燃油。我们在研究使用植物纤维来制造一些零件。”丰田的研究领域已经超出了减少燃油的领域,开始向新材料方面扩展。
丰田有在2010年拿下10%的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的雄心。换句话说,是在中国轿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时,丰田能有100万辆的销售量。松井副总经理向本刊透露:“实现100万辆总目标的话,将在一汽丰田产出60万辆,广州丰田再产出40万辆。”
丰田车的大众化若真能让丰田一家企业在中国生产销售100万辆汽车,其社会影响之大有些难以想象。每百公里多耗一升油与少耗一升油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大不一样。丰田车这些年在中国畅销,与该车能应对大众化的节能要求是分不开的。
基金与环境结合在了一起
《经济》记者在日本采访了不少金融机构,感触很深的是,金融也在和环境结合了起来。
当市民要求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时候,一个没有环保能力的企业在国外是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融到资金的。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很多上市企业在向投资人公布自己的财务状况的时候,没有忘记谈一些自己在环境方面的进步。
早先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当经济参赞的津上俊哉先生,2004年设立了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总裁。津上总裁在东京对《经济》记者说:“我非常关心中国在十一五计划期间的节能环保目标。因为只使用现有的技术力量,要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困难的。”
津上总裁认为,日本有技术,中国有市场,但很多场合缺少资金作纽带。日本的一个很好的节能环保技术,可能会因为中国企业资金不足,而不能引进到中国来。津上总裁的基金准备做环境方面的业务,“由日本的基金提供资金购买日本企业生产的节能技术设备提供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把节能省下来的钱拿出一部分给基金公司,在基金公司回收了技术设备的相关费用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后,设备归中方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基金、中方企业、日方企业三方都得利。”
“环境力”正在成为日本企业的一个重要力量,使用这个力量,日本的技术、产品能相当长地持续在中国开拓市场。这个力量是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逐步形成的,日本企业以后在步入国际市场时,节能的汽车、电产品已经让日本企业掌有了很大的市场,如今依旧能靠这个力量,维持其企业的收益与发展。

出生于日本福冈县的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长野日光史,至今依然记得40年前包括福冈县在内的北九州工业区的“繁华”景象。“在校园周边的烟囱,简直数不清到底有多少根。”长野说,那时北九州工业蒸蒸日上,从无数的烟囱里竞相吐出各种颜色的浓烟。彩烟不尽冒,经济日益好。讴歌工业发展的歌词,甚至写进了小学中学的校歌中。数不尽的烟囱,是那时工业发展的“最佳”写照。
如今,长野总经理在北京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加快与中国相关企业在环保方面的商业合作,用好日本企业的“环境力”。日本的其他企业在环境方面也有很大的动作。
日立:把技术设备拿到中国来
企业里设CEO的不新奇,但设CEnO(Chief Environmental Strategy Officer,首席环境战略长)的却实在少有。在日立东京总部,原日立全球副总裁八丁地隆,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就任日立集团CEnO。八丁地隆上任CEnO后,《经济》作为中国媒体第一个在东京专访了他。
世界各国企业出于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提出过各种各样的战略方针。但八丁地隆CEnO对本刊说:“我们制定环保方针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就是在2025年实现减排二氧化碳1亿吨。”
国际能源组织在2007年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1990年全世界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为207亿吨,这个数字在2005年增加到了266亿吨。有关专家认为,如果不加限制的话,到2025年整个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猛增到400亿吨。八丁地对《经济》说:“如果全世界各国企业共同努力的话,让2025年的排放量与1990年持平,那么将需要减少一半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立集团希望通过自己的产品、生产过程、技术革新,在2025年将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亿吨。”作为著名的跨国企业集团,日立率先提出减排目标,对世界各国其他企业的影响自然不小。
明确的减排目标,将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经营负担,还是崭新的革新契机及巨大的商业机会?从日立的角度看,因为有了减排的责任感与目标,革新动力及商业机会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2008年1月21日,日立公司与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办的第三届节能环保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经济》记者看到大会现场座无虚席,300多家中国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交流会,在会上日立与云南省云天化集团签署了电机变频改造项目意向书,还就山西省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河津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日立公司正在以环保理念加上公司现有的技术能力,协助中国企业做节能环保工作。长野总经理对《经济》记者说:“今后日立将大力推进在华环保方面的业务。”云南、山西项目不过是日立节能环保业务在中国的开始,今后该公司将会进一步向中国其他省份的企业推进相关技术设备,在市场上占有领先地位。
丰田:大众化的节能概念
按北京目前每天净增1000辆轿车的速度普及汽车的话,是节能车对生存在这里的市民多一些好,还是让大排量高能耗的车进一步深入民间好?这个问题本来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两年日本品牌的汽车在中国各个城市走红,主要不是因为日本品牌的汽车价格上便宜的多少,而是因为买车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普通消费者成了主流,他们买车时不得不考虑能耗问题。
在是否动真格到中国来生产汽车问题上,多年来犹豫不决的丰田,来到中国时打出的最重要的一张牌,就是拿出了丰田最成熟的节能产品普锐斯到中国来生产。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利悟对《经济》记者说:“普锐斯是丰田特别重视的一款产品,我们过去只在日本国内生产,而现在是丰田在全世界各地的工厂中,只有中国工厂有了普锐斯的生产资格。”特意到中国来组装普锐斯,显示的是丰田对中国市场的特别重视。
在2008年新年刚过的1月15日,毛利总经理向《经济》记者透露了一组一汽丰田在中国的最新销售数据。2003年公司刚刚成立时,销售了4.3万辆,2004年8.3万,2005年15.1万,但到了2006、2007年已经上升到了20万以上,分别为23万和28.1万。“2008年,我们的目标是40万辆。”毛利总经理说起来并没有让人感到会有很大的负担。
在生产能力上,一汽丰田为42万辆,不存在赶不上市场需求的问题。从28.1万辆向40万辆进军,一年里多出来将近12万辆,这对丰田来说不是奇迹,至少在2006年就比2005年多卖了将近8万辆。应该说,威驰(VIOS)、花冠(COROLLA)、皇冠(CROWN)及锐志(REIZ)形成了一个梯队,能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的人群的需求,加上明确的节能特点,在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时代,特别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丰田并没有把脚步停留在节能上。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松井秀司在接受《经济》的采访时则说:“除了丰田车总体上的节能概念以外,我们的油电混合动力车普锐斯大大地提升了丰田的节能形象。”松井副总经理还说:“通过研究刹车的方式,可以减少7%的燃油。我们在研究使用植物纤维来制造一些零件。”丰田的研究领域已经超出了减少燃油的领域,开始向新材料方面扩展。
丰田有在2010年拿下10%的中国汽车市场占有率的雄心。换句话说,是在中国轿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时,丰田能有100万辆的销售量。松井副总经理向本刊透露:“实现100万辆总目标的话,将在一汽丰田产出60万辆,广州丰田再产出40万辆。”
丰田车的大众化若真能让丰田一家企业在中国生产销售100万辆汽车,其社会影响之大有些难以想象。每百公里多耗一升油与少耗一升油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大不一样。丰田车这些年在中国畅销,与该车能应对大众化的节能要求是分不开的。
基金与环境结合在了一起
《经济》记者在日本采访了不少金融机构,感触很深的是,金融也在和环境结合了起来。
当市民要求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时候,一个没有环保能力的企业在国外是很难从金融机构那里融到资金的。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很多上市企业在向投资人公布自己的财务状况的时候,没有忘记谈一些自己在环境方面的进步。
早先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当经济参赞的津上俊哉先生,2004年设立了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总裁。津上总裁在东京对《经济》记者说:“我非常关心中国在十一五计划期间的节能环保目标。因为只使用现有的技术力量,要实现这个目标是有困难的。”
津上总裁认为,日本有技术,中国有市场,但很多场合缺少资金作纽带。日本的一个很好的节能环保技术,可能会因为中国企业资金不足,而不能引进到中国来。津上总裁的基金准备做环境方面的业务,“由日本的基金提供资金购买日本企业生产的节能技术设备提供给中国企业,中国企业把节能省下来的钱拿出一部分给基金公司,在基金公司回收了技术设备的相关费用并获得一定的利润后,设备归中方的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基金、中方企业、日方企业三方都得利。”
“环境力”正在成为日本企业的一个重要力量,使用这个力量,日本的技术、产品能相当长地持续在中国开拓市场。这个力量是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机后逐步形成的,日本企业以后在步入国际市场时,节能的汽车、电产品已经让日本企业掌有了很大的市场,如今依旧能靠这个力量,维持其企业的收益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