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化技术在临海淤泥地质基坑施工中的应用

来源 :广东公路交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nia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汕头市苏埃通道北岸龙湖沟段隧道与苏埃海湾相邻,河道底为淤泥地质,采用明挖暗埋法施工,开挖基坑时需将龙湖沟部分河道进行封闭回填。为了确保承载力满足施工机械、设备以及修筑便道的稳定性,如何处理河道底部深厚的淤泥地质,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实践表明,与传统的软基处理工艺如清淤换填相比,采用淤泥固化技术可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较大幅度地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施工成本。
其他文献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50-2020)对预应力孔道压浆材料作出了新的规定,其中水胶比为0.26~0.28,但对压浆料的配合比设计尚无具体规定,某些试验人员设计出来的配合比难以达到要求;对压浆料的试验方法及仪器也不详尽,造成同一种材料在不同方法和仪器下的试验结果容易出现差异。根据《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3650-2020)中后张孔道压浆浆液的性能指标及《公路工程预应力孔道灌浆料(剂)》(JT/T 946-2014),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了压浆料配合比设计方法及孔道压浆浆液试验
CBR-V矿料级配设计方法骨架部分是通过“最大内摩阻力”确定最优合成级配的,因此合理而科学地确定“最大内摩阻力”成为级配设计是否可行的关键。所谓集料级配,是指集料中不同粒料间的相互搭配关系,路用矿质集料的级配一般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最大的内摩阻力和一定的孔隙率。该定义明确了级配合成的方法和目的,但忽略了实现的过程—拌和、摊铺和碾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提炼,考虑集料级配实现过程中的拌和、摊铺和碾压等因素,认为一味追求“最大内摩阻力”是不合适的,应先考虑施工过程中的和易性,在此基础上,追求集料级配中
本研究以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铝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对氧化铝的生长条件进行调控,得到结晶好,分布均匀,分散性高的γ-Al2O3粉体。主要探究前驱体陈化时间、溶液pH值、水热温度对氧化铝形貌与晶型的影响。SEM分析结果表明:陈化时间为0.5 h,溶液为pH=10,水热温度为250℃,可得到平均粒径2 um左右,表面光滑,分散性较好的条状γ-Al2O3氧化铝粉体。
摘本文研究了环己酮氨氧化生成环己酮肟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羟胺机理是最重要的反应机理,做出这种假设的基础是从一个两步反应中所获得的催化数据和无机副产物的形成。
珠海洪鹤大桥磨刀门水道主航道桥9#主墩承台采用双壁钢围堰施工,围堰结构尺寸大、入土深度深。围堰采用工厂散件加工、桥位现场组拼、多点同步下放的施工工艺。通过手拉葫芦、千斤顶、注水配重等措施调整围堰平面位置及标高,解决围堰倾斜、偏位、下沉困难等突发状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半刚性基层因强度高、抗水损性能优异被业内人士所认可,但是其设计指标单一过于依赖经验法导致骨架嵌挤与密实性难以平衡,施工离析现象较严重,且早期开裂频繁,成为棘手的工程问题。以粒子互不干涉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一种骨架密实结构的设计方法;同时,探讨了骨架密实型水稳结构层的施工密实性、抗开裂能力等。结果表明:提出的设计方法所获得的骨架密实型水泥稳定碎石材料骨架嵌挤效果较好,使得相应结构层具有较高的强度;提前使用胶轮进行搓揉碾压,有助于改善结构层密实性能,同时由于压实度的增加,结构层强度也将进一步增强;养生时间的延长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涉路工程日趋增多。针对管道涉路的问题,顶管施工技术是一个可以较好解决地下管道铺设难题的方案。以粤东某天然气管道顶管涉高速公路为例,采用泥水平衡顶管进行施工,对套管结构受力、路基路面沉降影响、施工顶力影响等进行分析,并总结提供了实践经验。
本研究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独立稳定运行之后,加入折叠曝气生物膜反应器(WFBR),考察了WFBR的加入对COD和NH4+-N去除的影响以及组合生物膜反应器长期运行稳定性和微生物群落变化。结果显示,WFBR加入后COD和NH4+-N去除效率明显提高,但MBBR中微生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下降,MBBR中最主要微生物由蓝藻门变为变形菌门。组合生物膜反应器运行过程中,COD和NH4+-N去除率分别稳定在90%和99%以上;一个周期内的连续观察证实了WFBR良好的增氧功能;系统中最主要的微生物为α
以大丰华高速公路鸿图特长隧道为例,通过总结隧道穿越莲花山断裂带、棋盘网格状构造的宽张裂隙高压富水凝灰岩、安山玢岩地层条件下带水作业综合施工技术,解决了带水作业中突泥涌水、高压水伤人等安全隐患。针对掌子面涌水量超1500m3/h、水压超2MPa的工况,通过采取隧道突涌水预警、超前泄水降压、人工-多臂凿岩台车联合开挖等措施,将出水孔压力降至0.5MPa以下后,再优化施工工艺,使隧道开挖安全顺利地通过了高压富水段落。相较于超前帷幕注浆大大提高了工效,加快了施工进度,节约了建设费用,确保施工工期和安全,可供类似项
以粤东山区大潮高速公路浅埋偏压隧道梅岭隧道为背景,开展围岩预加固措施及进洞施工优化研究,并根据实际应用评价优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隧址区降雨量充沛和工期紧的特殊条件下,采用“管棚+地表小导管注浆+混凝土反压护拱”的措施能较好地起到围岩超前加固的作用,该加固条件配合“短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洞施工,施工安全和工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依托工程采用优化方案后,进洞施工总体较为顺利,仅在洞内初期支护上出现轻微裂缝,开展裂缝监测和结构验算后进一步表明,该初支裂缝为浅层的,二次衬砌施工后可确保结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