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而制造业企业占我国海外直接投资总规模的三成以上。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的三大中心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完善的基础配套,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也在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除了现有理论给出的海外直接投资动因,我们认为企业海外投资仍存在一种与企业国内发展有关的隐性价值动因。文章基于资源基础观和信号理论,研究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海外直接投资对其在国内发展的关联影响,进而探索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关联动因。本研究将为提高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质量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长三角;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资源基础观;信号理论;国内关联
一、 引言
近二十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等国际化行为增长十分迅速,已经在全球经济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ODI不仅对投资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对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已经从过去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边缘者,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我国建立对外投资统计制度至2016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经连续14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近36%。从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的三成以上。
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江和沿海开发的战略地带,“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更是国民经济的引擎和标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的三大中心之一,其集聚的产业经济、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政策支持,无一不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在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2017年末,东部地区对外投资总额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4.5%,上海市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 120亿美元,居国内省份第二位,浙江省紧随其后。长三角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水平高,城市群综合实力强,不断吸引着外来人口流入,创造了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因此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群优势明显。今天,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不仅仅在国内首屈一指,更是享誉全球,是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程的核心之一。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大大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目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并购项目增多,海外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全球营销网络不断扩大,海外合作区建设也卓有成效。截止到2017年末,从境外非金融类企业的隶属情况看,浙江、江苏位列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数量第二、三名,分别占总数的11.9%和10.2%,上海市紧随其后。浙江吉利控股、光明食品、上海汽车集团等长三角知名制造业企业,均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100强,有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什么呢?我们已经在访谈中发现,除了现有理论提出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驱动因素,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着一种隐性价值。这种隐性价值意味着对外投资与企业的国内运营有着某种关联,从而对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各项活动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帮助企业在国内更好地发展。事实上,对外投资的这种隐性价值已经在现实中反映出来。例如,为服务“一带一路”政策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可以享受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税、差额征税。金融时报在度量企业声誉时,也将“业务全球化”纳入考量范围(Financial Times,2000)。本文尝试从资源基础论和信号理论出发,基于国内关联影响的视角,探索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二、 资源基础观的视角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自身拥有有形或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难以流动和复制,可通过企业的能力可以转化为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根据资源基础观,公司的国际扩张将受到公司特定资产的推动,如专有资源或管理能力。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外部利益相关者非常关注的视角,即中国企业如何解决其竞争劣势,以及他们采用的策略。因为母国经濟发展不足,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技术和生产流程都无法与发达经济体的企业相提并论,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被认为很难拥有企业特有的资源或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FSA)。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可塑性极强,在适应客户需求、不同环境下运作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所以长三角制造业企业的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取得成功。
因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目标往往是通过积极收购“成熟跨国公司的关键资源”来弥补其竞争上的弱点,以克服“后来者的劣势”(Luo
关键词:长三角;制造业;海外直接投资;资源基础观;信号理论;国内关联
一、 引言
近二十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 Investment,ODI)等国际化行为增长十分迅速,已经在全球经济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ODI不仅对投资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对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福利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已经从过去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边缘者,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国之一。据商务部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我国建立对外投资统计制度至2016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已经连续14年保持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速近36%。从投资者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是进行海外直接投资规模最大的行业,占对外直接投资总规模的三成以上。
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江和沿海开发的战略地带,“上海为中心,苏浙为两翼”,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更是国民经济的引擎和标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制造业的三大中心之一,其集聚的产业经济、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政策支持,无一不为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直接投资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在全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2017年末,东部地区对外投资总额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4.5%,上海市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 120亿美元,居国内省份第二位,浙江省紧随其后。长三角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化水平高,城市群综合实力强,不断吸引着外来人口流入,创造了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因此制造业在长三角地区的集群优势明显。今天,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不仅仅在国内首屈一指,更是享誉全球,是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也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去”进程的核心之一。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国际化的重要体现,大大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和产业升级。目前,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国际化进程加快,并购项目增多,海外资源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全球营销网络不断扩大,海外合作区建设也卓有成效。截止到2017年末,从境外非金融类企业的隶属情况看,浙江、江苏位列中国对外投资企业数量第二、三名,分别占总数的11.9%和10.2%,上海市紧随其后。浙江吉利控股、光明食品、上海汽车集团等长三角知名制造业企业,均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非金融类跨国公司100强,有在国内和国外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那么,长三角制造业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是什么呢?我们已经在访谈中发现,除了现有理论提出的企业海外直接投资驱动因素,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存在着一种隐性价值。这种隐性价值意味着对外投资与企业的国内运营有着某种关联,从而对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各项活动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帮助企业在国内更好地发展。事实上,对外投资的这种隐性价值已经在现实中反映出来。例如,为服务“一带一路”政策进行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可以享受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免税、差额征税。金融时报在度量企业声誉时,也将“业务全球化”纳入考量范围(Financial Times,2000)。本文尝试从资源基础论和信号理论出发,基于国内关联影响的视角,探索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二、 资源基础观的视角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自身拥有有形或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在企业与企业之间难以流动和复制,可通过企业的能力可以转化为企业特有的竞争优势。根据资源基础观,公司的国际扩张将受到公司特定资产的推动,如专有资源或管理能力。该理论提供了一个外部利益相关者非常关注的视角,即中国企业如何解决其竞争劣势,以及他们采用的策略。因为母国经濟发展不足,一般来说新兴经济体的企业技术和生产流程都无法与发达经济体的企业相提并论,所以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往往被认为很难拥有企业特有的资源或优势(Firm-specific Advantages,FSA)。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如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可塑性极强,在适应客户需求、不同环境下运作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所以长三角制造业企业的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取得成功。
因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目标往往是通过积极收购“成熟跨国公司的关键资源”来弥补其竞争上的弱点,以克服“后来者的劣势”(Luo